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得著的社交距離:蒙特梭利教室中的教具

蒙特梭利教室中的教具

  教室四周有著高矮不一的櫃子,這些櫃子都沒有門,裡面陳列的教具站在遠處便可一目了然。教具排列整齊,並且大部分都位於學生能夠觸及的高度,以方便學生隨時取用。
  在語文區,除了語文相關的工作會使用到的字卡和書籍之外,教室各處也陳列了各式各樣吸引人的課外讀物。舉例來說,放置在陳列架上的《52個經典必讀世界民間童話》這本書,除了有精美的插圖之外,還有世界各地的傳說,透過傳說,也能了解該地的文化。除了中文書之外,教室中也有為數不少的英文書,另一本展示在陳列架上的《What a Waste》這本書,講述了關於資源與浪費的事。在語文區的其中一個小角落,放置了一般學校會使用的課本,整間教室裡就只有這一套。這套課本並非老師用來教授課程的主要內容,而是學生工作的一部分,他們要會念讀課文,要學會生字,要能自己從課本中找出自己原先不會的知識並記錄下來。
  在數學區,陳列了各式各樣的數學教具,這些教具可以說是蒙特梭利教育中最為人所知,也最令人感到印象深刻的部分。它旨在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像化,同時具備自我修正的功能,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在不會因為挫折感而放棄學習數學的前提下,將數學的概念從「看得見、摸得著」的具象世界,過渡到「思考與邏輯」的抽象世界。
蒙特梭利教室中的數學區
  
  除此之外,櫃子上還有地球儀、立燈與手電筒,那是學習地理學時使用的教具;一整箱用來展示各種概念的各種時間軸、圖表與圖片,包括時區、氣候區、人類文明和生態系等。本應只會出現在學校實驗室的實驗器材也放置在架上,方便老師和學生如果想進行相關實驗的時候可以使用;教室中一定會有的動物與植物,也是學習生物學的一個媒介。
蒙特梭利教室中的各種各種時間軸、圖表與圖片
  
  在工作時間,學生能自主規劃並選擇今天所要使用的教具以及進行的學習,這樣的分區能夠幫助學生做出選擇。舉例來說,如果我想要進行半小時的數學工作,那麼我便能前往放有數學教具的區域,選擇我今天所要進行的工作即可。而在這些琳瑯滿目的教具中,也並非所有選項都可以隨意拿取,事實上,只有老師在上課時示範過如何操作的教具才能被選擇。老師示範教具的操作,學生在工作時間選擇進行該項工作,並在過程中進行內化且深入的學習,最後透過各式各樣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就是蒙特梭利教室的學習樣貌。
  既然學生能夠自由選擇自己所要進行的工作,那是否會在過程中出現「選擇障礙」的問題呢?幫助學生做出選擇的除了工作的分類分區之外,因為有教過的教具才能用,所以學生也不會出現所謂「琳瑯滿目」以至於難以做出選擇的問題。學生並不會去選擇那些對自己來說已經熟練、沒有挑戰性的工作,因為對學生來說,選擇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挑戰、為了學習,而不是為了成績或其他目的,所以沒有學過的教具也不會在選擇範圍內,剩下的就是那些和自己的程度相當的工作了。
  一般學校的學生或許會傾向於選擇簡單的、能夠輕鬆完成並取得好成果的工作,因為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考試等總結學習成果的評量,總是要求學生必須「交出好成果」,如果學生辦不到,就會得到相應的處置或懲罰。在這些處置或懲罰中,程度比較輕微的是考卷上的紅色叉或分數,比較重的則是來自長輩的責罵、更多的作業與更多的補習。那如果蒙特梭利學校的學生在操作教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一個概念還不熟的話,會發生什麼事?
  有一次,在完成規劃一整天的工作內容之後,一個女孩拿出「試管除法」,那是一套用來學習千位數除法的數學教具,準備和同伴一起練習。然而我很快就發現他們忘了怎麼使用這套教具,白板上寫著他們自己出的題目,但除數太大了所以答案都是1,甚至有一題的除數比被除數還大。我在旁邊觀察著接下來的發展,想知道他們有沒有辦法靠自己的力量發現自己不會,或是發現除數不應該比被除數大。但在嘗試的過程中,他們使用教具的步驟越來越混亂,而老師也很快就發現他們似乎忘了怎麼用「試管除法」,所以沒有允許他們把教具收起來,也重新教了前面的幾個步驟。
  所以在蒙特梭利教室,如果在操作教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於一個概念還不熟的話,老師會努力幫助你把這個概念弄懂,學生不會得到負面的回饋,不會有責罵與處罰,而是更多把這個概念弄懂的機會,而為了把自己還不清楚的概念學會,學生並不會選擇簡單的、能夠輕鬆完成並取得好成果的工作,而是選擇那些老師教過的,但自己的學習與研究還不夠深入透徹的工作。
  另外,之所以會有選擇障礙的問題,是因為當你做出選擇,你就必須承擔所獲得的和付出的不相符的風險。例如在餐廳,就是花了錢卻吃到不好吃的餐點。在蒙特梭利教室,學生能自由拿取教具與放回去,並不會有任何損失,所以在工作時間選擇教具的時候,比較不會出現選擇障礙的問題。

蒙特梭利教具的特色

  蒙特梭利在設計這些教具的時候,使其具備了幾個特色,首先是教室中每樣教具都只會有一份,而不是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能同時操作。原因是因為這能使學生學著如何與他人合作,以共同使用這項教具。另外,在觀察他人使用教具的時候,也會引起自己操作這樣教具的興趣,如果是還沒學過的教具,也能藉由觀察年紀較大的孩子操作這項教具,使自己對未來的學習樣貌有更多的想像。因為自己總有一天也會變成那樣,也能使用那樣看起來很有趣的教具。
  再來,每個人一次只能使用一樣教具,你不能一次拿出很多樣教具,並在同一個時間進行多樣教具的操作。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你不能同時專注在這麼多樣教具上,不過在工作到一半的時候離開自己正在操作的教具,去休息、上廁所,是被允許的。
  最後,蒙特梭利教具不能拿來做蒙特梭利工作以外的用途,因為教具是學習的工具,唯有尊敬這些教具並以原本應該被使用的方式使用它,你才能從中學習它所要傳遞的道理,而非和其他不相關的功能進行連結。舉例來說,粉紅塔是用來學習邊長和體積概念的教具,如果照著原本的方式使用,你便會發現邊長越長的正方形體積也越大。然而,如果你把這些正方體拿來蓋房子,你便不會發現邊長和體積的關聯性。

蒙特梭利教具具備的功能

  教具具備的功能包括促進執行與達成目標的能力,透過操作教具的過程,能夠解題、研究自然現象、學會某項技能。而這些學習,都是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會的,所以能讓學生印象深刻。蒙特梭利的數學教具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於它看得見、摸得著,像有一次,一個孩子突然指著我衣服上的「Social Distance」並唸了出來,我轉過身,給他看我衣服上寫的另一串英文:「如果你看得到這句話,代表你靠得太近了。」
  孩子看完,馬上倒退好多步,並問:「這樣夠遠嗎?」
  我說:「Social Distance是1.5公尺。」
  那個孩子立馬轉身跑走,回來時手上拿著一把尺,放在自己和站在旁邊的朋友之間:「再退後一點點。」
  「這樣就是1.5公尺了。」他轉頭對我笑著說。
  那是一把一公尺長的尺。
  蒙特梭利認為,動作和認知是無法分割的。所以在蒙特梭利教室裡,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教具,看得見的一公尺、摸得著的一百萬,那些教具能幫助孩子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為什麼孩子害怕數學?因為沒有提供足夠的具體經驗,就要求孩子進行抽象思考;因為沒有給予充份的反覆操作機會,讓孩子能將他的經驗抽象化。當你有了這些,便會發現數學沒什麼好怕的。
  除此之外,蒙特梭利教具特別的地方,也在於其會呈現特定特質,因為教具的操作都有一定的步驟,其設計的目的也在於呈現一個特定的概念,所以當你按照正確的步驟進行操作的時候,你就能從教具本身身上獲得其所要呈現的特定概念。舉例來說,除法板呈現的是「十位數除法」的概念,當你按照步驟操作後,便會發現除法板就是在呈現「十八分給兩個人,一個人可以分到九」這樣的概念。
  最後,蒙特梭利教具也具備自我訂正的功能,在操作教具的過程中,如果你做錯了,你會得到的並不是令人不知所措的一個叉、更不是扣分,而是教具本身會透過本身的設計,來傳遞出必須進行修正的訊息。
  蒙特梭利教具作為學習過程中的主角之一,還具備引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功能。它呈現著未解的問題,等待學生去進行解決,這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想要在工作時間選擇進行這項工作。蒙特梭利教具的設計也相當典雅,木頭材質與精練的的線條設計,美麗的呈現在學生眼前,彷彿在向學生招手,正如同玩具店中架上的玩具一樣。不同的是,這是對於學習的渴望,而非只是單純的玩樂而已。且如同本文所述,教室中陳列著各式各樣的書籍,這些書本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也佔據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也作為引起興趣的媒介之一。
  由此可知,蒙特梭利教具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然而,為什麼蒙特梭利教室的環境和一般學校如此不同?蒙特梭利是根據什麼樣的想法在建立教室的樣貌的?一定要使用很多教具,才算是蒙特梭利教育嗎?這些內容都將在下一個章節進行說明。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純粹想說:年輕世代的教育觀點與學生日常
永遠是學生的實驗教育工作者—筱原純:「用溫柔的態度,打一場屬於年輕世代的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