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曲線是描述記憶中中長期記憶遺忘率的一種曲線,最早由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於1885年提出。它揭示了記憶的保持時間與遺忘之間的關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記憶過程經歷了一系列步驟:輸入的信息經由注意力的學習,進入短期記憶,然後通過進一步的加強,轉化為長期記憶。
然而,長期記憶的保持時間並不一定是永久的。如果沒有及時進行複習,我們記憶中的內容就會逐漸遺忘。這是因為記憶在時間的推移下逐漸衰退,而遺忘曲線提供了一種對這種衰退進行量化的方式。
遺忘曲線的形狀是一個指數函數,意味著在學習後的一段時間內,遺忘的速度非常快,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速度逐漸減緩。換句話說,我們在學習之後的短暫時間內快速遺忘,但隨著複習的進行,記憶的遺忘速度會減緩。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複習對於長期記憶的保持至關重要。通過定期回顧學習材料,我們可以加強已經形成的記憶痕跡,並減緩遺忘的速度。當我們反覆複習時,遺忘曲線的斜率就會變得更加緩和,記憶的保持時間也就更長。
此外,複習的時機也是影響記憶保持的關鍵因素之一。艾賓浩斯提出了一個被稱為"艾賓浩斯曲線"的概念,它建議在學習後的特定時間點進行複習,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記憶的保持。
根據這個曲線,根據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有這幾個關鍵時間點,分別是5分鐘、30分鐘、12小時、1天、2天、7天、31天等。
考量現代社會的生活步調與模式,建議您可以在學習之後的 30分鐘 (中場休息)、8小時 (當晚)、24小時 (1天)、2天、7天、15天 進行(重複)複習,以確保記憶的長期保持。 #記憶頻率
總之,遺忘曲線描述了記憶中的中長期記憶遺忘率,並強調了複習對於記憶的保持的重要性。通過及時的複習,我們可以加強已經形成的記憶痕跡,延長記憶的保持時間。因此,對於想要長期保持所學知識的人來說,定期的複習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學習策略。複習不僅有助於巩固知識,還能提高學習效果,確保我們在需要時能夠輕鬆地召回所學內容。
大腦是用來思考與創造的,不是用來記憶!
每次複習是以您製作撰寫的精煉後數位筆記來作為複習標的,切勿原文重頭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