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霧了怎麼辦? 中醫辨證與治療準則

2022/08/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染疫後已康復,為什麼還會全身倦怠容易喘、睡不好情緒低落、胸悶和胸痛?
約有7至8成染疫者康復後,出現全身倦怠、呼吸易喘、肌肉容易痠痛、睡眠障礙、焦慮和沮喪、胸悶與胸痛等症狀,並持續6個月之久
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禍延全球二年多,同時也帶來後遺症長新冠(Long Covid)諸多症狀,其中「腦霧」一詞簡潔、生動地描述出罹病後期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減退、思考反應變慢、倦怠等症狀,「腦霧」這名詞著實讓人一聽就知道發生了甚麼狀況。
除了患者本身的陳述外,醫界也嘗試著使用評估量表或影像學檢查,尋找直接的實證。2022年7月發表於《核醫學》(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的一篇系統文獻回顧,利用PET(正子斷層掃描)與SPECT(單光子電腦斷層掃描)觀察 Covid-19病毒對於大腦急性與長期的影響,並總結了五項主題:
(一)感染所導致的腦炎,影響大腦皮質及皮質下的代謝改變是可逆的。
(二)確診後的神經影像的確會顯示出神經退化性帕金森氏症。
(三)嗅覺減退者,其眶額皮質與顳葉內側的代謝是降低的。
(四)對於急性/亞急性的確診者,額頂葉為主的皮質功能障礙是可逆的。
(五)患者主觀因素為主的症狀(疲勞、記憶障礙、嗅覺減退與呼吸困難),影像檢查可發現大範圍的邊緣系統與皮質下區域的代謝下降[註一]。
至此,對於「腦霧」有了明確的影像實證依據。以實質造成腦部代謝功能下降的「腦霧」,不只會出現在新冠肺炎的後遺症,但凡病毒、細菌甚至寄生蟲所造成的腦部感染,或是因腦震盪、或腦部血管的梗塞/出血等,也會出現「腦霧」的症狀。中醫的辨證當從《傷寒雜病論》: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入手,也必須要詳辨寒熱與急慢性期。
急性期若合併有嚴重腦水腫,西醫可能採取類固醇脈衝療法、或使用甘露醇降腦壓、或血液置換等方式先將生命跡象穩定住,此時中藥可合併使用大柴胡湯加五苓散。若腦壓無升高,屬陽明表風熱兼少陽熱,可使用葛根湯加免疫過亢方,方中再加入茯苓、澤瀉、蒼朮等預防腦水腫的發生,或加天麻來預防癲癇發作。
腦霧慢性化後,當區分寒症或熱症,若代謝廢物屬熱性,患者身上汗臭味重、尿騷味重、人呈傻呆狀、舌苔黃膩,屬「餘熱未盡」之熱痰,以溫膽湯為主,可酌加通竅藥物,麻黃、細辛、辛夷、石菖蒲等;石膏、黃芩用來重鎮安神與退熱;痰多加白芥子、萊菔子來稀釋黏液;濕熱盛者可再加梔子、茵陳、檗皮。
若是已使用過類固醇或較虛弱的患者,見四肢較冷、舌質淡、易溏便、胸悶、胃口不開等屬寒飲之症,以半夏天麻白朮散為主,加入乾薑、附子、北耆以促進腦部循環,若效果不夠時,可再加山茱萸、五味子、女貞子,再不足再加炒龍骨、炒牡蠣、人參等;並用麻黃、細辛來醒腦、打開血腦屏障,改善腦部健康,提升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1. Philipp T. Meyer, Sabine Hellwig, Ganna Blazhenets and Jonas A. Hosp, Molecular Imaging Findings on Acute and Long-Term Effects of COVID-19 on the Brain: A Systematic Review, J. of Nuclear Medicine, 2022;63(7):971-980。
全文詳見台灣中醫網:http://220.132.205.69/articleview.php?id=2884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
    仁有堂中醫診所院長。抱持中醫必須不斷進修提升的信念,以效果較佳、吸收較快之水煎中藥,配合個人狀況靈活用藥,一人一方全人照護解決個人困擾病症。體認中醫藥之精髓及強項,在於調理氣血平衡,除了「治病」,也是「治未病」的保健及預防。在這個超級不確定的年代,延緩衰老,自己的健康,歸自己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