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有感》|台積赴美設廠事件,應是台灣人藉由新聞報導好好認識美國的機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陣子的台灣媒體充斥許多關於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新聞,議題涵蓋政治、經濟、公司前景等諸多面向,筆者謹針對其中關於美國勞工對於到台積工作意願的新聞,提供一點淺見。

幾十年前,台灣很流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句話,社會瀰漫一股「好好念書,以後去美國發展,成為光宗耀祖的菁英分子」氛圍,許多人心中都有一個美國夢,以能在美國這個先進國家茁壯、富裕為榮。

當今台灣人對美國的認識,仍停留在昔日的美好嗎?

在資訊有限的年代,要了解美國生活,頂多只能從旅居國外的親友口中略知一二。以華人好面子的習性,聽到的多是美好的一面,實難窺知在美生活可能面臨的諸多挑戰(例如:種族歧視及治安不佳)與不便(例如:醫療費用昂貴及通勤時間長)。近年來,書籍出版及網路新聞訊息量皆相當充沛,應可大幅增進台灣民眾對於美國除了科技、軍事力量強大以外的其他面向的認識,並且認知到,相較於美國大多數的區域,在台灣生活的我們,其實是過著相對便利及安全的生活。

但有趣的是,現在的台灣新聞仍充斥早期台灣崇美且自信不足的氣息。前述的新聞報導從標題「台積電『金字招牌』不奏效?美國工程師不願跳槽 背後考量曝光」就予人一種希望得到美國人肯定的味道,文中探討「與民選官員高度關注形成反差的是,美國本土勞工對台積電的「金字招牌」似乎並不買帳,願意跳槽去台積電工作的工程師不多」(引用新聞內文)的問題,文章從對一個已移民至亞利桑納州多年的台灣人訪問說起,文中提到其兒不願為台積電效力,因為「對台灣的企業。沒有太多情感,與許多美國勞工一樣,不會覺得為台積電工作,是多大的榮幸」。筆者好奇的是,文中所稱的「許多美國勞工」指涉的是怎樣的美國勞工?哪個州出身?從事何種類型工作?具有何種學經歷背景的勞工?

美國並不是每個州都如同曼哈頓一般交通四通八達,餐廳林立,充滿都會風情。事實上,美國有更多的地方是生活封閉,交通不便,甚至氣候不宜人居之處。舉例來說,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建立新廠之處就位於沙漠之中,那本是個人煙稀少、交通相對不便之處,在這樣的環境生長,或許對同國的沿海都市人民了解都不見得很多,遑論對其他國家有何認識或情感?而這樣的地區的人民發表出不願去台積工作的意見,是因為台積電『金字招牌』不奏效?還是因為當地人所知有限呢?

文中還提到英特爾的工程師認為台積只是代工廠,其招牌未能反映在產品商標上,無法帶給為台積工作的勞工榮譽感,因此美國勞工不願為其效力,但英特爾本身正是一間技術已落後於台積,又想爭搶代工大餅的公司,裡面的員工說出這樣的話,只是凸顯出其矛盾心態而已。

若要討論美國勞工為何不願加入台積,從工作地點、生活機能、薪水、職場節奏差異等面向切入,會比較有意義而且對台美雙方互相了解有幫助。台灣新聞若總以一種卑微地「希望美國人肯定」的態度報導與美國相關的新聞,只是徒然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而已。筆者並不是要說台積在美設廠有多麼威風,事實上,這對台積來說,應該是辛苦而且不見得能在短期看到成效的投資,但如何正面看待此事,如何增進台美雙方互相了解,進而磨合,才是新聞報導真正的價值所在,不是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hih-Yu 的書架
21會員
56內容數
這裏是我收藏書籍讀後感的地方,文章或為長篇大論,或為幾句短評,皆屬肺腑之言,歡迎大家看看,更歡迎發表意見,一同交流。
Chih-Yu 的書架的其他內容
2025/04/19
讀託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家庭、親友間的感情聯繫比追求虛無的外在肯定重要。 伊凡.伊里奇一生追求事業成功與社會地位,忽略家人情感,最終在病痛中體悟到真切情感的可貴。 此文探討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家庭、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4/19
讀託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家庭、親友間的感情聯繫比追求虛無的外在肯定重要。 伊凡.伊里奇一生追求事業成功與社會地位,忽略家人情感,最終在病痛中體悟到真切情感的可貴。 此文探討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家庭、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4/06
週末早晨與家人到新開咖啡店享用Flat White的愜意時光,以及作者對咖啡獨特風味與沖泡方式的個人體驗與感受。
Thumbnail
2025/04/06
週末早晨與家人到新開咖啡店享用Flat White的愜意時光,以及作者對咖啡獨特風味與沖泡方式的個人體驗與感受。
Thumbnail
2025/03/12
塑膠微粒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加劇全球暖化;美國政府擬鬆綁二氧化碳排放相關規定,此舉與美國科學家先前研究成果相悖。臺灣民眾應持續關注並採取個人行動減緩暖化。
2025/03/12
塑膠微粒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加劇全球暖化;美國政府擬鬆綁二氧化碳排放相關規定,此舉與美國科學家先前研究成果相悖。臺灣民眾應持續關注並採取個人行動減緩暖化。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