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DJ crafts|1-3 探戈DJ的音樂資料庫
付費限定

DJ crafts|1-3 探戈DJ的音樂資料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所有章節裡,最技術性的一節。如果你沒在放音樂,但也不乏收藏,不妨參考這套資料整理方法。

  第二章整章都是關於音樂內容的說明。以此為起點,你也可以找出適合自己的音樂收納法。有三個收納基本方向,我認為對探戈音樂而言最實用:樂團、年份、使用情境。有少數DJ會使用 tanda 為收納單位,這是理論上趁手,但收藏量一旦放大,這個收納原則就不敷使用,建議只作為補充,不能當作主要原則來收納。


基本使用規格

  iTunes 停止更新之前,一直是最多人使用的音樂資料庫。後續的 Apple Music 大致承襲 iTunes 的設定,可以直接沿用。本來用 iTunes 當播放器的人,也可以考慮使用 Embrace,這是跳探戈的工程師為探戈DJ設計的簡明播放軟體。個人偏好是資料庫和播放器分開用不同的軟體,以避免操作時失誤。

  DJ 的音樂使用方式畢竟是 tanda,我建議音樂整理方式用最容易組出好 tanda 的收納原則。

  即使不特別收納,只要檔案資訊還算全,使用資料庫的排序功能應該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歌曲。檔案資料裡頭,無論如何必須完備的是: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08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DJ crafts|探戈 DJ 育成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麟左馬騳驫
283會員
244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已出版作品裡最滿意的是《搏落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麟左馬騳驫 的其他內容
一般婚喪喜慶或生日紀念日,如果是屬於自己的場合,大家難免想放對自己意義深刻的曲目。我還好。基於舞會主辦人和探戈DJ的職業道德,既然要辦舞會,還是以服務舞客為主。所以這場我無法當 DJ 的舞會,歌單排下來,不會塞滿個人的人生回憶,只會有一點點綴。
2-4 到 2-5,是技術上重要的分水嶺。能夠做到 2-4 的建議,已經能應付多數常態舞會和練習會的基本需求;但 2-5 的用意,在追求成長。各行各業都有憑一技之長吃一輩子的人,但能不能出師、能不能自我成長,端看有沒有改進自我產出的能力。 先求有,然後花十倍的心力求好。
2-4 的目的,在透過一致性的篩選後,決定一個 tanda 的組成原則。講白話就是:這個 tanda 用在舞會,你想達成什麼效果? 〖練習〗 1. 排出能夠在舞會中催客、場控、製造高潮、安撫舞客的四個 tanda。 2.用一首你自己喜歡跳的歌,排成一個 tanda。
DJ 往往沒有個理由,但有個「感覺」。其實很多感覺說得更明晰,就可以成為一項工具。工具比一人一時一地的感受更容易分享、更容易使用。還很重要的是,如果只憑個感覺來破壞既有規格,搜尋可以組成一個 tanda 的曲目就很靠聆聽每首曲子;但若有明確的搜尋標的,組成一個同質性鮮明的 tanda 會更有效。
如果要為 tanda 給出一個規格定義,很多人會覺得只要是一組「感覺很像」的曲子就行。問題一直都出在那些講不清楚的描繪裡,就像你的探戈老師要你「維持彈性」,但你還是搞不清楚要多軟Q才算是有彈性。那麼,「感覺很像」是要有多像?又是哪裡像了?
對探戈舞會熟悉的人,tanda 是再自然不過的規格,甚至 DJ 也不需要知其所以然,只要知其然,還是能以 tanda 為單位來排歌。但一切的規格和慣例,之所以被一種文化保留,有其目的。知道每一件事的原因,在不理想或非標準的處境下,比較容易知道怎麼應變才好。
一般婚喪喜慶或生日紀念日,如果是屬於自己的場合,大家難免想放對自己意義深刻的曲目。我還好。基於舞會主辦人和探戈DJ的職業道德,既然要辦舞會,還是以服務舞客為主。所以這場我無法當 DJ 的舞會,歌單排下來,不會塞滿個人的人生回憶,只會有一點點綴。
2-4 到 2-5,是技術上重要的分水嶺。能夠做到 2-4 的建議,已經能應付多數常態舞會和練習會的基本需求;但 2-5 的用意,在追求成長。各行各業都有憑一技之長吃一輩子的人,但能不能出師、能不能自我成長,端看有沒有改進自我產出的能力。 先求有,然後花十倍的心力求好。
2-4 的目的,在透過一致性的篩選後,決定一個 tanda 的組成原則。講白話就是:這個 tanda 用在舞會,你想達成什麼效果? 〖練習〗 1. 排出能夠在舞會中催客、場控、製造高潮、安撫舞客的四個 tanda。 2.用一首你自己喜歡跳的歌,排成一個 tanda。
DJ 往往沒有個理由,但有個「感覺」。其實很多感覺說得更明晰,就可以成為一項工具。工具比一人一時一地的感受更容易分享、更容易使用。還很重要的是,如果只憑個感覺來破壞既有規格,搜尋可以組成一個 tanda 的曲目就很靠聆聽每首曲子;但若有明確的搜尋標的,組成一個同質性鮮明的 tanda 會更有效。
如果要為 tanda 給出一個規格定義,很多人會覺得只要是一組「感覺很像」的曲子就行。問題一直都出在那些講不清楚的描繪裡,就像你的探戈老師要你「維持彈性」,但你還是搞不清楚要多軟Q才算是有彈性。那麼,「感覺很像」是要有多像?又是哪裡像了?
對探戈舞會熟悉的人,tanda 是再自然不過的規格,甚至 DJ 也不需要知其所以然,只要知其然,還是能以 tanda 為單位來排歌。但一切的規格和慣例,之所以被一種文化保留,有其目的。知道每一件事的原因,在不理想或非標準的處境下,比較容易知道怎麼應變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