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克.艾倫斯
譯者:吳琪仁
出版社:遠流
出版年份:2022年
本書的作者申克.艾倫斯是德國學者,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教授教育哲學。本書詳細介紹德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魯曼所使用的卡片盒筆記法,魯曼是相當多產的學者,卡片盒筆記法就是他多產的秘密。
卡片盒筆記法適用的對象
作者認為卡片盒筆記法適用於三類型的人:學習者(學生、研究員)、教學者(老師、教授)、非虛構類作品的作者(編輯、記者、專題作家)。
卡片盒筆記的具體步驟
1. 靈感筆記:隨時記錄下來的筆記,突然想到的靈感、無意間看到的訊息,靈感筆記只是暫時性的筆記,不需要拘泥格式,因為一兩天之後就可以扔掉。
2. 文獻筆記:即讀書筆記,在讀書時記錄下想要記住的,或是對於未來寫作有幫助的詞句,並用自己的話精簡的寫下,是經過理解後寫出的詞句,而非單純的抄錄,也要記得記下書目資料。
3. 永久筆記:永久筆記才是要放進卡片的盒的筆記,翻閱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發展出具有自己想法的永久筆記,如果有時間也可以跳過靈感筆記的步驟,直接製作永久筆記。永久筆記依照筆記之間的關聯性存放,在完成一張新的永久筆記後找到它在卡片盒中的位置。
4. 重複步驟1–3:從永久筆記的想法中發展出自己的見解和論述,並「由下而上」開展出寫作的主題,觀察尚欠缺的部份,並重複前面的步驟,直到該主題發展成熟。
5. 發展成文章:將主題筆記組合,並潤飾語句,形成連貫、可以閱讀的初稿。
卡片盒筆記法預設的前提-有意識的閱讀
「讀書並不是替學習者預作準備,以便日後可以獨立進行研究。讀書本身就是在獨立研究。」而本書又認為寫作又是研究的媒介,因此,有讀書成了寫作的第一步,也是發展出自己卡片盒的關鍵。
本書另一個前提是,在做研究或是撰寫非虛構類型的文章時,沒有無中生有的想法,所有想法皆是透過閱讀得來的,即使是原創性的想法,也是透過閱讀觸發的。
因此,大量閱讀也就成了做好研究或是寫好文章的前提。
有意識的閱讀,指的是閱讀自己有興趣或是嘗試研究的領域,在閱讀過後做成文獻筆記,並從文獻筆記和靈感筆記發展成永久筆記,累積永久筆記形成主題,觀察主體所欠缺的,決定接下來閱讀的材料。因此選定閱讀材料和製作筆記是一個相互往返的過程,先是選定閱讀材料再開展筆記,之後視筆記主題發展的狀況,選定欠缺的閱讀材料。
卡片盒筆記的應用-以文組研究生為例
在研究所讀了五年,口試前夕才認識卡片盒筆記法,感到十分可惜,如果可以將卡片盒筆記的方法用在研究所這幾年的學習上,就完成碩士論文這件事,應該可以輕鬆很多。
文組研究所的課程比較少是由老師單純講述,多半是純研討課,或是半學期由老師講述,剩下半學期學生就老師講述的主題進行研討,研討課的進行方式就是報告,由老師和同學評析。
報告的題目可能是由授課老師指定,也可能是由同學自行選定與該堂課有關的主題進行報告。如果已經有卡片盒筆記的習慣,就可以從卡片盒中選定有關的主題寫作,如果還沒有,研討課也是開展出文獻筆記和永久筆記很好的起步,畢竟在研討課中,研究生必須決定題目,在報告寫作的過程當中,也需要大量閱讀相關文獻。
除了自己的報告外,研討課很重要的地方就是必須要評論同學的報告,同學的課堂報告不會是文獻筆記好的材料,卻是可以發展靈感筆記和反思永久筆記的對象,而且其他人課堂報告引用的文獻,也會是很好的閱讀題材。
在研究所修完十門課後,卡片盒可以發展成相當可觀的程度,從卡片盒中選定自己有興趣的部分作為畢業論文的研究題材,並加以開展,應該會是論文寫作相當省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