【二宮之爭:孫權的失智傳奇】

2022/01/0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東吳,文官太常,武官衛將軍,都是丞相大將軍的備取位置。
當孫權稱帝之後,衛將軍全琮被當作攻打合肥新城的主帥,一次,兩次。

次次吃鱉。

就算孫權再怎麼疼愛全琮,也找不到讓他更上一層樓的良機。
反而諸葛恪的威名越來越盛。

終於,全琮轉向攻打淮南,在芍陂犧牲十幾名將領之後,換取了戰功。
但部隊還沒回轉東吳,太子孫登就過世了。

孫登個性好,天資又優異。
這樣一個完美的太子過世,那可真是舉國哀痛。

過沒兩個月,撤退的遠征軍主帥:大將軍諸葛瑾也過世了。

痛失愛子與摯友的孫權,究竟在想什麼呢?
沒有人知道。

更多東吳人的眼光,急切的看向了空出的太子與大將軍之位。

孫權本身不是接受正統儒家教育,對每一個兒子也都疼愛非常。
孫和雖然是孫權剩餘四子當中最長,也未必就是正選。

更有小道消息:吳大帝最近最寵愛的,是新得的潘姓嬪妃。
但真正的後宮之主,是袁夫人。
是的,就連皇后之位,也陷入了一團迷霧中。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皇后,太子,大將軍。
這三個位置,將會決定朝野勢力的版圖。

每個人都知道,孫權怎麼可能不知道?

隔年,赤烏五年正月,孫權頒布了新的太子:孫和。
這是一個餌。

大臣們也急急忙忙的咬餌了:「不如順便決定皇后,並封四王。」
為什麼還剩四個?

長子孫登(卒)。
次子孫慮(卒)。
三子孫和(太子)。
四子孫霸。
五子孫奮。
六子孫休。
么子孫亮,這時候連懷孕都還沒呢。

這邊不是陳壽筆誤,有一個人確實也是直系宗室,有帝位繼承權,應封王而未封王。
孫策的兒子:孫紹。

孫權雖然追諡孫策為長沙桓王,但孫紹僅是吳侯。
太子孫和這個餌一拋出,孫權就看清楚了,在謀圖他帝位的人,居然有這麼多標的物選擇。
就連孫紹都搬出來了?

當下孫權回答:「天下未定,現在國土應該分封給你們這些有功的臣子。拿來豐養我孫家子弟,是不可取的。」

你真的不能不佩服孫仲謀。
這詔書一下來,許多人就轉而看向自己的利益。比起找棵大樹,自己再多爭點封地豈不更佳?
同時,豐養孫家子弟,正是孫策所做的事。

一推一轉,首先就讓孫紹,OUT!
並且讓中下階層的將軍官員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效忠孫權本人身上。

但是,也有些人已經位高權重。
他們想要的,比起錦上添花,家族的永續經營更為要緊。

比方顧陸朱全。

張家其實在孫權時代,還滿撿角的啦。

顧家丞相。
陸家上大將軍。
朱家跟全家,正是小虎大虎的駙馬爺。

他們要的是什麼?諸葛家背後的勢力到底又有多大?
孫權必須再更進一步試探。

七月,孫權派聶友跟陸凱去征伐海南島。
主將聶友,是諸葛恪的好朋友。

又有人咬餌了。

全琮就跳出來說,我覺得不行。
孫權看在眼裡。

這時,由於疫病流行,官員們又提出了立后立王來迎順天意的說法。
終於,孫權點頭了,但只追加了一個魯王,孫霸。

「權旣立和為太子,而封霸為魯王,初拜猶同宮室,禮秩未分。」

雖是藩王,但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江東哪有什麼「魯」。
孫霸所獲得的,不是一個封國,而是可以跟太子東宮分庭抗禮的「小皇宮」。

國家本身有一個大朝廷。
帝王則在首都有自己的皇宮:皇宮的架構就是小朝廷。
而太子的東宮,再小一層。

結果孫權現在多架設了一個太子宮。
誰都知道,紛爭要開始了……

奉遵禮法的,站在了太子孫和這邊。
以上大將軍陸遜為首,下有諸葛恪、顧譚、朱據、滕胤、施績、丁密。

魯王派則以大司馬全琮為首,有步隲、呂岱、呂據、孫弘。
(這份史料有官職,但那是後人以最高官職寫的,徒增混亂,故不錄)

這些一級官員上書表態,但他們並沒有就此加入太子或魯王底下。

就檯面上的支持者來說,魯王派根本不是太子派的對手。
真正令東吳人人自危的,是檯面下的風起雲湧。

諸葛恪精得跟猴兒一樣,自己曲意逢迎陸遜老大,兒子卻跑去跟魯王一黨。

另方面,跟太子之爭最密切的,就是後宮之戰。
孫權稱帝後,雖然未定皇后,但在後宮,人人都稱步練師為皇后。
孫大虎更是以第一夫人之女走闖。

然而,步練師比孫登更早過世。
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也不是什麼慈眉善目的角色。
兒子當上太子,雖然沒有皇后之位,架子也是端了起來。

就要求孫權把其他嬪妃都送走。
但終究是晚了一步。
潘夫人的肚子裡,已經懷上了龍種。

後宮大虎傳就是這麼展開的。
孫大虎跟孫和的母親,王夫人交惡,非常不希望孫和繼承帝位。

放眼望去,孫霸這個弟弟,相當有利用價值。
便要老公全琮跟兒子全寄去支持孫霸。

全琮229年跟孫大虎成親。
這個時候大約是243年,全寄如果是大虎親生,那只有十五歲(虛歲)。

倒也恰好是東吳常見的官將登台年紀。
事實上,全寄為次子。
哥哥全緒有權繼承父親的爵位,但下面的弟弟們就得自謀出路。

全家這可是往魯王身上梭哈了。
魯王黨的特色,就是皇親國戚。

除了全家,吳家也搭了進來。
就是孫權的舅舅,吳景的孫子。
還有一個孫奇,不知道是哪家,但總是孫氏。

另外楊竺的來歷,也是不怎麼清楚的。
這個人跟孫霸的關係,基本上就像楊修與曹植。

楊修是袁氏之甥。表示他的媽媽,姓袁。
孫權也有一個妃子,是袁術的女兒。

如果楊竺是楊修的同族,這道理就很通了。
在步練師過世後,袁夫人其實是孫權的第一皇后人選。

楊竺身為皇后候選人的親族,比孫大虎還更有「全力以赴」協助孫霸的必要性。

特別是二宮並立開始兩年多後,孫權終於在楊竺的誣陷下,逼死了陸遜。
用我一貫的陰謀論,就是該咬餌的,都上鉤了。

客觀一點來看,其實就是當孫權覺得,連陸遜都來逼宮,下面的紛亂,不出手解決不行了。

不用陰謀論,你很難解決孫權為什麼要立第二宮。
在前後約半年的時間。

如果你真的最疼這兩個小孩,不知道該選哪個好,一開始就可以讓他們以皇子身分決高下。
曹操基本上就是這樣作的。

說孫權老番癲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因為,孫權的問題不是立魯王,是立而不封。
封王的輿論壓力,就是希望皇帝預先解決日後繼承問題。

但魯王建第二宮,不管預計還是實際,都只是更增混亂。
陳壽不只記下了孫權封孫和太子時,腦子比那些腐儒更清楚的言論。
也記下了二宮之爭到達高潮(陸遜之死)前,孫權對於蜀漢曹魏局勢的精準判斷。

如果是間歇性失心瘋或決策錯誤,按照孫權一貫的調性,完全有大把時間可以彌補。
為什麼硬生生拖了八年?

所以我說,孫權是故意的。
藉由一個又一個的餌,孫權在釣出對他「不服」的人。
不是不忠,陸遜很忠。

太子派大部分的人,都是大大的忠臣能人。
魯王派才是拿來釣小人的。

但即使機關算盡,甚至料到後宮會有變卦的孫權。
還是中了自己女兒的計。
(有女兒的可以想想這事真是合理)

因為孫和的母親王夫人,太早露出獠牙了。
孫權一開始就防著她。
以至於認為女兒孫大虎說王夫人的壞話,完全是一片赤誠。

看過宮鬥戲的都知道,失敗的娘娘們,往往搞不清楚權力跟寵愛不是同一件事情。
寵愛才是王牌,權力不是。

王夫人有權,卻沒有注意到寵愛在袁夫人跟潘夫人身上流轉。
陸遜也有權,也同樣無視孫權真正寵愛的大臣。

是全琮。
是孫大虎的老公。

王夫人比陸遜更早死。

消滅了兩大不長眼的頭領後,孫權沉默了。
後宮有大虎,袁夫人也回來了。
朝廷步隲、朱然、全琮、呂岱,都是深獲孫權信任的要角。

還找到了倨傲,但絕對服從又有才能的諸葛恪。

原本應該把二宮之戰收尾,但人算永遠不如天算。
駙馬爺全琮,率先過世。
四個月後,步隲也走了。

兩個都是魯王派的大老。
孫權有點擔心正義聯盟的勢力過大,下令幽禁了太子孫和。

果不其然,朱據帶著尚書僕射跟禁軍將領一個一個的跳了出來。
比起前面零散的抓人殺人,這次孫權大開殺戒了。

赤烏十一年,發生了大地震。
孫權下詔罪己,希望大家來提出他的過錯。
敢跳出來的就是智障了。

隔年,朱然也走了。
要接管大權,朱績還不夠格。
只得再讓朱據上來。

領的卻是丞相。
孫權嘆了一口氣,終於決定結束掉二宮之亂。

透過二宮之亂,孫權成功的打碎了顧家跟陸家在朝中的勢力。
奪回了朱家的龐大兵權。
消滅了潛在的外戚威脅。

卻也失去了所有安排好的棋子。

而太子被幽禁之後,魯王派想必更加囂張。
孫權最終,選擇了將孫霸跟他的黨羽們全部誅殺。
並廢太子。

這下甚至諸王之亂也被他扼殺於襁褓之中……兒子都只剩三個了。

此時,後宮有騙過孫權的孫大虎。
朝廷只剩犧牲兒子瞞過孫權的諸葛恪。

自以為完美布局,卻不防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孫權,才是他老而失智的部分。

然而錯綜又風起雲湧的東吳政權,突然變得簡單乾淨,也是不爭的事實。
但權力極度集中在皇宮、東宮與後宮,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只能說,這就是孫權為他的接班人,所鋪設的最後一哩路。
如果他的女兒,真的如他所想的,孝順、忠君、體國。

或者,就算孫大虎只是想當呂后,東吳接下來可能都不會那麼慘。
可惜她沒有這樣的夢想。

孫大虎,僅僅是一個被權力所毒害的女人。
沉浸在快感中,任憑孫氏一點一點的墜落。

直到僅存的王子,展開他偉大的復仇計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0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