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組織如何建構

學習型組織如何建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念研究所的時候,老師介紹了「第五項修煉」這本書,說這本書很猛,你們一定要看,但不一定看的懂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系統思考與學習型組織,裡面提到學習型組織有幾個很讚的特點,雖然那時沒有看很懂,我現在好像有找到建立學習型組織的關鍵所在。

我認為關鍵在於「組織整體的自我覺知總量」

覺知的要點在於

1.「習慣」

2.「習慣背後的情緒」

3.「情緒背後的需要」

對於事情發生的反應,是否有固定的模式,這個固定,是有覺知的還是沒有覺知的,如果是沒有覺知的,那可以探討一下這個固定習慣是由什麼情緒推動,是不是有某些需要沒有被覺知到,長期被忽略,而常常常常產生特定感受,而形成這個習慣

這個覺知的面向,包含組織應對特定事件的習慣、人與人的關係中的慣性、個人的習慣

幾個心得分享:

1.如果你覺得他人沒有覺知讓你感受到困擾,就自我覺知這份困擾,用不同習慣去回應這份困擾,如果常使用忍耐,就試試忍耐的方法,如果常爆開去評價,那就試試評價之外的方法,自我覺知是我認為最快引發他人自我覺知的方法

2.習慣的改變,不是立刻不要這個習慣改用一個似乎是完美的方法,這幾乎不可能,除非這個議題形成不久扎根不深,而是先讓自己「有時候」做「習慣之外」的事,每一次偏離習慣,都是一次成功

3.我時常使用不評價與表達感受的方式來改變自己的習慣,這也形成我新的習慣,但是是有覺知的習慣,這個方法的初期,時常需要在關係中冒險,但也因此常有很大的收獲

我認為隨著覺知總量累積,自然而然就會具備學習性組織的特點

avatar-img
阿德的沙龍
23會員
40內容數
記錄我靈性探索中比較重大的事件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最近因為工作的回顧,打開了這段在3年前的文字 不到三年,我生命的改變真的是天翻地覆 ------- 我一向期待自己有能力整理自己的失敗與失序,因為我一直相信直面與說出自己的晦暗,正是力量的來源。 我希望看這篇的朋友,不要將我的失序,當作是你的責任,將這篇文字當作看一個故事,可以難過,但不要責怪自己或
今天聽到某個市議員候選人談論艋舺公園街友議題,仍然想採用淨空公園的排除性的作法 「人權很重要,但是一個公園不應該讓大人不敢帶小朋友去玩吧」 「日本有很好的作法,就是想軍隊一樣,早上起來街友都會把棉被疊的整整齊齊」 我第一個感覺不是生氣,是覺得有趣,有人想談我喜聞樂見,但我想分享一個我的觀察
如何不做二分,是我平日練習的重點之一,我認為世界最大的二分就是對與錯,(高低好壞都是這個主概念下的子概念) 我認為對錯是存在的,但是對錯的定義不是一定有對一定有錯,於我而言,對錯是相對於每個人「想成為的樣子」。 我心中「對」的定義: 做這件事,會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那這是一件對的事
最近因為工作的回顧,打開了這段在3年前的文字 不到三年,我生命的改變真的是天翻地覆 ------- 我一向期待自己有能力整理自己的失敗與失序,因為我一直相信直面與說出自己的晦暗,正是力量的來源。 我希望看這篇的朋友,不要將我的失序,當作是你的責任,將這篇文字當作看一個故事,可以難過,但不要責怪自己或
今天聽到某個市議員候選人談論艋舺公園街友議題,仍然想採用淨空公園的排除性的作法 「人權很重要,但是一個公園不應該讓大人不敢帶小朋友去玩吧」 「日本有很好的作法,就是想軍隊一樣,早上起來街友都會把棉被疊的整整齊齊」 我第一個感覺不是生氣,是覺得有趣,有人想談我喜聞樂見,但我想分享一個我的觀察
如何不做二分,是我平日練習的重點之一,我認為世界最大的二分就是對與錯,(高低好壞都是這個主概念下的子概念) 我認為對錯是存在的,但是對錯的定義不是一定有對一定有錯,於我而言,對錯是相對於每個人「想成為的樣子」。 我心中「對」的定義: 做這件事,會讓你成為你想成為的樣子,那這是一件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