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後走入臨床,在護理道路上行走五年多,經歷過許多科別的病房,有心臟內科、精神科、一般內科、胸腔內科、腦神經內外科、開刀房、加護病房甚至到後面換到綜合外科,面臨過各式各樣的疾病,看過不同科別的病人,我覺得在工作過程中,病人就像是我的導師,言傳身教教導我們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及感受。
尤其近幾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最前線的我們,看到更多殘酷又不得不面對的無力感。因為新冠肺炎無藥可醫只能症狀治療,而且傳染力驚人,當病人發燒虛弱呼吸喘求治時,都會先被帶到隔離空間去等待核酸檢驗報告(PCR),在等待期間只能望著白色天花板,望著穿著兔寶寶裝的醫護人員,打著點滴就好像等待審判的罪人,等待PCR報告是陰性還是陽性,陰性代表無罪,可以得到更多檢查治療;而陽性代表著有罪,要繼續被關起來,只能症狀緩解,等待他們的就是治癒或是死亡。
曾經有一陣子我轉到居家隔離病房,主要照顧接觸者採3+4居家隔離病人。有一次我照顧到一個個案,他是一位年近90歲的爺爺,因為跌倒而右大腿骨骨折而入急診求治,採PCR報告為陰性,但因為在檢驗外籍看護時發現看護是陽性,所以爺爺被列為3+4的居家隔離病人,沒辦法開刀治療,需要先隔離滿期確認沒問題才能進手術室,而在隔離期間他開始出現血壓掉、呼吸喘、虛弱、肺炎等情形,但PCR報告都為陰性,最後因病人狀態不佳家屬決定走安寧這條道路,但是因為在居家隔離狀態,連「安寧」都沒辦法,不僅沒辦法走安寧,連家屬要進來探視病人都做不到,只有照顧的那位家屬能在旁陪伴,而終於等到3+4的第六天,因為爺爺狀況真的不好,隨時有死亡的風險,那時再請安寧團隊來做安寧評估及討論,用電話連線方式讓其他家屬都一同參與討論,家屬希望可以讓爺爺轉到安寧病房,可以讓其他家屬進來醫院見爺爺的最後一面,但是因為「疫情」,醫院規定只能有一位陪伴者,除非使用「輪替」的方式可以讓第二位家屬進來交換照顧爺爺,但前提是爺爺如果是確診病人就沒辦法進入安寧病房,所以在第六天提早再採檢一次PCR報告。原本以為可以順利讓爺爺轉去安寧病房,但很不幸的是,爺爺在第六天採檢,PCR為陽性,是確診病人,他沒辦法轉去安寧病房。
因為「疫情」,確診病人連留最後一口氣回家都沒辦法,而且因為新冠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疾病,死亡後也只能「盡速火化」這個辦法,連等頭七告別式再火化也不行。而且因為家屬沒有確診,變成居家隔離病房也必須離開爺爺身邊,沒有人能陪在爺爺身邊,他轉去確診隔離病房後,就只能孤單一個人等待死亡降臨。
因為「疫情」,我們體會到「無助」
因為疫情,我們只能在爺爺旁邊,定時監測生命徵象,給予症狀治療,因為能緩解他的痛苦,透過藥物、點滴及護理的舒適照顧,幫他翻身、擦澡、按摩等方式協助他,但面對每況愈下的病情,我們只能給予關懷,體會「無能為力」的感覺。
也許疫情是對所有人的考驗,考驗成功會康復,考驗失敗,面臨的就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