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的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畫乾隆
雲程說明:
中國並不是從滿清入關才鎖國,明代已有鎖國趨勢。地理位置與區域獨大造成的中華秩序使其鎖國理所當然。我們都讀過英國遣使喬治‧馬嘎爾尼(George Maccartney)趁乾隆80歲時到中國尋求駐節。我們知道因為晉見乾隆皇帝出現「單膝下跪」或「三跪九叩」的禮儀之爭。此事何解,雖成為難解之謎,但是乾隆因為不准傳教等理由,頒佈〈聖旨〉「送客」(這在馬嘎爾尼接或送客聖旨之後的回文,乾隆再度頒佈聖旨回覆內容可以清楚看出)。當時,在北京的進貢使節團不能逗留超過40天,超過了,就被驅逐回國。送客的內容與理由如下。
從內容可知,中國的確將英國特使視為進貢的番邦,並以自認為的寬大懷柔待之。對於「通商」而言,希望就在廣州、澳門就近照料。若以「領事事務」而言,的確是越近越好。但問題是英國要求的是駐節北京,王對王的直接溝通(18世紀的「熱線」?),屬於「外交事務」而不是「領事事務」。乾隆將之視為想要英國人「傾心向化」「願來天朝當差」,所以基於「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准復回本國」的天朝體制,而斷定「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資訊,實為無益之事」,從而斷定其為無用的建議。
乾隆(十全老人)與朝臣顯然因自大而不願注意外界變化了。
若不計翻譯的誤傳與官僚的胡亂斟酌,觀看乾隆〈聖旨〉的「委婉拒絕」,可知其雖注重了「宮廷技巧」的瑣碎面,而忽略了「世界潮流」。那就是整個社會的「視野」問題。
清以滿人殖民關內,為了統治方便,最後卻以中華文化捍衛者而不是創新者自居,落得緊抓訓詁八股的枝節,以及延誤中國事小,還連帶葬送整個滿族文化與命脈。
文化是很難轉變的,未經過文化革命(如文藝復興、明治維新、理性啟蒙等)則文化的表徵與習氣更將隨時蠢蠢欲動。無論從任何方面說,乾隆朝都算是中國鼎盛時代;而中國,現在也自認處於史上無可比擬的昌盛,但背後沒人願意理會的卻是未經過文化革命徹底翻修,現在只是舊骨架換新衣的膨鬆事實。
對台灣人而言,「溫故知新」顯然具有實用上的意義。
乾隆皇帝致英王喬治三世書
奉天承運皇帝敕諭英咭利國王知悉,咨爾國王遠在重洋,傾心向化,特遣使恭齎表章,航海來廷,叩祝萬壽,並備進方物,用將忱悃。
朕披閱表文,詞意肫懇,具見爾國王恭順之誠,深為嘉許。所有齎到表貢之正副使臣,念其奉使遠涉,推恩加禮。已令大臣帶領瞻覲,賜予筵宴,疊加賞賚,用示懷柔。其已回珠山之管船官役人等六百餘名,雖未來京,朕亦優加賞賜,俾得普沾恩惠,一視同仁。
至爾國王表內懇請派一爾國之人住居天朝,照管爾國買賣一節,此則與天朝體制不合,斷不可行。向來西洋各國有願來天朝當差之人,原准其來京,但既來之後,即遵用天朝服色,安置堂內,永遠不准復回本國,此系天朝定制,想爾國王亦所知悉。今爾國王欲求派一爾國之人居住京城,既不能若來京當差之西洋人,在京居住不歸本國,又不可聽其往來,常通資訊,實為無益之事。
且天朝所管地方至為廣遠,凡外藩使臣到京,驛館供給,行止出入,俱有一定體制,從無聽其自便之例。今爾國若留人在京,言語不通,服飾殊制,無地可以安置。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律改易服飾,天朝亦不肯強人以所難。設天朝欲差人常駐爾國,亦豈爾國所能遵行?況西洋諸國甚多,非止爾一國。若俱似爾國王懇請派人留京,豈能一一聽許?是此事斷斷難行。豈能因爾國王一人之請,以至更張天朝百餘年法度。若雲爾國王為照料買賣起見,則爾國人在澳門貿易非止一日,原無不加以恩視。即如從前博爾都噶爾亞( 萄牙),意達哩亞等國屢次遣使來朝,亦曾以照料貿易為請。天朝鑒其悃忱,優加體恤。凡遇該國等貿易之事,無不照料周備。前次廣東商人吳昭平有拖欠洋船價值銀兩者,俱飭令該管總督由官庫內先行動支帑項代為清還,並將拖欠商人重治其罪。想此事爾國亦聞知矣。外國又何必派人留京,為此越例斷不可行之請,況留人在京,距澳門貿易處所幾及萬里,伊亦何能照料耶?
若雲仰慕天朝,欲其觀習教化,則天朝自有天朝禮法,與爾國各不相同。爾國所留之人即能習學,爾國自有風俗制度,亦斷不能效法中國,即學會亦屬無用。
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爾國王此次齎進各物,念其誠心遠獻,特諭該管衙門收納。其實天朝德威遠被,萬國來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制辦物件。是爾國王所請派人留京一事,於天朝體制既屬不合,而于爾國亦殊覺無益。特此詳晰開示,遣令該使等安程回國。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義爾有邦,共用太平之福。除正副使臣以下各官及通事兵役人等正貫加賞各物件另單賞給外,茲因爾國使臣歸國,特頒敕諭,並賜齎爾國王文綺珍物,具如常儀。加賜彩緞羅綺,文玩器具諸珍,另有清單,王其祗受,悉朕眷懷。特此敕諭。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1435卷12頁,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十九日(179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