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永和

2022/08/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了年紀,夜市小吃已經絲毫不能撼動我。我注意到的是夜市攤販棚架後方的建築物。發現好幾棟位於街角的透天厝,臨街面做成圓弧形,其中有一棟,外型有點像是大船的甲板,我好奇想看看建物全貌,意外的發現後方巷弄內竟然有傳統三合院。在永和這麼建物擁擠密集、高度發展的市區裡,真是令我感到非常的驚訝。快速估狗了一下,原來是在地的大家族,姓許。據報導中許家人自述,先祖是跟隨鄭成功從金門來台,因此被稱為「金門許」,以便與在地另一支許姓家族「石龜許」做區分。金門許家族的後代子孫中,有人投入土地開發與建築營造業,不過目前這棟老厝是暫時保留了下來,可惜有點年久失修。而石龜許家族的老宅是有紅磚拱柱的兩層樓房,與金門許合院差不多是比鄰而居的地理位置,水泥圍牆上還有同質同色的花磚。
形式多樣的街巷空間,是另一個讓我驚訝的地方。這裡讓我想起台北的廈門街、臨沂街等等,但是隨台北推展老宅更新及土地整合,充滿穿梭趣味的街巷已經大幅減少。若從消防安全角度來考量,狹窄又彎曲的街巷尺寸,的確不方便讓消防車進入。無論如何,在城市邁入更新(進步?)之前,我只想為過去的生活方式留下一點記錄。
這裡的街巷,應該是我遇過Y字形道路分布最密集的地區。對無特定目的漫遊的人來說,就得不時停下來選路。巷道多半蜿蜒,無法預知通往什麼風景,只能盲選,腳步猶豫。對比居民的安適,及機車送貨員的速捷,我像隻掉入迷宮、迷惘的倉鼠。有意思的是,逢夜市開始營業之際,巷道內就像是舞台後方的氣氛,有人推著帶著爐火的攤車、吊滿流行衣褲的帶輪衣架,有人提著紅白塑膠袋,滿載著拋棄式餐盒、袋裝熱湯,各自從容的進場退場。
已故作家子敏曾經在他的散文集中描述他的鄰里環境,我將此文學氛圍視為我未及參與的老台北。我曾不只一次走往城南街巷,只是再強力的腦補,也強不過眼前競相向天際線衝鋒的新高層大樓。今日無意間闖入永和街巷,雖然從路名(永平路永貞路自由路…)已無從窺知昔來以往、當永和還不是永和的往事,不過,想要一解對老台北鄉愁時,可有地方能轉悠了。
圓弧外型的街角透天厝。
不在夜市熱區裡的小麵攤。
見證永和開發歷史的傳統合院。
Y字型巷道是外地人的迷宮
曾經是主流的住宅形式,兩層樓、附小陽台、以水泥花磚牆與鄰居相隔。鄰里關係親密,也可以說是低隱私的居住形式。
舊式路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5會員
77內容數
以走路的速度及視野,不用地圖指引方向,沒有預設行程走訪景點吃美食,單純憑著眼前所見的街路風景,帶領我直走或轉彎,去認識大城小鎮、漁村農鄉,體驗真實的台灣。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