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牽小手,杏和你和我

2022/10/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群:莊士瑩1、姜麗蘭2、陳金綉2、李威宏3、鄭雅文3、陳嵐薇3、鄒慶芬4、傅庭薇5
分別是杏和醫院院長1、主任2、護理長3、呼吸治療師4、專員5
一O九年元月,台灣首例新冠個案入境後,身為地區醫院負責人,頓時感到任重道遠。杏和醫院座落於五甲一帶,佔地利之便,除了提供急門診醫療服務,收治急性住院病患外,長期住院的呼吸器依賴和中風後期復健者佔了多數;本院同時也與鳳山第二衛生所共同擔負周邊居民的預防保健任務。面對疫情已入侵,倘若病毒蔓延至社區,以野火燎原之勢在港都遍佈時,杏和的量能與處境,能否因應變局?思及此,倒令人誠惶誠恐,坐立難安了!
當時,我便與各單位主管召開緊急會議,共同研究如何規劃急診動線、順暢後送與轉介機制,同時整合並盤點院內各單位的醫療儀器與資源,遵照醫政課指示設置專責病房。在未雨綢繆的共識下,我吩咐相關部門預備防疫物資,言明即使備而不用,院方仍應不計成本盡量採購,務必優先保護第一線工作人員,讓員工在安全的情境下執行醫療行為。所以N-95口罩、面罩、酒精與隔離衣,缺一不可!
未料,採購過程沒有想像中來的順利。當時各處通路都缺貨,員工們只好使用投影膠片自製防護面罩,縫紉室則日夜趕工裁製隔離衣應急。為了掌握TOCC,各部門須排定人力,輪流維持醫院入口處的體溫站秩序,攔截不宜入內的民眾。而醫院地處川流不息的五甲路上,平日已是車水馬龍,在空間的限制下,找不到更合適的位置隔出進行採檢的場所。沒想到我們的效率之高值得驚嘆,短短兩天過後,一座白色木製、規格俱全的小建物,成了杏和的戶外篩檢站,於疫情期間為整棟醫院把關,陸續肩負起採檢和戶外門診的任務。
由於杏和曾與鳳二所配合校園疫苗接種,長年的合作下,已培養出相當的經驗與默契。當中央實施COVID-19疫苗預防注射時,本院於一一O年四月接受衛生局指示,即責無旁貸參與規劃與執行。
猶記得當時人心惶惶,民眾個個提心吊膽,除了排隊搶購酒精與口罩外,預約搶打疫苗儼然成為全民運動。當時天氣漸漸炎熱,同仁們被密不透風的防護衣裹得揮汗如雨的情景歷歷在目,而且疫苗數量有限,僧多粥少之下,就連殘劑也要「滴滴計較」。我們可愛的護理師平日被要求在合理範圍內要珍惜成本,物盡其用,殊不知這「美德」竟爾在重要時刻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們以往練就了「勤儉持家」的撙節能耐,運用於疫苗稀缺的狀態下,戴起手套還能靈活地施展起「最低耗損」的抽藥技能,努力提高當日的殘劑數量,盡可能讓久候殘劑的民眾宿願成真。據說,事後衛生所清點接種人次時,有感於效能超乎預期,竟打電話來詢問本院是如何做到的。
個人以為,承接COVID-19 疫苗注射,是項「艱難」,但非為「不可能」的業務。為求掌握時效,我們藉由「杏和同仁」的LINE群組連繫,每當企劃室主任或感控護理師公佈即將進行之疫苗場次與各項需求人員時,就由同仁衡量業務和自身休假狀況報名組隊參加,不足的人力經由主責主管同各單位斡旋協調後,最終都能倉促成軍。截至今(111)年七月中旬,杏和已分別在院內執行約莫兩萬五千人次的新冠疫苗施打,院外社區和校園場更是超過十萬人次的注射量。這段時期所有醫師、主管與同仁夙夜匪懈,不管是子夜或凌晨,網路和手機常保暢通,務求在最短時間集結陣線全力應援。
然而,隨著本土確診案例激增,我內心的不安隱約蠢動著。今年四月份,本院增列快篩陽性者進行PCR檢測的服務後,檢驗量能即高度緊繃,加上衛生局接獲法傳登錄後便即刻派案,醫院端在判定個案符合居家照護條件時,須因應主管機關的要求,執行單位趕在四小時之內透過視訊進行首次訪視。縱然彼時我們的醫護作業量已達滿載,再也難以擠出額外人力實施連線;幸好本院同仁全力配合接受調度,利用假日加班,醫師們也願意同心戮力共體時艱,面對心急如焚的民眾,在忙碌的看診時段中,各個診間還得隨時利用零星空檔安插視訊問診,醫師們馬不停蹄地配合視訊醫療,事後計數服務人次時,發現在勞碌冗忙的階段下,竟然曾在四個小時內對一百五十位居隔民眾進行了視訊診療。
有人說,「關懷是最好的處方」;所以電話訪問與關懷工作確實是一項挑戰。撥打關懷電話,向高齡確診者進行訪問的醫護人員最好能夠精通台語,若能同時具備悅耳動聽的聲音和友善的親和力,必然更具有加分的效果。由於去電者直接代表「杏和醫院」,攸關整個組織的形象,所以我建議由資深、專業且機智靈巧的醫護同仁執行較為妥當。於是,透過護理主任安排合適的護理師進行關懷與衛教,也請呼吸治療師共同參與,教導呼吸道症狀明顯,但咳嗽能力不足的病患執行深呼吸咳嗽的技巧,順便鼓勵老菸槍戒菸。
杏和除了協同衛生局加開疫苗接種場次,期間仍不斷有棘手的考驗迎面而來,我們不得不陸續接下更艱鉅的工作,例如開立戶外防疫門診、規劃「車來速」等任務。猶記得疫情大爆發之際,門口的篩檢站順勢轉型,為居家快篩民眾提供判陽服務。至於規劃「車來速」一事,雖有地利之便,但顧慮醫院周邊已無恰當動線與空間,為了能夠順暢流程,給民眾最便利的服務,除了一方面必須保護來就醫的非確診者與住院病患免遭傳染外,另一方面,由管理部分派人員維持秩序,避免醫院門外因人車擁擠而引發交通事故。於是,我們調集護理同仁在門口處協助掛號,當戶外門診區判定陽性病患時,就由本院護理師幫忙從醫院的藥局領藥交付。這是本院所為便民所進行的變通辦法,目前民眾對這項服務的滿意度頗高。
順應確診人數日日攀升,我們的作業方式也隨政策滾動式調整,即使面對有限的人力與資源,仍期待最短時間內發揮最大效能,給予全方位的照護。在後期,杏和對於透過本院判定陽性的個案採取「一條龍服務」,經由醫師判定的確診病患,由本院直接開藥並收案,再由院內醫事人員進行電話關懷與追蹤。由於感染者以輕症居多,除了祝其早日康復,並教導、叮嚀他們落實防疫事項外,許多民眾聞及醫護打來關懷電話,便趁機詢問疫情以外的問題,而同仁們基於健康促進者的使命感,也會適時為民眾導正錯誤的醫療觀念,並針對個別需求給予合宜的衛教。
由於衛生局派案的範圍涵括整個大高雄,所以原先以為我們的服務對象僅限於鳳二所的管轄區域,後來才知道關懷觸角已延伸至本市其他地區的民眾。過程中,同樣位在鳳山五甲,負責受理本院交付調劑的「中央藥局」分外辛苦,卻也發揮相當程度的功能;據說為了滿足弱勢家庭的需求,藥師竟然送藥送到三民區!
疫情發生以來,杏和醫院動用了全院人力參與防疫工作,員工除了各司其職外,主管們全都身兼數職。身為經營者,看見全院上下一心,雖甚感寬慰,但有時面臨同仁因壓力過大,情緒崩潰而淚眼婆娑地問我:「莊院長,我們已經吃下了這麼多的業務,會有底線嗎?」,我竟因一時詞窮而語塞。
就在確診數目衝至高峰,人力需求最緊繃的階段,院內醫護同仁或家屬竟也陸續染疫,確實是雪上加霜。可是,該進行的業務依舊不能停擺,我們仍「咬著牙」撐下去。個人身為醫師,也肩負起院長的責任,故率先「親自下海」,勉力在第一線親力親為。服務心急如焚的民眾,雖是費力勞心,但上下一心,前仆後繼下,同舟共濟挺過難關是現階段最重要的期待。
「恐懼」會驗證人性,去年開啟疫苗注射業務之初,醫護雖無端承受五甲路上爭先恐後、無視號碼牌卻情緒失控的民眾謾罵,但也有不少熱心的商家送來飲料和便當慰問我們的辛勞。現下疫情趨緩,完成隔離的同仁也一一返回崗位,我們似乎快熬過最困難的磨練了!近期兒童與成人第四劑疫苗的接種業務已開始實施,在歷經過去一年多的執行經驗後,杏和與社區民眾的互動氛圍更融洽了。我想,在醫療上,採行專業服務是必要措施,若能同時給予鄰近居民關懷與便利的就醫流程,「充當好厝邊」,正是地區醫院之於社區的美好定位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5K會員
389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