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動脈遍佈全身,負責將血液送往各個器官。隨著醫學進步,醫師已經可以經由動脈來處理一些過去必須開刀才能夠治療的疾病。台北及花蓮慈濟醫院神經介入診療科主任阮郁修醫師表示,神經介入診療科屬於放射科,可以利用特殊器械順著動脈去處理頸部、腦部與血管相關的問題,例如
腦動脈瘤、
頸動脈狹窄、動靜脈畸形、動靜脈瘻管、動脈血栓等。
大腦是非常精細的器官,需要充足的血液供應才能夠正常運作,倘若血管發生病變,無論是破裂或阻塞都可能讓患者昏迷,甚至死亡。
爆炸性頭痛!致死率高的腦動脈瘤
阮郁修醫師解釋,腦動脈瘤是腦部動脈管壁向外膨出的一種腦部疾病,有些是因為先天因素,也有後天導致的,好發於中老年人,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大約是1:2。腦動脈瘤破裂時,會造成出血性中風,讓患者突然感到爆炸性劇烈頭痛,可能導致昏迷,死亡率很高。
大多數腦動脈瘤患者平時沒有明顯症狀,而毫不自覺。阮郁修醫師說,「部分較大的腦動脈瘤,若剛好壓迫到顱神經,可能出現的症狀有:視力模糊、眼皮下垂、還有複視,因為眼球運動受到限制,看東西會有兩個影子。」
發現腦動脈瘤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血管攝影檢查,這樣才可以完整評估腦動脈瘤的大小、形狀、還有跟周邊血管的關係。阮郁修醫師說明,如果腦動脈瘤超過5mm,通常會建議治療;如果腦動脈瘤小於3mm,會建議追蹤;如果腦動脈瘤介於3-5mm,就看患者的意願。
除了大小之外,腦動脈瘤的形狀也很重要,若呈現不規則形狀,或者動脈瘤表面有突起的小點,這個突起的小點一旦承受壓力就會非常容易破裂。
腦動脈瘤栓塞術,拆彈解危
阮郁修醫師解釋,治療腦動脈瘤的方法有幾種,如果腦動脈瘤開口較窄,可以使用「白金線圈栓塞」。如果腦動脈瘤的開口較寬,可使用血管支架來輔助栓塞,把白金線圈牢牢的卡在動脈瘤裡面,而且內皮細胞會漸漸長到血管支架上面,減少流入腦動脈瘤的血液讓復發機率降低。
另一個是「血流導向裝置」,形狀類似支架,這個支架編織的非常密,網孔非常小,能夠導流血液,避免血流進入腦動脈瘤。這些做法都能讓腦動脈瘤裡的血液形成栓塞,而漸漸被吸收掉。
阮郁修醫師回憶,曾經有位28歲的年輕人在早上醒來的時候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而被送到醫院。檢查發現竟然有顆6公分超大的腦動脈瘤。患者沒有其他病史,但是從17歲開始就每天抽兩包菸,已經抽了十幾年。
「6公分的腦動脈瘤實在太大了,我們用了兩根血流導向裝置架接起來,完成了治療。」阮郁修醫師說,「追蹤到現在,動脈瘤縮小很多,他沒有再出現中風的情形,也把菸戒掉了。」
頸動脈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
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動脈,當頸動脈因為粥狀動脈硬化而逐漸狹窄時,供應腦部的血流就會愈來愈少,使腦部灌流不足。阮郁修醫師說明,「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大部分是以頭暈、視力模糊、視力減退來表現。有時會出現眼睛黑矇,就是眼睛突然黑掉一片,或出現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
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症狀包括單側肢體無力、麻木、感覺異常、無法維持平衡、突然說不出話、口齒不清、表情不對稱、突然失明等。若出現這些警訊,務必立刻就醫檢查,千萬不能因為症狀消失就掉以輕心。
醫師會用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來評估頸動脈狹窄的程度,必要時還會使用血管攝影。如果頸動脈狹窄較嚴重而影響腦部血流,出現上述的「暫時性的缺血性中風」症狀時,建議就要積極治療,才能降低再次中風的風險。
頸動脈支架,拓寬頸動脈
阮郁修醫師說,利用神經介入處理頸動脈狹窄的作法,是從鼠蹊部的股動脈放入導管,往上延伸到頸動脈。穿過頸動脈狹窄處,確定位置後,便能展開支架。接著醫師會利用氣球擴張,撐開頸動脈狹窄的位置,讓血管恢復暢通。
在操作過程中,血管壁上的斑塊可能會掉落,若順著血液流入腦部將導致中風。為了克服這個問題,可以在導管的遠端展開一個濾網,能讓血流通過,但會攔截掉落的斑塊。待頸動脈支架手術完成後,再收回取出遠端濾網。
貼心小提醒
阮郁修醫師叮嚀,腦動脈瘤、頸動脈狹窄都與血管健康有關,日常保養非常重要。最好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如果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記得按時服藥、好好控制。請務必戒菸、少喝糖飲、少吃加工食品。若出現相關警訊,要及早就醫檢查,把握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