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聽覺 :與天神溝通、與鳥對話-竹樂器。

2022/07/0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文/李盈瑩,版權/土土野青工作室,計畫贊助單位/文化部。
早年先民與竹材的關係十分密切,這項天然素材不僅容易栽植、生長快速,可運用的面向又十分廣泛。除了搭竹屋、造竹筏,或編織為竹簍、竹籃、斗笠等日常用品之外,竹子還能製作成各種樂器,傳統原住民透過竹製的有聲器具,模仿鳥音或昆蟲的共鳴,也以此作為族人之間傳遞訊息的工具。
三年竹,成竹的最佳適期
往昔宜蘭舊城及其周邊長有許多竹林,隨著城鎮開發,目前僅零星分布於古厝四周的竹圍,或在楊士芳紀念林園植有些許桂竹。不變的是,位於舊城北側宜蘭橋頭的「光興竹行」,門口羅列了一排排高聳長竹,已陪伴在地居民走過一甲子的歲月,直至今日,許多舊城居民舉凡增添竹器皿、竹家具,抑或菜園搭建竹棚,仍習慣來老店選購。
帶領此次工作坊的孫業琪老師,便在竹樂器的教學製作之前,先帶領學員前往光興竹行認識竹材。光興竹行主要售有桂竹與箭竹,我們選了兩種不同粗細的桂竹,以製作不同種類的樂器。孫老師另提及,一般會選用三年竹,在野外生長了三年的竹子性質穩定,適用於工藝,但若要拿來製作竹筒飯,則適合生長一年多、含水量較高的鮮竹,如此才有能保有新鮮竹膜為米飯添香。
仿聲樂器-甩風雷
返回工作室後,我們著手處理竹材,也一一認識剖竹刀、鋸子、小刀、電鑽等相關工具的使用技巧。首先製作的樂器為「甩風雷」,被削薄整平的竹片,經穿孔綁繩後,透過臂力旋轉,發出了類似雷鳴或風的呼嘯聲,這項樂器源自於部落,早期原住民為了與天神對話,進而模仿雷聲,如阿里山鄒族所舉行的戰祭,就是以此作為訊息傳遞的樂器,透過甩動發出的聲音,一面召集五大家族前來會合,一面告知天上的戰神儀式即將開始,且用於戰祭的甩風雷,竹片兩側被削得格外銳利,在訊息傳遞之外,更是對付敵族的致命武器。
我們今日製作的甩風雷,在格式上較偏近阿美族的傳統童玩,其它另有布農族以麻竹製作的形式。其中較特別的是,世界各地許多原始民族都不約而同獨立發展出甩風雷這項聲器,或許名稱與形式不盡相同,其背後發展的脈絡卻都是為了模仿雷音並與天神溝通。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甩風雷來自澳洲,學員問及「在澳洲也是以竹子製作嗎?」孫老師答道:「澳洲當地的樂器多使用木材,他們還有一種樂器會使用爛心後的尤加利樹,經加工處理以達到中空效果。對照台灣,能擁有垂手可得的竹子,是相當得天獨厚的,這也是我開這門課的原因,希望生長在這片土地的人能更加珍視環境中的自然素材,而非對其視而不見。」
甩風雷。
趕鳥器、臀鈴、鳥笛
學員一個個到戶外試甩剛做好的甩風雷,當手製的樂器真的發出「咻~咻~咻~」的聲響,喜悅與滿足之情也油然而生。接著我們著手製作第二項聲器-趕鳥器,先在竹管上鑿好兩個對開的方槽作為握柄,再縱向剖至手把處,利用竹子天然的彈性,用力一甩即能發出極為響亮的碰撞聲。這是早年部落小米豐收入倉之際用以趕鳥的器具。而同樣用來趕鳥還有另外一種外形類似風鈴的聲器,將三至四根竹管,各自保留其中一端竹節,於竹節中央穿孔,以繩串起,透過竹管彼此間的碰撞聲響,也有趕鳥之效。而這項器具,若採用不同的穿線方式,抑能綁繫於後腰,作為部落報訊或傳遞警鐘的有聲器具,其中最經典的即為賽夏族運用於矮靈祭之臀鈴,族人運用身體前後或左右擺盪的體鳴方式,配合舞蹈腳步,讓竹管之間碰撞出不同節奏。
接著來到製作上最簡單,卻在發音技巧上最具變化的樂器-口笛。口笛也稱作「鳥笛」或「變聲笛」,只需裁切一段中空的竹管,再於管壁上鑽孔,即能模仿鳥鳴。當竹管越細或越短,能發出較尖的音響;越粗或越長,則發出較沉的聲音,孫業琪老師現場為我們示範了黃嘴角鴞「呼呼呼」的鳴叫,以及畫眉鳥相當悅耳靈巧的哨音,其微妙微俏的仿音表演,當我們閉上眼睛聆聽,宛如置身森林與鳥語實境。而口笛作為早期人類誘鳥之工具,模仿得越是逼真,鳥類誤認為同類回叫的機率就越高,同時也透露了禽族的隱身之處。倘若縱看整個過程,就是「人類的聲音,通過了植物,變音為鳥的語言」,想來的確是件十分迷人的事情啊!
趕鳥器。
鳥笛。
▎竹樂器工作坊 ▎講師小檔案
孫業琪/中興大學昆蟲學系畢業,長年學習研究「原住民傳統技藝與文化」、「植物樂器與有聲童玩」、「編結藝術」等領域,曾出版《摺紙與草編》、《草編童玩》,合著《自然編織纖維造型全書》。
the wild buff土土野青
the wild buff土土野青
結合工藝創作、設計、農業、藝術教育、考古等背景,開設活動及分享會。藉由實際操作, 將自造者運動實踐於生活,建構人與環境的聯結。 活動設計企劃、教學合作、教案撰寫,請使用信箱聯絡,感謝。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