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的腦海裡渴望著一片全麥吐司抹著淡淡草苺醬和薄薄奶油時,走到麵包店卻帶著一包巧克力蔓越莓麵包回家。
當冰箱的冷凍庫還存放著前些日子買的紮實手工饅頭,腦海中卻認為饅頭不應該出現在早晨的餐桌上之時。
似乎無論做出怎麼樣的選擇都不是最完美。選擇越多,讓完美更趨近於天方夜譚。
我和許多人ㄧ樣,手機的備忘錄裡寫了很多想要吃的食物。它們的出現,有時候是突如其來的"慾望",有時候是因爲"看到"而想吃。但為什麼看到的當下,不馬上煮來吃或買來吃呢?自己是一個還算理智的人,如果我已經準備好當餐想吃的食物,通常我會將這個"念頭"就這樣儲存了起來..........接著,"想要"開始堆積,常常讓自己心神不寧,被物慾擺佈。
一念起,念念起。心若能安,念念皆安。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偉大的佛教經典金剛經所說的意思,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我所理解的意思,但我的理解是心念不因外在的環境而動盪。
食物的最大功能是填飽肚子。(先不討論食物其他如儀式感、假日家人團聚時交流感情的媒介、或感到壓力大時填補空虛的功能。)當身體飢餓的感覺,已經由食物的滋養得到補充時,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我們停不下手中的刀叉,是什麼樣的感覺,讓我們一口接一口,停不來。
對於西方存在主義尚未了解的非常透徹,但是經由對存在主義的理解,它稍稍治癒了我對於食物的壓抑與執著。
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沙特曾說,
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的存在沒有好壞,沒有一定的規則可循,只有自己清楚深刻感受到的感覺,才是內心要依循的自我法則。
壓抑是因為不敢吃,覺得不健康,怕身體的負擔;執著是因為無法放下心中的殘念,無法讓物慾隨風而去。我慢慢的體會食物本身都是中性的物質,沒有好或壞的定義。只有吃多少和吃不吃的問題,沒有可不可以的憂慮。只有身體當下想不想吃的感覺,沒有可不可以吃的規範。
有很長的一段日子,我給了自己許多規定。想要讓自己的體態更輕盈,身體更健康。嚐試過許許多多的"飲食法則",但不管是什麼樣的方法,總是讓內心有一種被約束,被束縛的制約。但是漸漸的,看了一些書,寫飲食日記,寫吃完這一餐的感覺。用自己領悟到的也可以說是無數次和食物拉距之後的飽漲經驗,體會每一次吃下去的食物帶給身體的感受。漸漸漸漸的,我喜愛的食物竟越來越少。並且味道越接近真實的味道。
曾經,我會對著超級市場裡的巧克力吞口水,我望著他們,我很想吃。但是我對自己沒有把握。我覺得自己無法淺嚐即止,我會像螞蟻遇到甜味一樣,招來螞蟻大兵。無法狠心消滅,束手無策。曾經,我會在全家人團聚吃完大餐後,回家再一個人偷偷吃甜點。即使我已經非常飽漲,但是不知道哪裡來的一種空虛感,讓我一直無法安定。
但是現在,我還是理智的看待食物。只是,超級市場裡貨架上滿滿的巧克力對我的吸引力已經不再那樣巨大。我想吃的我依然會買,不同的是,真正能吸引到我的食物竟越來越少,卻也越來越簡單。現在的我,也更能體會身體的感受,真的不喜歡吃太飽不想動的感覺,所以認真的察覺進食的感受。正因爲體會過太多次這樣的不舒服感,讓我能了解自己需要多少份量的食物,不浪費,也不再暴走似的塞食物。
而這些改變都不是一朝一夕,不是今天知道了一個道理,明天就能實行。是無數次的跌倒,爬起來,跌倒,再爬起的歷程。我才走到如今和食物能稍稍和平共處的距離。
也許我對自己仍有框架,自帶枷鎖,規定某種人設形象給自己。但至少,現階段的狀態,是我滿意的狀態。
而存在主義讓我學習到的,是指:
是一個這樣存在的意識,慢慢讓我體會到了我們應該在每一天的某個時刻,或無時無刻,停下來,感受一下生命單純存在的空白。如果那是一個讓你覺得荒蕪的感受,那就去感受那個難熬的過程。如果你不知道該做些什麼,那就什麼都不要做。不要再試圖讓那些突如其來闖進你的生命⋯⋯
我體會到生命的本質是你抓再多的東西,塞了再多的食物都不會感到滿足的本質。除非你意識到這一點,除非你意識到生命巨大的荒涼才是生命的常態。並不是教我們鬱鬱寡歡的生活,而是體認到所謂的快樂與不快樂其實都是一樣的。
沒有單獨存在的快樂,
也沒有單獨存在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