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
關節炎是關節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是
關節退化的關節疾病,故又稱為退化性
關節炎,好發於膝關節、髖關節、手指關節、腰椎及頸椎等。在X光片下,骨
關節炎的特徵包括關節面狹窄、變形、骨刺形成、軟骨下方硬化及退化性囊腫形成。
當我們做出屈伸、扭轉的動作時,骨骼與骨骼之間會產生摩擦,在骨骼相連的關節處,因為有軟骨作為緩衝,能吸收振動,並減少關節運動的摩擦力,可避免因摩擦造成的疼痛不適。隨著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年齡與活動量的增加,長期下來使軟骨組織漸漸受到磨損,關節軟骨失去了彈性,接著便出現了裂縫、大皰、糜爛與潰瘍,使軟骨表面呈毛刷狀且粗糢不堪。不光滑的軟骨面相互摩擦,使軟骨損毀更進一步加重,嚴重時甚至骨骼間會互相磨擦出骨碎片,造成關節退化,並產生劇烈疼痛、腫脹、變形僵硬與行動不便等情況。
造成原發性骨關節炎的原因尚未完全明暸,不過醫學界認為與老化、基因、缺乏運動及肥胖等有關,且女性多於男性。
隨著年紀的增長,軟骨內的結構性蛋白分解酵素增加,使關軟骨
關節退化;基因會導致先天軟骨較為脆弱,較容易損傷;缺乏運動會使肌耐力較不足,增加了關節軟骨的摩擦:肥胖的人,因為平時關節的機械性壓力較大,造成關節軟骨的
關節勞損,故容易引起骨關節炎:而女性多於男性的原因可能與更年期有閨,更年期前後的婦女因內分泌紊亂,有的人會產生「結節性」或「全身化」的退化性關節炎,特別影響手指關節,並且是突然發病,關節的周圍發紅發熱,一般在幾年後病變停止,留下手指關節突出且僵硬的病徵。
次發性骨
關節炎多由一個已知的原因所造成,例如受傷、遺傳疾病、代謝性疾病、鈣沉積症或先天性關節發育異常而引起關節軟骨的破壞,造成骨關節炎。像是外傷或姿勢不良引起的關節損傷破壞、骨頭缺血性壞死,或是運動員長期並重覆性對肢體關節的衝擊。故次發性骨
關節炎的發病年齡多半小於40歲,可與原發性骨關節炎區別。
1. 近一個月內經常患處反覆腫痛
2. 患處活動時有骨擦音
3. 關節有晨僵現象主30分鐘
4. 年齡主40歲
5. 患處關節骨端肥大
6. 結合影像學的結果
一直以來人們相信天氣的變化與關節疼痛有關,許多
關節炎的患者常在天氣變化時感覺關節疼痛情況加重,就像氣象台那麼準,而這論點近幾年也得到了證實。
波士頓Tufts-New England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將不同地理區的骨
關節炎患者回報的關節疼痛程度,結合了當地的氣溫、氣壓、降雨量以及結露水點等資訊,並且紀錄每次
關節炎痛前的一、三以及七天的氣候情形。發現氣壓的變化與較涼的溫度的確會造成
關節炎疼痛增加。
當氣壓變化大於10百帕以上,相對濕度變化大於10%以上,骨
關節炎病患便容易有腫脹、發炎、疼痛等現象。由於關節附近多是肌腱、韌帶等血管分布較少的組織,本來血液供給就相對不足,因此當天氣寒冷時,關節便容易有僵硬、疼痛慼覺。所以關節炎患者平時需注意肢體保暖,選擇適合的復健運動來強化肌肉,促進血液循環,並根據天氣預報,在天氣變化前先採取保暖及除濕的對應措施。
骨
關節炎的患者,需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可藉由適當的運動來鍛鍊,因為運動可以增加關節滑液的循環,並加強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等支持的結構,維持軟骨和骨節腔的彈性,減輕活動時對關節的衝撞及磨損,不要因為疼痛而減少活動量,這反而會使肌肉萎縮、關節循環更差、關節退化加重。
骨
關節炎患者的運動以適度為原則,並依照自身體能和年紀作調整,增加戶外的運動,像是散步、游泳及騎腳踏車等都是輕鬆且每天容易做的運動,並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量及時間,若在運動中出現疼痛,或運動後疼痛持續15分鐘,則適當減少鍛鍊次數。
以下運動可在戶內自行鍛鍊:
手指鍛鍊
手指屈曲度:將手指彎曲,用另一手將指尖往手掌方向儘量靠近,然後再將整個彎曲的手指往下推向掌心方向以伸展指根關節背側。
手指強化:將手平放在桌上,將手指往大拇指的方向挪動,並用另一隻手將手指往小指頭方向拉,可增強手指肌肉的強度。
膝關節鍛鍊
股四頭肌運動:站立時,緩慢繃緊大腿肌肉(並將膝蓋向上拉),維持緊繃狀態數到10秒,然後再緩慢放鬆。每當你站立時,至少每小時做十次以上。
膝蓋活動性:坐在椅子上將腳放在另一張高度相當的椅子上,輕緩地將已彎曲的膝蓋往下壓平。
膝關節強化:坐在椅子上,將一腿水平伸直,保持6秒。兩腿替換進行5到70次,可增強腿部肌肉力量。
髖關節鍛鍊
臀部關節強化:平躺在軟硬適中的墊子上,將一腳舉離地面,維持6秒鐘後放鬆平放在地上。另一腳可略彎。兩腿分別重復5~10次。
臀部伸展:平躺在軟硬適中的墊子上,將一腿舉起膝蓋彎曲,輕拉膝蓋儘量往胸部靠近。兩腿各重復5~10次。這種動作可改善髖關節的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