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關於「台灣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雖然我是念政治的,但我不想說服誰,也不想吵架,歡迎不同的意見的理性交流。

(有點不敢在馬特市發,誰來告訴我能不能發這種文QQ)

朋友的學位論文題目是有關於台(灣閩南)語的,不只一次來問我許多相關問題。

身為不稱職的華語家教常常會被學生的問題驚艷到,更不用說這些中文系的學生會帶給我怎樣的驚喜…很意外的,我在跟他的討論中,獲取了更多也更精確的知識(大概能夠這樣說吧),是母語者視為理所當然,因此沒有去深刻思考的;又或者是我從來沒有去質疑過「自己的」認同。

為什麼要強調「自己的」呢?因為對我來說,所有認同都是被形塑的,就連自己的母語也是(技術上來說的確是)。


朋友發現北、中、南臺灣的台語口音不一樣。我說,對啊,各地都有自己的口音,但大部分還是可以明白彼此在說什麼。他覺得很奇怪,因為在自己的母語中,完全沒有方言這一回事。

(啊,我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為什麼會沒有方言呢?只有口音的區別。)

我回答,應該是像之前俄語、白羅斯語跟烏克蘭語的差別吧。

他說,不,其實三者差異很大。


這下換我疑惑了,在我的認知中,他們本是同源,只是方言;後來因為各種地區的口音差異才慢慢發展成自己的一套「語言」,但基本上還是十分相似的,所以對我來說,我會歸類在他們只是一個語言下的不同種方言。

我問,為什麼在中國的各個省份的「語言」你們就稱為方言呢?即使其他地區的人根本聽不懂他們當地人講話?而烏、白、俄的就是「語言」呢?

他說,在古羅斯時期,這三種語言是同源的,後來才慢慢變的不同。但是!因為他們現在在不同政府的制下,而一個政府要升格自己的「語言」,加上多年的獨立發展,才變成現在認知的不同「語言」。

所以,如果中國分散成好幾個部分的政府(國家),那麼每個地方的方言就會變成自己的「語言」了。

但是如果在同一個政府(國家)治下,就叫方言。


就語言本身來說,那三國,還有東歐某些語言同源的國家(保加利亞、塞爾維亞),他們自己的「語言」是非常相近的,幾乎可以稱為方言;但因為在不同政府治下,所以是「語言」。所以他們用來區分同源語言中的「語言」與「方言」的,不是相似程度,而是是否在一個政府治下。

所以,「語言」本身還帶有一點政治意涵?

朋友說,「語」最常是專屬於某種民族的記號,即便是同源的。漢語就是漢人的,俄語就是俄國人的,烏語就是烏克蘭人的。(台語就是台灣人的?)

因為「語言」的專一跟獨特性,使得人們容易區別我者與他者,從而建構出自己的民族。

他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我也是略知一二:黑山共和國跟塞爾維亞語,因為一個住在山上一個在山下,就認為彼此不是同個民族/國家的,即便他們的語言幾乎一樣。

當然也是有發展成幾乎不同「語言」的例子,也就是俄白烏。


這就牽扯到一個「民族」對自己社群的認知建構。而我後來明白,這也是我一直無法真正了解語言、方言、民族國家等等概念的真正原因。說到底,這些都是西方的概念,套用在東方世界本來就有點強人所難;在者,台灣的自我認同到現在還沒有真正建構起來,我不知道自己所屬的群體的真正模樣,所以我無法很明確的區分真正深層的不同。

朋友說:如果有不同方言的漢人不認為自己是漢人,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有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成自我的民族意識),就像烏克蘭跟俄羅斯一樣—因此後者的是「語言」而非方言。

所以這裡的重點在於我者與他者的不同,並且要有一定認知—意思就是這些都是想像/建構出來的(imagined communities)。對我來說,種族(ethnicity)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重要的是民族(nation),那民族怎麼來的?安德森說,是建構/想像出來的。

所以,沒有任何民族是一開始就存在的(那是種族),民族是透過共同記憶、共同「語言」、共同歷史文化等等的元素建構的:告訴人們我們在哪些方面與其他人不同。所以從語言的角度來說,同源的語言經過發展變成不同的樣態(即便有幾分相似),再透過不同的政府的運用,去塑造出一支獨立的民族。

這是西方走過的路吧。

但是中國與俄羅斯基本上是帝國本質轉變成的現代國家,他們境內有很多種族,基本上不能算是標準的民族國家,但他們需要符合這個框架,所以在東方世界出現了另一個概念—國族。

在我的認知中,國族是包含一切種族、民族認同的一個更高階的國家認同形式,而且是完完全全的依照領土需求塑造出來的,例如「蘇聯人」、「俄國人」(Российский)、「台灣人」。在目前移民興盛的時代,我想許多歐洲國家也走上了這條路,民族終究會向種族一樣失去辨別的功能。

民族雖然也是如此,但是基本上還摻雜一點種族的要素在、國族則是要將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民納入。所以我們才會說,不管是閩南客家還是原住民,都是台灣人。所以,台灣人這個概念也是被塑造出來的,起於本土意識的抬頭,發酵於政治的宣傳(非貶義)。

但是因為「台灣人」這個國族的概念是奠基於土地,這也會造成目前我國政府治下的其他離島地區對於認同這塊無所適從。

同樣「台語」是奠基於使用此方言的大部分人口,如果真要推廣,甚至將其視為區分敵我的標配,那其他在台方言要如何自處?處理不好,更會造成「台灣人」認同的分裂。

民族、國族的發展無關好壞,端看當下國家對於國民認同的需求,這也是最近幾年台灣內部越演越烈,幾乎已經快到極右的光譜的地步的原因(怕。

就這幾年的發展來說,本土化相當成功,逼得每個政黨在這個立場上都要走上極右「愛國」主義的道路,如果這是選民所奢望的,又何嘗不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當然可以發,不理性的人直接跳過冷處理,能夠理性討論者才是真正懂得民主的人
Maxxxxx-avatar-img
2022/05/27
「方言」一詞的政治性其實蠻明顯的,我大學時代有討論過(不是語言學的課),至於民族/種族/國族/國家認同,我覺得可以參考劉仲敬的書,有助於打破大一統中華史觀(雖然很多人大概會認為他很偏激,但他談的東西絕不是無中生有)。 話說我覺得台灣國族主義興起未必是什麼極右思潮,比較像是壓力反應,包括中國在國際上的打壓 & 越來越強的戰爭壓力 & 經濟上的不確定性(這方面應該算是全球性現象?)。 個人是已經選擇了台灣人的身分(而且只有台灣人,沒有什麼文化上的中國人之類的模糊地帶),所以覺得民間對於外侮比較激動不算壞事啦。身分認同的痛苦我也經歷過,但我覺得人最好還是選擇跟自己利益一致的認同,即使要承受身分重塑的陣痛。(好吧也有可能我年紀不大所以比較沒有包袱XD)
高志耘-avatar-img
2022/05/15
台灣人的國族意識會興起,很大部分都與外來政權的打壓與歧視政策有所關連,不管是日本人還是舊中國人(國民政府),某種程度都在促成台灣人身分認同的出現。​ ​ 近年來這份認同會愈來愈激進,也和新中國(中共)對台灣的威脅漸大、刺激台派普遍的亡國感強烈相關。不管是香港或是烏克蘭,台灣人(至少我)心裡想的都是:我們就是下一個。國族主義的建構,至少在心理上可以有一份依靠:台灣是我們的台灣,他在各方面都不容許任何外敵和殖民帝國染指。
往年紀事-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5/16
我不覺得所謂外來政權跟其他文化是要去除的東西,因為它是歷史的一部分,正是在這些歷史上要發展出新的樣貌,而非一概往前追溯,所以我才會說有一點點民粹的味道,而民粹本身並非純粹以手段或政策內容定義,也並非貶抑;只是每個概念發展到極端都會變成貶抑,如此而已。很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也是在既有的迥異文化認同上去尋求最大化的政治認同,例如美國,所以我不認為需要去除某一部分的歷史或者都把那些發生過的打成外來、負面。 - 我也沒有說全是否定論,只是到目前為止大眾的論述依舊大方向停留在這裡,並沒有太多正面論述,如此而已
觀影囈語-avatar-img
2022/05/13
討論語言的政治性很有趣,我覺得很適合在馬特市發🤣 雖然可能會有一些酸言酸語,但不至於到不能發啦
往年紀事-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5/14
啊哈哈哈,感謝你的指點QWQ
avatar-img
往年紀事的沙龍
57會員
64內容數
五十塊買一個美好的俄羅斯, 一百塊買一個真實的俄羅斯。 大家好,我是不畏風雨疫情去求學的留學生。
往年紀事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7
大家好,最近在趕論文的死線,沒什麼心力去思考要寫什麼,但其實很多想法想要延伸討論,看到的當下因為時間壓力也能作罷。
2022/04/27
大家好,最近在趕論文的死線,沒什麼心力去思考要寫什麼,但其實很多想法想要延伸討論,看到的當下因為時間壓力也能作罷。
2022/04/06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2022/04/06
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身邊開始出現「為什麼要念大學?」的疑問
Thumbnail
2022/03/31
莫斯科終於也要贏來久違的春天啦~ 1.宿舍周邊 2.觀光景點-散步好去處
Thumbnail
2022/03/31
莫斯科終於也要贏來久違的春天啦~ 1.宿舍周邊 2.觀光景點-散步好去處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