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一般人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俗語也云「看三歲定終身」、「從童年看出成人」,或是「童年的生長影響一生人格的發展」。這些說法,都是在告訴我們兒童教育的重要性。以下六點說明:

第一、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兒童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相輔相成的,不要以為孩子還小,就輕易在眾人面前處罰打罵,或是說一些中傷的語言。這樣的傷害,會讓孩子一生難以忘懷。所以為人師長,要維護兒童的人格尊嚴。

第二、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所謂「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應該要讓兒童了解,每日的一粥一飯,半絲半縷,都是父母、農夫、商人、工人等,辛苦努力工作而來,應存感恩之心,建立惜福的美德。

第三、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所謂「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逐非」,掩飾錯誤是帶著錯誤生活,無論身心,負擔既重且大。而認錯是「覺昨非而今是」,放下錯誤,小心輕鬆,也令人讚歎他的勇氣。認錯,同時也是給自己修正行為的機會,有如擦掉錯誤的清潔劑,可以讓人重新開始。因此,要培養孩子不怕認錯。

第四、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口袋,要能裝得下東西才能擁有;杯子,要能倒得進清水才能解渴;兒童,也要聽得進別人的教導才能成長。所以要教導兒童,接受是進步的根本,接受才是智慧的來源。

第五、重視兒童處事的禮貌:古德云「貌輕則招辱」,做人處世要有禮貌。有禮貌的人,心中就有倫理,心中有倫理次序的人,才會有法制規矩的觀念。如此,人情處事就不會隨便、輕慢。因此從小就要養成禮貌。

第六、教導兒童正常的生活:小孩子的意志較弱,缺乏自制力,但也是彈性大、可塑性高的時候,因此要訓練他們生活正常,才能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正常,身心健康,精神良好,更能養成做事有條理、處事有計畫。

古德云:「父母教子,當於稍有知識時。」孩子的習性一旦養成,等到長大才要改正,恐怕已非容易之事。所以兒童的教育,應在他稍有認知時,就開始導引學習的方向。兒童的教育法有六點參考:

第一、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

第二、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

第三、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

第四、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

第五、重視兒童處事的禮貌。

第六、教導兒童正常的生活。

(佛光山法堂書記室供稿)

avatar-img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沙龍
74會員
798內容數
勵志、激勵人心的正能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台灣時間4月16、17日,美國西來寺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一屆「2022北美三好教材講師培訓營」開營。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澳洲及台灣近百名佛光教育者,一起在線上學習。 FGS North America 2022 TAG Teacher Training Workshop
佛光山住持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於4月22日在「《森林永續》─國際氣候論壇」致詞指出,近年來一直在廣泛討論的氣候問題,例如減碳,希望延緩全球暖化,以及提倡蔬食等有助提升環保的方法,還有資源回收,使一切資源能夠再製造、再使用。所做的種種一切,無非都希望讓地球環境愈來愈好。
館長如常法師應邀發表主題演說,表示早在2010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就已提倡〈環保與心保〉,佛館在開館後就力行只有公益沒有公害,推廣護生教育,尊重生命,行三好就是做環保,從心靈環保下手以淨化人心。現任環保署張子敬署長,當年身為副署長表示,佛館推動心靈環保成效卓著,在佛館舉辦論壇意義深遠。
佛陀紀念館11年來已達成SDGs九項目標── SDG4:教育品質(創新教育) 佛館「以人為本」重視生命教育、環保護生,實踐三好四給,推動社會終身教育,積極推廣展覽、文化、藝術,展現高品質教育;關注社區發展、偏鄉閱讀,永遠關懷不間斷。 SDG5:性別平等(性別平等教育)
2022年6月1 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簽署「淨零願景‧綠色行動」合作備忘錄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攜手淨零綠生活記者會,並進行揭牌儀式。 本次活動緣起 本次活動目的 佛館推動全民綠生活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和我們的關係極為密切。但是環保的議題,並不是現代的人士提起才有環保,佛教早在幾千年前,從佛陀成道說法,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對於環保最為重視,最懂得要維護環境、要愛護地球的,就是佛教。
台灣時間4月16、17日,美國西來寺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第一屆「2022北美三好教材講師培訓營」開營。來自美國、加拿大、新加坡、菲律賓、澳洲及台灣近百名佛光教育者,一起在線上學習。 FGS North America 2022 TAG Teacher Training Workshop
佛光山住持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總會長心保和尚於4月22日在「《森林永續》─國際氣候論壇」致詞指出,近年來一直在廣泛討論的氣候問題,例如減碳,希望延緩全球暖化,以及提倡蔬食等有助提升環保的方法,還有資源回收,使一切資源能夠再製造、再使用。所做的種種一切,無非都希望讓地球環境愈來愈好。
館長如常法師應邀發表主題演說,表示早在2010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就已提倡〈環保與心保〉,佛館在開館後就力行只有公益沒有公害,推廣護生教育,尊重生命,行三好就是做環保,從心靈環保下手以淨化人心。現任環保署張子敬署長,當年身為副署長表示,佛館推動心靈環保成效卓著,在佛館舉辦論壇意義深遠。
佛陀紀念館11年來已達成SDGs九項目標── SDG4:教育品質(創新教育) 佛館「以人為本」重視生命教育、環保護生,實踐三好四給,推動社會終身教育,積極推廣展覽、文化、藝術,展現高品質教育;關注社區發展、偏鄉閱讀,永遠關懷不間斷。 SDG5:性別平等(性別平等教育)
2022年6月1 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行政院環境保護署與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簽署「淨零願景‧綠色行動」合作備忘錄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攜手淨零綠生活記者會,並進行揭牌儀式。 本次活動緣起 本次活動目的 佛館推動全民綠生活
這一切都說明,我們所處的環境、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和我們的關係極為密切。但是環保的議題,並不是現代的人士提起才有環保,佛教早在幾千年前,從佛陀成道說法,一直到現在,可以說,對於環保最為重視,最懂得要維護環境、要愛護地球的,就是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