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善終——送母遠行,學習面對死亡的生命課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聚焦老年餘生的一本小說。之前看相關訪談,得知作者曹愛蘭老師的經歷比較偏婦運、社運,曾致力於推動照顧者權益等。 作者的運動經歷和照顧父母、妹妹臨終的經驗(而作者本身也面臨著老年),既促成這本書的寫作,也影響小說的內容。書中收錄的多篇小說,無論是探討老年情慾、安樂死、善終選擇,常以老人們爲主角(彩虹車
看書名原本以為這是一本以男性為主軸的小說,但實際的章節架構,除了首尾強調宜蘭瓦斯界的新人卡西,中間主要著重瓦斯業所串起的女性角色。 此種寫法的好處是描寫瓦斯業的變遷,不僅寫從業男性內心的苦悶、憂懼,同業間的情誼,也把和他們ㄧ起扛家的妻子、孩子也寫進去了。同時也寫到了業者與客人間的情誼,讓讀者看見一
聚焦老年餘生的一本小說。之前看相關訪談,得知作者曹愛蘭老師的經歷比較偏婦運、社運,曾致力於推動照顧者權益等。 作者的運動經歷和照顧父母、妹妹臨終的經驗(而作者本身也面臨著老年),既促成這本書的寫作,也影響小說的內容。書中收錄的多篇小說,無論是探討老年情慾、安樂死、善終選擇,常以老人們爲主角(彩虹車
看書名原本以為這是一本以男性為主軸的小說,但實際的章節架構,除了首尾強調宜蘭瓦斯界的新人卡西,中間主要著重瓦斯業所串起的女性角色。 此種寫法的好處是描寫瓦斯業的變遷,不僅寫從業男性內心的苦悶、憂懼,同業間的情誼,也把和他們ㄧ起扛家的妻子、孩子也寫進去了。同時也寫到了業者與客人間的情誼,讓讀者看見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描述一位子女在母親生命最後階段中的陪伴與反思,透過對母親生活中的美好回憶,如飲食與旅行,表達對其的感恩與敬愛。文中提到傳統的悼念方式,並強調對於逝者,真正重要的是留下的愛與關懷,而非物質上的紀念。這樣的情感與思想可以引起共鳴,讓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及親情的重要。
Thumbnail
獻給媽媽和媽媽的小小孩,是一個關於生命教育的催淚故事。 「那是種純粹的絕望,加上強烈的思念。」—《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 學校沒有教的一堂課 — 離別,卻是人生中的必修課題。 當我們面對家人、朋友驟然離逝時,該用怎樣的心情「說再見」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2022.1.3 從12月初媽媽離開到現在,我一直無法放手 不管是走路、吃飯、和阿波羅玩、和朋友聊天,在做每一件事的同時都一直想著:現在做這些事已經跟過去都不一樣了,因為媽媽已經不在這個物質世界、已經不再跟我在同一個世界裡了…。雖然心裡知道她只是意識離開了身體,但怎麼都無法接受這件事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描述一位子女在母親生命最後階段中的陪伴與反思,透過對母親生活中的美好回憶,如飲食與旅行,表達對其的感恩與敬愛。文中提到傳統的悼念方式,並強調對於逝者,真正重要的是留下的愛與關懷,而非物質上的紀念。這樣的情感與思想可以引起共鳴,讓讀者思考生命的意義及親情的重要。
Thumbnail
獻給媽媽和媽媽的小小孩,是一個關於生命教育的催淚故事。 「那是種純粹的絕望,加上強烈的思念。」—《百日告別》導演林書宇 學校沒有教的一堂課 — 離別,卻是人生中的必修課題。 當我們面對家人、朋友驟然離逝時,該用怎樣的心情「說再見」
Thumbnail
人快走的彌留之際,是真的有靈性的。那時媽媽是否就在旁邊看著我們呢? 不知道她會不會感到無奈或者罣礙?或希望最後我們可以跟他好好說話?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善終的意義和難處。文章呼籲人們重新學習生死課題,在有充分準備下的死亡,讓病者得到善終,而家屬依舊可以感到美好幸福的。善終是人們能給家人最好的最後一個禮物,讓亡者安然離去,生者沒有遺憾。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Thumbnail
2022.1.3 從12月初媽媽離開到現在,我一直無法放手 不管是走路、吃飯、和阿波羅玩、和朋友聊天,在做每一件事的同時都一直想著:現在做這些事已經跟過去都不一樣了,因為媽媽已經不在這個物質世界、已經不再跟我在同一個世界裡了…。雖然心裡知道她只是意識離開了身體,但怎麼都無法接受這件事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