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味覺:品啜一方風土的滋味-草本蜂蜜酒。

2022/05/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李盈瑩,版權/土土野青工作室,計畫贊助單位/文化部。
每年夏季,宜蘭的街邊小巷總能看到一柑仔一柑仔的豆腐角,以及一甕甕曝曬在豔陽下的黑豆醬油;時序來到歲末,農婦們採收蘿蔔、醃漬菜脯,各有各的家傳手路,有時她們也趁著短暫冬陽,於門前吊掛臘肉,預備蔗燻。於是關於夏天的味道,是印象裡飄散在空氣裡的鹹香;冬天則是冷涼氣息中,隱約瀰漫用以醃肉的高粱酒香。
釀一抹夏季的時光
從前冷藏設備尚不普及,人們便逐步發展出醃漬的技術,便是透過不同節氣的溫濕度,將各季節的盛產之物封藏起來,這之間有節省,抑有求溫飽的意涵,時常一塊豆腐乳就能配上整碗稀飯。如今我們談醃漬與釀造這件事,除了保存豐收農作,更多的是對於食物風味的追尋。
此次工作坊我們請來「胭脂工作室」的主理人-王婉萱,以相對容易入門的草本氣泡酒,引領學員踏入釀造的領域。釀酒的原料為醣類,主要利用愛吃糖的微生物-酵母菌,將食材中的醣類轉化為酒精,過程看似簡單,操作上卻有諸多變化,比如糖類的來源,除了直接採用砂糖、蜂蜜,亦能替換為甜度高的水果或穀物,而為了增添風味,也可於釀液中添入各式香氣植物。
夏天,是各種香草植物蓬勃茂盛的季節,學員們來到「土土野青」位於舊城的農地,著手採集釀酒所用的香草。畦上有生長旺盛的薄荷匍匐其間,還有香氣濃烈的芳香萬壽菊、味辛獨特的紫蘇、具檸檬清香的馬鞭草,以及氣味清新的澳洲茶樹,除了以上常見的居家香草,我們也在路旁採摘朱槿艷紅色的花朵,並在宜蘭酒廠對面的眷村老屋,發現了攀爬於屋瓦上的川七零餘子,這類生長於葉下的珠芽,據說烘烤過類似馬鈴薯的味道,亦能拿來釀酒。琬萱認為:「自釀酒的趣味在於,舉凡你能找到無毒可食的葉、花、果實、根莖、樹皮,都能入酒。當我們不斷追求更好的風味,不見得要去高級餐廳才能品嘗的到,其時透過採集身邊唾手可得的天然植物,更能製造驚喜!」
介紹香草的各種用法。
社區種的左手香在花台上長得十分旺盛。
採集川七的零餘子。
用時間,封存植物的味道
返回工作室後,我們將採集植物洗淨,以溫熱水萃取香氣,再添糖封罐。此次選用的醣類來源為蜂蜜,宜蘭的在地蜂農游尚錞特別帶來了他於舊城、員山、南澳各地收成的蜜蜂,讓學員品評,其中舊城蜜與員山蜜因保留了花粉於其中,受到花粉發酵後產生的酸,嚐來甜中帶酸,南澳蜜因事先將花粉濾除,嚐來偏甜,較類似市面上的口味。尚錞提及,除了冬季多雨蜜蜂罷工,其餘三個季節根據當季盛開的植物,所產的蜂蜜各有些微差異,比如春季龍眼花開,春蜜較為甘甜;夏季咸豐草與百香果開花,夏蜜就帶有一絲熱帶水果的酸甜風味;時值秋季,若擺放蜂箱的位置附近剛好有桂花盛開,蜂蜜就帶點桂花香,若周邊田區農人撒播的田菁正好開花,秋蜜就帶股青味。
百花隨著季節更迭各自流蜜,透過了蜂群每日的往返採集,來到我們的手中釀成一罐罐澄黃色的氣泡飲,青綠色的、深紫色的、朱紅色的花葉在透明瓶罐中緩緩飄浮,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靜待發酵了。我們可以選擇利用植物上本身具有的野生酵母菌,促進蜂蜜中的糖類發酵酒化,亦可在封罐前添加釀酒酵母,以確保優勢菌種能夠強過雜菌滋生。而同樣的配方,放至三兩天,會成為酒精濃度低的氣泡飲;若發酵兩週以上,則成為酒味更濃的熟成純釀酒。對琬萱來說,自己釀造與醃漬的過程中,每個時序階段都能打開來品嘗其變化,也能調整到自己喜愛的熟成度,過程中充滿了彈性與開放,與超市購得現成的水果酒截然不同,在自製的過程中,我們重新取得了食物風味的決定權。況且,釀造讓食物在「產地風土」、「節氣」、「烹調方式」之外,更增添了「時間」向度,透過時間帶來的魔法,讓作物的價值被延長,也賦予食材更開闊、更富層次的味覺想像空間。
▎草本蜂蜜釀酒工作坊 ▎講師小檔案
王琬萱Sharon/漬物發酵食「胭脂」主理人。著迷於探索植物的五感美學,分享實踐和島嶼植物共同生活的自然理念,研究古老的醃漬方式與多元豐富的味覺實驗,並持續探索食材的可能性。
    the wild buff土土野青
    the wild buff土土野青
    結合工藝創作、設計、農業、藝術教育、考古等背景,開設活動及分享會。藉由實際操作, 將自造者運動實踐於生活,建構人與環境的聯結。 活動設計企劃、教學合作、教案撰寫,請使用信箱聯絡,感謝。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