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城市採集計畫:色彩篇,大地上的聚落色票-礦物顏料。

2022/05/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李盈瑩,版權/土土野青工作室,計畫贊助單位/文化部。
早在十九世紀前,在管裝顏料還未發明的時代,畫家得自行到野外採集礦物、植物,甚至動物屍體,在畫室內研製各色顏料。因為過程費時耗工,知名度較高的畫家就會請學徒來協助此階段,而前來的學徒至少要熬三年才有機會真正拜師學藝。這樣的模式一直到鉛管發明以後,顏料成了可攜帶的物品,畫家始能踏出日常生活的範疇,將足跡遍及世界各地。
透過在地礦土,繪出舊城的顏色
如今進口顏料琳瑯滿目、色票繁多,畫家不再需要自製顏料,卻也因此與所生所長的家鄉土地剝離開來。然而在台灣,卻有位出身南投的藝術家-洪皓倫,多年前便開始上山下海走訪各地,以尋找本土礦物顏料為志。

今日他來到宜蘭,帶領學員深入大街小巷,尋找屬於宜蘭舊城的土地顏色。第一站來到宜蘭河濱公園,我們在草叢間撿到許多大小不一的板岩及頁岩,隨後沿西堤屋橋抵達宜蘭社會福利館,眼前這座融合紅磚、灰牆、洗石子等異材質拼接而成的垂直聚落,由「田中央」建築團隊設計,負責導覽的土土野青主理人駱駝提及:「宜蘭當地有許多公眾空間由田中央規劃,主要設計師黃聲遠特別喜歡將在地元素融入建築之中,比如社福館採用的材質,便是以早期舊城聚落建築常用的紅磚、黑瓦發想而來。

加上團隊希冀創造一處能真正被居民利用的生活場域,於是有了一條能於河道上方親近宜蘭河的津梅棧道,以及與周邊聚落風格幾乎零違和的社福館。」 早年宜蘭河北岸因土質黏性佳,日治時期日人便在此興建「津梅磚窯」,設置了九座紅磚窯與一座專燒黑瓦的窯場,舊城許多傳統建築便以此為材。洪皓倫鼓勵學員,不妨將聚落老屋傾圮掉落的紅磚及黑瓦撿拾利用為繪材,在他眼中,台灣許多興建於清代或日治時期的建物,往往拆除後就直接以廢棄物處理掉,實為可惜。
在宜蘭河畔採土。
宜蘭土與台灣各地的色系
回到工作室,我們著手處理採集而來的泥土與礦石,泥土需經漂洗與篩濾等過程,礦石則需仰賴刀片手削。其中,泥土是曠石經萬年風化後的產物,兩者本一家,同樣呈現出一股深沉而和諧的色調,這股色調與時下流行的宮庭劇,劇中古人所著的「莫蘭迪色系」服裝幾分雷同。
洪皓倫強調,自然界多數都是沉穩高雅、讓視覺感到舒適放鬆的大地色系,少數如動、植物的警戒色,或較為珍稀的礦石如孔雀石的綠色、土耳其藍寶石等,才會出現難得的鮮豔色。
洪皓倫也發現,宜蘭舊城有較多板岩與頁岩,而昔日他對宜蘭土的印象,即是俗稱「青龍色」的墨綠色田土,兩相連貫起來,或許正是這些原本來自山區、經河川沖積至蘭陽平原的板岩、頁岩,歷經長年風化後,浸泡於平原內為數眾多的湧泉、水田之中,所形成棕色帶有些微綠色的農田土。
青龍色田土。
用宜蘭的板岩作畫。
我們穿越過許多城鎮,似乎不太會注意到當地土壤與礦石的色系,然而每個地區傳統聚落的建築色系,若稍經觀察,其實都深具區域性特色。洪浩倫就發現八卦山台地的土角厝是紅色系、台中大屯仔呈黃土色、南投草屯呈現灰綠,而花東海岸山脈因產黑沃土,該地的土角厝就是趨近於黑的深棕色。
各地土角厝的色系,構成了當地聚落的顏色,形塑了社區的色彩印象,彷彿在無邊無際的大地上將一張張建築色票排列開來。然而,時下許多咖啡館或民宿喜歡仿效地中海建築風格,卻未追溯法國、西班牙、希臘海岸之所以使用白牆,是由於當地天然海灣提供了大量牡蠣殼,以此研磨運用於建築外觀所形成的「牡蠣白」。或許我們應仿效的是就地取材的內在精神,而不是用白色水泥漆進行表象的移植。
探詢台灣各地的土壤礦石,最令洪皓倫深刻的是,他曾在金門某一小塊區域內,就同時找到白瓷土、紅土、黃土,多樣性之高令人驚艷。加上當地盛產紅色系的貓公石,許多古蹟甚至會將研磨後的貓公石拌入水泥中,塗抹為一道道紅牆。如此躍入視覺景觀中的大地色,讓他體會到「正是因為有了這些顏色,才構成了台灣。」
▎礦物顏料課 ▎講師小檔案
洪皓倫/台灣大地原色藝術家,採集台灣在地素材,依循古代繪畫工序手作復古顏料,除了礦物顏料,也燒松煙製墨、磨黃金畫素描、研究本土蛋彩畫,並切削竹木以作筆,剝樹皮造古代手工紙,藉藝術試圖找回人與土地、自然的連結。
    the wild buff土土野青
    the wild buff土土野青
    結合工藝創作、設計、農業、藝術教育、考古等背景,開設活動及分享會。藉由實際操作, 將自造者運動實踐於生活,建構人與環境的聯結。 活動設計企劃、教學合作、教案撰寫,請使用信箱聯絡,感謝。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