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散之後還回得去嗎?:讀《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2023/01/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小時候就聽過司馬中原的名字,對他的印象總停留在鬼故事階段,記憶中的他就已經是白髮蒼蒼的模樣。直到這本書的介紹,才瞭解他年輕時的激情壯志,以及年邁轉為抒情感悟的風格。
眷村議題,大概每隔幾年就會在影視作品中颳起一陣風潮,也會帶動幾個知名景點,包括臺北四四南村、岡山醒村、左營明德新村。從最早期《小畢的故事》、進入千禧年後的《再見忠貞二村》《光陰的故事》、直到《一把青》等,大部分都述說民國38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台的軍隊,在臺灣各地落腳,原以為很快能反攻大陸,卻沒想到與親人天人永隔,慢慢在臺灣扎根並形成特殊的眷村文化。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由眷村雜誌主編,張夢瑞撰稿,描繪不同世代的眷村代表作家故事:洛夫、張默、瘂弦、管管、司馬中原、朱西甯(以上為第一代);袁瓊瓊、蘇偉貞、朱天心、張啟彊(以上為第二代);陳芳明、封德屏(研究者)。從與國民政府來臺,經歷或目睹戰爭殘酷的第一代,他們懷著反共的精神離鄉背井,體驗生命的無常與無奈。對於他們來說,故鄉仍在海峽的另一邊,再回首已物是人非,張默與瘂弦日後只能憑著照片遙想母親的面容。
1970年代迎來眷村文學的萌芽,不得不提到由朱天文、朱天心等人創辦的「三三集刊」,當時掀起第一波的鄉土文學論戰,戰場由陸地轉為紙張,武器從槍桿轉為筆桿。在臺灣生長的眷村後代,描述著父執輩的悲歡離合、同輩的成長經驗、或者回憶幼時的眷村點滴。這是個不斷另闢蹊徑的世代,袁瓊瓊的女性處境、朱天心道出與眷村兄弟的過往、蘇偉貞的情慾書寫、一路到張啟彊的「眷」眷村故事。
隨著時間推移,對於眷村第二代來說,中國慢慢成為地理名詞,「在臺灣的陸光、凌雲、光復、虎嘯、婦聯等等新村,成了他們的家園與國土,」(頁182)上一代口耳相傳的故事也成為筆下的題材。如今,眷村逐漸消失在臺灣人的日常生活,但從民國38年以來所形塑的文化,已經成為一種無可取代的文學。即使肉身已經無法回到最初的故鄉,文字仍會持續流傳。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會員
186內容數
看完書之後,找不到人對話,那就跟書說說話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