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糖廠

2022/06/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有時候,戶外展示區,更像是露天墳場。
糖廠文物館看起來分為室內與戶外兩區。在戶外展示區瀏覽一圈後,對於室內展覽也就提不起什麼興趣。文物都是年代久遠的老物件,絕對有資格藉以述說臺灣糖業的豐華往事。若能更積極的將老物件之間的關連性整理出來,搭配情境展示,分區介紹,那麼應該更有助於來訪的遊客,在有限的遊憩時間裡,有系統的認識臺灣糖業的梗概,以及值得重點闡述的歷史斷面。
可惜的是,所有的老物件,包括大量的火車頭、車廂、農機械,還有其他零星物件,諸如行政相關的保險箱、單位掛牌,生產相關的製糖手工具及磅秤等,精神象徵相關的蔣家父子頭像,日治時期紀念人物或事件的石碑,還有糖廠自行燒製的紅磚、一顆未爆彈、當代實業家製作的日治時代水利工程師的塑像等等,像是從儲藏室裡一一搬出來的過時雜物,粗糙的依據數量多寡或物質屬性做簡單分類。差可安慰的是,館方至少製作了展示牌,說明老物件的功能用途。
我很難不這麼聯想:展示牌就像墓誌銘,銘刻了老物件的今生成就,而餘生,就曝曬在南國豔陽下,繼續風化,繼續腐蝕。當我穿梭在這些失去文化生命跡象與產業歷史脈絡的老物件,腳步越發沈重與迷惘之際,突然發現前方不遠處的荒地上,有兩落水泥塊,層層交疊成像是千層派或是九層粿。靠近一看,原來是嵌有鐵軌的水泥(?)鋪面。周遭沒有任何說明牌,使得這兩落水泥塊彷若無名之墓。
當然,這想像過於文學性了。高度可能是,這就是尚待清運的兩堆廢棄物而已。合理推測是,出現在糖廠裡的軌道,自然就是當年供製糖工場運輸之用的專用鐵道。隨著公路運輸興起及糖業的沒落,糖業鐵道已成為無用之物,逐年遭到拆除。糖業軌道雖然是歷史的見證,但僅存數量應該也不至於使之成為希罕珍品。
後來,進一步瞭解糖廠沿革,才知糖廠早於1997年就結束製糖工作,生產設備絕大多數已拆除或當作廢鐵變賣,廠區轉為行政辦公使用,相關部門除了主管土地開發與活用,也設有「資產課」。於是只能阿Q的設想,臺灣糖業的文化資產,明天會更好(?)。
日治時期水利工程師鳥居信平,為南台灣水利工程打下基礎。此為實業家許文龍的雕塑作品。
退役的五分仔車車廂。
糖廠展示的文物細部,有著令人經驗的細緻度。
退役的火車頭,以靜態展示方式呈現,而未能佈置出火車運行的情境,使得火車頭做為一件歷史文物,只能傳遞出有限的訊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會員
77內容數
以走路的速度及視野,不用地圖指引方向,沒有預設行程走訪景點吃美食,單純憑著眼前所見的街路風景,帶領我直走或轉彎,去認識大城小鎮、漁村農鄉,體驗真實的台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