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荒野先拯救荒涼的人心-李偉文做一場荒野大夢...“醫學有故事”專訪

2022/03/11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醫學有故事”故事 https://www.mhustory.com/?p=6692簡介 https://www.mhustory.com/?p=6767FB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mhustory/posts/4878865958869750
步入三重湯城園區,在公司商家與購物中心環繞的辦公大樓中,竟有一方藏書豐富、藝文味洋溢的小型圖書館。然而,定睛一瞧,這間圖書館的本尊,竟是一間牙醫診所。而這方有如個人工作室的空間,同時也是台灣知名生態保育團體「荒野保護協會」的誕生地。
集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電台主持人等多重身分於一身的李偉文醫師,他以赤誠的熱情分享生命理念,從行醫執業到環境教育推廣,韶光荏苒30年,樣樣精彩。
汲取前輩經驗 開間圖書館診所
1994年,李偉文在園區開設了湯城牙醫診所,作為醫療執業與個人志業的核心基地。為何不待在大醫院,而是選擇自行開設診所?李偉文笑道,半是來自牙醫師的宿命,半是源於他對生活自主性的堅持。
向來有閱讀習慣的他,從小即養成了絕佳的自學能力與觀察力。「我是個平凡人,別人會遇到的情況,我也會遇到。」他歸納出學長姊的經驗模式,看到牙醫前輩們必然離開醫院,自行開業,相較於大醫院值班的諸多限制,不如早點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退伍後他先在空軍總醫院累積能量,5年後開始籌備診所成立時,見到國外有不少診所設在購物中心的例子,最終尋尋覓覓,落腳在當時嶄新的三重湯城園區。
這間獨樹一幟的診所位於七樓,沒有一樓店面,不設大型招牌,不收過路客,而以約診為主,且只看白天班。第一年,他在園區發DM宣傳,每天有三到五個病人看診,隨後口碑逐漸打開,加上朋友推薦,診所客源穩定。更重要的,由於採取約診制,他擁有了自己的時間。
「牙醫診所就如個人工作室,可以選擇自己的看診時間。我用人家工作的一半時間,賺取生活開銷;另外一半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偉文汲取前輩的經驗,打造出自己的理想生活。
診所的藏書多到像圖書館,則是另一個讓人印象鮮明的特色。李偉文與圖書館的情緣從小開始,除了自身喜歡看書、買書,大學時期也當過圖書館工讀生,而他自己的小孩,簡直是放在圖書館長大的。
「圖書館就像我們家的客廳!」他特地幫孩子選擇附近有圖書館的小學就讀,小孩放學後就去圖書館看書寫作業,館員還會幫忙看顧,太太下班後再把孩子接回家。「家裡藏書太多,堆得太滿,診所設個圖書館剛好可以收藏家中的書。」為了鼓勵看書、推廣閱讀,李偉文購買了許多自己不大看的書籍種類,讓藏書更加多樣化,例如漫畫、繪本、武俠小說、推理小說等等。
診所的主要客群為園區顧客,來看診時,他們順便逛逛圖書館,借還書籍雜誌都很方便。一開始,一天中大概有10-12個病人,但來借書的人竟然更多。但他也坦言:「從2008至2009年後,智慧型手機時代來臨,大眾的閱讀習慣年年降低,借閱書籍的數量大為減低。」他的購書花費,也從每個月兩萬元,銳減到兩三千元。
而就在這間充滿書香的診所,李偉文的夢,開始孕育。
童軍少年,分享從事公益的美好
創立荒野保護協會,從事自然保育及生態教育超過20年,則是李偉文醫師生命中另一條重要的軌道。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歷與驅力,讓他持續不懈地投入志業而持續至今?
「我小時候就是童子軍,很多時間都在大自然裡跑來跑去,退伍後住在民生社區,還擔任過童軍團團長。」對李偉文而言,辦活動、組織人員、經營社團,都是再熟練不過的事情。
而成為牙醫後,他認識了更多朋友,但像他一樣有擔任志工經驗的人少之又少。「當志工不為名利,大家為了同樣的理想,一起付出實踐,這是多麼棒的感受!」他眼中閃耀著光芒說道。
「智慧與慈悲是我人生追尋的核心價值,」李偉文描摹生命圖像:「藉由閱讀,可獲得智慧;號召朋友一起做事,從事公益活動,而體認慈悲。」
因此他不大參加聚餐,覺得是浪費時間,但卻熱愛與人討論公益事務,因為從中可獲得成長、價值、意義感,讓人獲益。「我念建中跟大學時當過班長,班上舉辦聯誼、舞會的時候,我從來都不去,」他笑著說:「不過我人緣還是很好啦!」
為了讓大家體認到從事公益活動的價值感,他在家中舉辦讀書會,性質近似成長團體,由朋友帶朋友來,人數從二十多到一百多個家庭。他還摘寫大夥兒的心得筆記,編輯出版成刊物《民生健士會通訊》,經營到第5年時每期都要寄發200多份刊物,影響力擴及數百個家庭。
而正是在這些聚會中,他遇到了徐仁修
荒野保護,每個人的最大公約數
當時,台灣環境生態觀念正是蓬勃發展的階段,1994年,徐仁修、李偉文及民生健士會的夥伴們到思源埡口,進行三天兩夜的自然觀察活動。他們在營火前徹夜長談,共同省思環境破壞問題,凝聚了一起保護台灣自然生態環境的共識。
經營5年的讀書會,雖然充滿成就,但李偉文早已感到對越來越忙、職位越來越高的朋友們來說,只是聚會交朋友其實蠻可惜的。
「我一直在想,什麼是社會大眾都關切,而且可以投入的最大公約數?答案正是我們身處的環境,這也是所有人都可參與的事務。」
他想,若能成立一個協會,設立參與平台,讓更多人一起做事,激發出的價值感,對人、對社會的意義才能更高。
就在這一晚,荒野保護協會的雛型定位就此確立。
李偉文參考西方設立國家公園的概念,協會目標溯源環境保護的源頭——以荒地與棲地保育為核心,將之圈護,讓大自然恢復原有的生機。他又在《民生健士會通訊》陸續刊載荒地保護的理念,訴諸中產階級,作為改變社會的階層主力,並徵求夥伴參與環境行動。
他的診所成了協會最初的會址,大家聚在一起編印刊物、摺快報、辦理講座、討論戶外活動怎麼執行……,來看診的病人變成荒野志工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位更成了之後協會的理事長。
「不用說服阿,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想要守護自己的環境,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嗎?」他笑著說,荒野的理念也逐漸茁壯、擴散。
仕紳精神,地方診所成環保據點
「以長遠眼光來看,為人類世界帶來重大影響的非營利組織,存在都超過百年,例如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等。而台灣是否需要一個以環境守護為本、累積豐厚社會公信力的百年環保團體?」李偉文充滿信心地道,「荒野保護協會有機會成為這個團體!」
1999年的921大地震,台灣環境受到了嚴重的創傷。李偉文代表荒野公開募款,希望社會能更重視大自然保育的議題,並一起展開行動。當時,他參考醫師名錄,給全台所有開診所的醫師寫賀年卡,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他懇切地道:「台灣是個小島,有不少人賺的是外國人的錢,但我們醫師所賺取的,幾乎百分之百來自這片土地。自古以來醫師都是社會地方仕紳,是領導進步的力量,更應該一起回饋這塊生養我們的土地。」
他呼籲醫師回到早年的仕紳精神,成為最關心社區和在地的力量。「環保是普世價值,做環保對於醫師的形象也是好的。」診所可成為環境守護的資訊站,布置一小塊地方來放宣傳海報或義賣書籍,或成為志工開會聚會的場所,一起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心力。
信件寄出後,幾個診所有了回應。例如雲林西螺大橋旁的中醫診所,熱心開放二樓給荒野辦活動,成為荒野在雲林的西螺聯絡處。「診所可以成為守護環境的公開據點和場域。」李偉文演講時,仍會常常呼籲醫師,一同加入在地守護的行列,這是一個對地方好、對環境好、對老百姓好、對什麼都好的正向循環。
無限賽局 環境教育拯救荒涼的心
環境保育跟經濟開發,永遠是政府的兩難。不少團體的前輩們盡全力衝撞議題,時而遭遇挫折失敗,組織可能因此而分崩離析。因此當荒野所關注的議題遇到困難時,李偉文選擇轉個彎、繞過去,而非傾全力對抗。
「這樣一下子把能量消耗殆盡的經營模式,是無法長久的。」他說,「所以我們協會穩紮穩打,用快樂取代悲情,跟生活結合,才能厚植持續性的力量。」這種方式,來自於李偉文對生態系統的宏觀時間感。
「環境生態系統的保育,是一場無限戰爭和無限賽局。」李偉文說,時代變遷激發出環境議題,議題推動亦造就時局變化。「時代不斷地變動,每個時代都要面對自己的環境話題及任務,荒野保護協會沒有大功告成的一天。」
「而且身為非營利組織,在環境議題還沒成為主流時,失敗本來是必然的,成功反而是意外。而失敗正顯現了我們的努力過程。」他豁達地解釋,因此每一次的賽局,主要的目標都不是為了贏,而是讓人更了解環境問題,並為了下一次的打仗做準備。「這樣就能持續地吸引更多志工進來,鼓舞更多人從事環境教育。」
為了要讓理念跨越世代的傳承下去,李偉文特別重視兒童環境教育,從小就開始帶著孩子們認識這片土地。現在,荒野在全國共有一百多個親子團,到偏鄉各地發展組織,由志工免費帶領孩子,家長陪同參與。荒野親子團的影響力遍及3000個孩子,而每個孩童又可影響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等6個成人,漣漪效應驚人。
「董卓挾以令諸侯天子,我們是挾孩子以令父母。」李偉文開著玩笑說,「不過改變最多的是帶孩子的家長和大人,」他說,「曾有一位好朋友很訝異地跟我分享,他的學長是個老煙槍,加入荒野親子團後,為了當別人家孩子的好榜樣,竟然主動戒煙成功!」
「拯救荒野,要先拯救人類荒涼的心。」李偉文語意深刻。從家長的參與,他看見人們因付出而成長。荒野保護協會猶如人間保育者,透過志工的群體力量,達成人心的根本轉變。
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而除了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外,李偉文的多重身分也猶如繁星浩瀚——他是廣播節目及電視節目的主持人;他也是出版過數十本書的知名作家,至今每個月都還有二十多篇的約稿,持續筆耕超過20年;卸任理事長後,他將演講視為社會服務。從2008-2017年,他平均每年有220場演講,題目多元,2018年後沒有仔細統計,但每年也超過100場;他還很常受邀擔任評審,每年平均有二三十場的邀約,「金鐘獎、金鼎獎、總統教育獎、神農獎、攝影獎、兒童寫作比賽、建築標案、紀錄片評審等,除了金曲獎跟金馬獎兩項評審沒當過,其他都當過了。」;他更熱愛閱讀,一個月閱讀十多本書,二十多本期刊,而目前正在撰寫關於退休的書。
如此多重的身分,李偉文笑道:「從前,這叫做不務正業,有負面意涵;現在則稱為『斜槓』,具有正面意義,詮釋跟著時代也在改變。
但這麼繁複多樣的工作型態,他卻認為:「過去、現在、未來,我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他解釋,任何領薪水的工作,都會面臨退休時刻,而從退休到過世,還有很長的時間。「那麼,什麼是可以,並且值得做一輩子的事情?那件事是什麼?」他問自己。
那件事,就是「啟發自己,啟發別人」。李偉文說:「透過閱讀學習來啟發自己,然後透過分享、服務社會去啟發別人,這就是我唯一的標準,只要符合這個標準的事,我就去做。」
讓自己「學習—追求智慧」與「分享—服務社會」,是他最終也是最初的心,同時反映到他「智慧與慈悲」的信念,將所學到的智慧分享出來,是服務社會,也是慈悲的展現。
給年輕自己的一句話
最近,他正在進行一個專題計畫,為人類世界留下一些精神遺產。他想訪問50歲以上的朋友:「假如遇見20歲時的年輕自己,想對徬徨的自己說一句什麼話?」
他興沖沖地說,這個計畫不但可以幫朋友回憶、整理人生,還能幫年輕人留下光明正面及改變的可能性,「這是我們的責任。活了一輩子,我們能留給世界許多不同面向的東西,而這種精神遺產,是我在乎的。」
而熟年的李偉文,面對年輕時的李偉文,他最想說的是:「永遠都有改變的可能性。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重新選擇,不要害怕。」
青春時的他也曾對未來感到迷惘,當時報導文學剛起步,他熱血地想藉著自己的筆鋒,報導社會邊陲來為弱勢伸張。但在編輯建中青年刊物時,見學弟文章寫得太好,覺得自己才華不夠而放棄,想想還是行醫的生活比較穩當。當時的遺憾,沒想到人生繞了一圈,最後依然走上當年曾經想做的事情,幫助弱勢,甚至為草木蟲魚伸張生命。
你可以把握每個當下的機會,認真做當下能夠做的事情。但你不用放棄自己的夢想。」他想跟年輕的自己說,也跟所有人說。
對於過去的限制與選擇,不須太執著,也不須感到遺憾,因為人生還很長,充滿著機會,「只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回應當下的機會。」最終,你會跟尋心中的鼓聲,依然會踏上自己的夢想道路。
“醫學有故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