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外出走走的日子,望出窗外,日月,依舊無明。那是雨雲?那是炮火的硝煙?我搞不懂,也沒法搞清。寂寥的木結他,是在映襯我的心情嗎?
我根本不想這樣,你可記得從前簡單平淡的日子?你可記得那幀見證半個廣島被炸碎的照片?你可記得連儂教我們幻想的那闋歌?你可記得安妮的那本日記?
每一句也帶著回音,是姜濤的禱告?是神在我們心內的說話?也許只是世人冷漠得不把這些說話都聽入耳內,姜濤像是對著一個個沒有反應的木頭人,所有說話也沒有被接收,不偏不倚地反射回自己的跟前。
「怎麼你們都不聽我講?」
「不如我用那幀廣島原爆照片,換你手中那張刀?」
「不如我用連儂那四分鐘的幻想曲,換你手中那柄槍?」
「不如我用安妮撰寫的那部日記,換你手中的子彈?」
姜濤不過是人,在禱告過後得不到任何回應,心內頓時焦急起來,難怪語速加快了,Gareth.T的節奏跟小克的文字也變密了。
是姜濤的聲音淹沒在Chorus的音樂中?畢竟一個人的力量十分有限,特別在第一段的Chorus裡,Gareth.T的編曲一閃一閃,《Interstellar》配樂似的,勾勒出宇宙的浩瀚,而人,是多麼的渺小。鐘聲接著鐘聲,傷兵接著傷兵,心聲接著心聲,世間萬事萬物,冥冥中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頂真的手法完美地呈現。
也許第一段給予世人的感覺相對沉重,第二段的節拍,讓弦樂和結他都變得輕盈,倒下的不單是柏林的圍牆,還有人與人之間的圍牆,擁抱愛與和平的標誌。在這一刻,姜濤再次問道:
「不如我用那幀廣島原爆照片,換你手中那張刀?」
「不如我用連儂那四分鐘的幻想曲,換你手中那柄槍?」
「不如我用安妮撰寫的那部日記,換你手中的子彈?」
副歌後的間奏,就是給世人思考的空間,世界本來可以色彩繽紛,人們本來可以掛著微笑,華麗地活著。怎麼要掀起這場世界大戰?怎麼要挑撥人與人之間的情緒爭鬥?怎麼不好好欣賞、好好感受、好好細味?再多的財富、再多的讚好、再多的認同,又能餵飽自己的心靈?
再次回到燒毁了的小教堂,姜濤戰戰兢兢的張開咀,繼續唱著、說著自己心中所想,儘管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應...兩句之後,Moon Tang、蔡可汶、吳林峰、Nic Tsui、Gareth.T...男女和聲的介入,世人慢慢的覺醒,慢慢的走到姜濤的身旁,聲音慢慢的壯大,慢慢的傳到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本來燒毁了的教堂已經翻新,嬰孩呱呱落地,新生命的來臨,等待著新思維的薰陶,世界不再由恨、由唇槍、由舌劍主宰,而是由一體的愛擁抱著。
這,可是作品的說話;這,可是姜濤的說話,在最壞的時代,給出最溫柔卻最有力的吶喊。你,願意放下你口中、手中的干戈,願意接受「愛」才是止戈的唯一的方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