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天賦、神童?

關於天賦、神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有些人會很在意自己的天賦問題,甚至是有點「迷信上」了,就是說覺得自己沒有天賦就不能夠去做某些事情。

這種狀況在華人世界裡面尤其明顯,至少我感覺到許多人的特殊天賦會被壓制,或者是因為被認為比起其他人來說「還差得遠」,所以在一開始萌芽的時候就被捏死了,一點發展空間也不給。

這種狀況有時候是自己給的限制,有時候是其他人給自己的限制,也有可能是社會上的錯誤觀念帶給我們的玻璃天花板。

這個社會奇怪的點在於,宣揚奇蹟與夢想,把一切可能的天賦包裝成只有「天才」,「神童」或者是「萬中選一」才能具備,也才能夠成功的。讓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己感到不確信。

所有的「勵志片」、「偉人故事」、「動漫英雄」等,有哪個不是在用機率告訴我們成功有多困難?或者灌輸我們只要12歲的時候沒有做出個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就代表自己「沒天賦」,不適合走上那條路,所以剛剛回去當社會上的一個小螺絲,找一份工作,不要妄想?

到底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內容」的產生呢?其實對於資源豐富的「既得利益者」來說,「追求夢想」既不是用「追求」的,「夢想」也不是遙不可及,那只是「一件事情」而已,而我們在資源不足的時候自然會把很簡單的事情當作很困難達到,並且對於這些達成的人「造神」。

天賦其實是假議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那麼的不同,我們的時間的使用上也是各自決定,所以在「成功」的時間點上一定也會不一樣。

再者,天賦的定義是什麼?有時候我們把它世俗化,或者是過度神話,就會發現我們僅把「才藝」、「技藝」、「能賺錢的技能」這些具體可見的才叫做天賦,忽略了更深層的,比如一個具有同理心、慈悲心的人,不會有人把這種東西說是「天賦」,而是將它歸類為「個人特質」,更把這些比較抽象的東西視為是「天生」,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比「天賦」還更先天性註定的東西。

若用陰謀論來看,很有機會我們許多人都被社會的某些「維穩」而生出的「社會化思想」所洗腦,所以我們在做許多事情的時候,總容易出現誇大他人、催眠放棄自己的習慣。

講求天賦、夢想,要求我們「熱血」好像是「青春」才能做的事情,如同前面提及,12歲沒看出你有個什麼,就等同不用想了,這種思想確實有點可怕,會造成我們每個人內心對於許多事情產生出「焦躁感」以及對於人生追求夢想的「缺乏時間」的錯覺,進而最嚴重的就是導致人活到老年會出現「時不我與」,「放棄躺平」的消極。

或許老年癡呆、退化很快的原因也是因為過於迷信天賦、追求夢想是年少限定的這種錯誤認知嗎?無論如何,自己對於自己的否定是最可怕的了,放棄治療,人生就結束了,儘管活著也仍同植物一樣。

套一句最近很紅的灌籃高手的對話:「現在放棄,比賽就結束了。」

還沒斷氣之前,可以請你不要放棄好嗎?


avatar-img
Mizuna的沙龍
17會員
93內容數
人生探尋,目標與意義,生活中的一些想法,自己試了覺得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可以分享,可以談談,可以隨意聊聊,發現生活,發現人生不同的觀點,跳脫原本的思考框架,找到快樂與幸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izun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在內觀中心有幾種不同的法工,但不變的是都在服務學員和為了讓課程順利進行。 本人做過兩次全程法工,分別為事務長以及廚房法工,稍微分享自己體驗以及法工課程對於內觀修行的幫助。 有些人以為法工僅是志工,但實際上法工不僅是為他人付出,同時法工的服務也是一種課程。而要上這個課程,必須要上過全程的10日課程
原本猶豫是否該寫這篇,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已經非常多了,好像自己寫出來有些多餘,但又覺得每個人的心得都不一樣,或許可以作為某些人的參考,也能夠給自己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當初去內觀的初衷做下紀錄。半年過去了,現在才寫可以避免自己太過於強烈的想法,可以以冷靜沈著的心去分享,希望能夠更客觀去做陳述。 一開始去內
內觀在教什麼呢? 戒定慧。五戒、正定與智慧。 讓人過著合乎道德的生活,培養專注感知自己的感受(情緒或感受)的能力,並以自身感受到的實相(真實感受到的情緒或感受),來練習平等心(好的感受不貪求希望能夠延續、不好的感受不期望他能夠趕快結束)以獲得智慧。 十天(加上前後共12天)的課程在做什麼?
在內觀中心有幾種不同的法工,但不變的是都在服務學員和為了讓課程順利進行。 本人做過兩次全程法工,分別為事務長以及廚房法工,稍微分享自己體驗以及法工課程對於內觀修行的幫助。 有些人以為法工僅是志工,但實際上法工不僅是為他人付出,同時法工的服務也是一種課程。而要上這個課程,必須要上過全程的10日課程
原本猶豫是否該寫這篇,因為網路上的資料已經非常多了,好像自己寫出來有些多餘,但又覺得每個人的心得都不一樣,或許可以作為某些人的參考,也能夠給自己一個重新檢視自己當初去內觀的初衷做下紀錄。半年過去了,現在才寫可以避免自己太過於強烈的想法,可以以冷靜沈著的心去分享,希望能夠更客觀去做陳述。 一開始去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