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開發7】旅行的意義

2021/11/20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hoto by Flo Karr on Unsplash

精采課程回顧

配合挑戰自我的「單車環島」行動學習,這學期設定目標是「感官開發」和「記錄生活」,開通一條內在通道。說來輕鬆,其實「打開」的過程是最耗時的,因為要鬆脫固有的疆界,真正的書寫於是開始。
我刻意把目標拆分成小單位,分散在每堂課,嘗試用各種輕鬆的「小練習」讓學生知道自己能寫,可以寫得很好、淋漓盡致地表達自己,而這也是適合旅行途中「隨手記」的寫作模式。整個學期,我們走過這些:
  • 自由書寫:隨手紀錄
  • 描寫:五感與細節
  • 心覺投射
  • 象徵
  • 敘事:敘述過程、敘述語調
首先,是透過筆觸,放思維自在奔跑的自由書寫。解除對寫作的恐懼(那些年我們一起被虐的作文分數......),走入開啟感官的描寫練習,這是寫作素描的能力,捕捉生活刺激,賦予具體細節。寫著寫著,慢慢投入更多「我」的情緒,有時候不自覺就進入抽象的聯想,也就是象徵。當我們習慣對美好事物隨處觀察、輕鬆紀錄,有一天,就進入到把篇幅拉長的階段,所有情緒、感官都可以收攏在敘事過程裡,好好地說出自己的故事。

記錄旅行感受

平時做的這些小練習要怎麼轉換到旅行書寫呢?出發前,帶著精華回顧的概念,細緻地感受一下別人怎麼做。
想像一下,單車環島經過這個地方,你會怎麼記錄它?


宜蘭冬山鄉攝影,Photo by Jane Wu on Unsplash
直覺反應是「描寫建築的樣子,或是周圍的水跟植物」。
那假如我是不擅長刻畫細節的人呢?有沒有別的作法?
學生沉思著,我們就可以看看底下這篇,簡單筆法寫士林夜市,勾勒看到的、吃到的,很簡短的紀錄,卻把夜市熱鬧有趣的氣氛帶出來了:
好喜歡士林,常常可以不必為什麼,就跑去士林街上走一走。 年輕的時候,隻身在外,是個窮學生,沒有多餘的錢,那時來逛士林,是為了買便宜的衣服和鞋子,用來保持溫暖和走更遠的路,或來看一場電影。結婚後和丈夫來逛士林,是為了吃一份蚵仔煎和大餅包小餅,或是享受一盤蜜豆冰。現在逛士林,除了來沖洗相片之外,就只是到處走走看看,感受一下什麼叫人擠人。最後到金石堂書店翻翻書,或是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然後愉快的結束士林之遊,打道回府。(林少雯 《悠遊臺北城──文化市集與文學小站行旅》,臺北:愛書人雜誌,2004年12月,頁140。)
而剛剛提到的描寫,除了運用五感細節,如果對景物投射多一點「我」的情感與觀察,會更動人:
寬敞的枕木,鏤空的視覺,高高架於地面上,讓人更接近森林。而不是一種仰望的疏離。 (劉克襄《北臺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臺北:玉山社,2005年2月,頁151。)
這是雙溪森林木棧步道,枕木帶來的原始遼闊感,和刻意鏤空架高的步道,把心帶入自由的森林,劉克襄是一個細緻的觀察者,喜歡親切勝於仰望。同樣是他的文字,底下這篇寫踏查陽明山竹子湖的過程:
穿過一處隱密的箭竹林,接著一條落葉積得厚厚的小徑,忽地引出一座美麗的原始森林。右邊繼續是深崖,陡峭的崖下有巨大的急湍聲傳上來。炙熱的陽光無法穿越密林。 (劉克襄《北臺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臺北:玉山社,2005年2月,頁137。)
他敘述自己從「神秘路徑」去竹子湖,經過溪澗、農舍,又從岔路入青春嶺,路上經過落葉堆、不透光的密林、急流聲,刺激感官。直到聽見臺灣藍鵲的叫聲,知道竹子湖到了。


由 Flickr user wagtail . Photo uploaded to commons by user ltshears - Flickr here, CC BY-SA 2.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996444
敘述如何旅行的過程,本身就帶有意義──即便地點相同,沿途的過程絕對不會重複,劉克襄自己規劃好一條獨特的路徑,而這次學生們也參與了行程的規劃,值得細細紀錄這一趟旅程的特別。一邊旅行,一邊還要寫作會不會有壓力?記得一句話:

自由書寫隨手記,編輯是回來後的事。

這個學期,學生在週記上做了行動版的IG練習,每週隨手拍照,寫下文字,養成習慣。環島途中,每天晚上給自己一小段時間自由書寫(可以只是10分鐘),隨手紀錄新奇體驗,不用急著判斷好不好、可不可以用,拉長篇幅、彙整主題或細緻修訂,所有「整頓」都是回來以後的事。當下,只需要好好地沉浸式體驗!

切換視角,你不是一個人旅行

有些學生說,自己沒有那麼「感性」,那麼這種時候,「切換」一個視角會是很好的幫助,讓你可以暫時「跳脫」自己,避開自說自話的擔心,退開幾步去書寫,對於放不開的人來說也是種好作法。

第一招:出賣朋友

親身體驗一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出賣朋友永遠是寫作的好題材!一段旅行,總少不了參與其中的每個人,就不妨敘述一下陪伴你的好朋友做了哪些(蠢)事吧!

第二招:潛在說話對象

設定一個說話的對象,不論他是否存在(比如想像中的女友?),可以添加一點文青風,對於偶包比較重的人來說,這樣的寫法比「我覺得」、「我喜歡」來得容易些。
親愛的K: 你現在在做什麼呢?一踏進這座城市,我馬上想起了你。創意市集上的小東西,也都是你會喜歡的樣子。......
還記得之前課堂上,要大家設定一個虛擬的旅人嗎?這個旅人,也是我們心中對一名旅行者的投射,也可以用這個虛擬的好朋友,說出自己想說的話。
  • 用他的視角停、看、聽,會是什麼樣子?
  • 用他的口吻說話,會有什麼效果?

本日任務:製作「旅人明信片」



Photo by Onlineprinters on Unsplash
行前小練習,帶著之前虛擬過的那一名「旅人」前往小公園!之前我們為這名旅人設定好了穿著打扮、性格人設,前往小公園之後,寫一張明信片紀錄這名旅人的感受:(練習擇一)
  1. 假想自己就是這名旅人,第一次踏入小公園。想想看,他會如何觀察和感受?用他的口吻,會怎麼描述這裡?
  2. 想像你在對這名旅人說話,他不在這裡,但你想讓他了解你到訪小公園的所見所聞,會怎麼寫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陳姿含 Zina
陳姿含 Zina
帶學生創作和閱讀,招牌課程是「超實用寫作」,也打造各種客製課程,斜槓文字與教學。我相信《小王子》那段話:「沙漠之所以這麼美,是因為在某個角落裡,藏著一口井。星星好美,是因為一朵我們看不見的花。房子、星星、或是沙漠,他們的美麗都是因為看不見的東西。」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