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哈勇家》從泰雅族原住民看台灣的身份認同與多元混種

電影《哈勇家》於去年第59屆金馬獎入圍六項大獎,最終抱回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女配角獎項,成為當屆金馬獎最受矚目的台灣電影之一。這部電影為導演陳潔瑤以自身泰雅族人的身份所呈現的原住民題材作品,她是金馬影史上首位獲得最佳導演的女性與原住民。
《哈勇家》劇照

身份認同與多元混種

《哈勇家》講述一個在高山上的泰雅族頭目家族,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所產生的衝突。電影中小小的泰雅族鄉鎮,其實也呈現了台灣這個「多元混種」的島嶼。阿公與阿嬤代表的是固守著傳統泰雅族傳統文化的老一輩,然而老一輩的泰雅族人也受到西方基督教信仰的影響,所以阿公和阿嬤會上教會,阿公的告別式也採用基督教的形式,墓碑上放十字架。傳統泰雅族的祖靈信仰變成是一種私底下的習俗,甚至是作為觀光導覽的媒介。
大兒子巴尚和小兒子席浪則是受到漢族文化影響的第一代,這就體現在大兒子巴尚選擇參加選舉這件事上。「選舉」可以看作是漢族文化對於傳統泰雅族文化的「入侵」。原本泰雅族人奉守著GAGA,GAGA代表的是泰雅族的人生觀與道德準則,也可以看作是泰雅族的法律。電影一開場就由阿公解釋何為GAGA,泰雅族人有各自的狩獵範圍,不能隨意在別人的領地放置獵捕陷阱,如果不小心放了一定要拆掉。而跳回到現實,哈勇家以往的農地,因為政府的法規需要重新釐清劃分,導致原本哈勇家認為是自己家的農地,瞬間被割走了三分之一。
《哈勇家》劇照
這塊地一直都是我們在種呀!你們也都是吃著我們種的小米長大的!怎麼現在就變成不是我們的了呢?
GAGA是人與人之間的誠信,是對大自然的尊重,是泰雅族信奉的人生準則。然而這些在「真正的」法律條文面前是不成規矩的,不成規矩就容易引起糾紛。但當這些所謂的規矩進入泰雅族鄉鎮時,反而讓原本能和諧自處的族人,開始了各種糾紛、爭鬥、搶奪。
《哈勇家》劇照
孫輩則各有不同含意,從紐西蘭回來的阿莉試圖擺脫傳統原住民文化的束縛,讓她得以在「外面」的世界尋求認同感。電影中由泰雅語和國語交錯,會發現越年輕的一輩,在交流時用泰雅語就越少。從國外回來的阿莉和家人交流幾乎只說國語,阿嬤和她說泰雅語她依然聽得懂。這點除了呈現阿莉的內心狀態之外,也讓人感受到傳統文化和語言逐漸消失的危機。
有趣的是阿莉的男友Andy這個角色,他代表的不是西方強勢文化,更像是西方基督教在宣教時,那種對於傳統文化相對柔和的共融。所以Andy不同於阿莉對於傳統的不耐煩,他願意嚐試吃生豬肉,他參加殺豬儀式,一起幫忙分豬肉,即使不適應他依然樂在其中。他用畫圖的方式和阿莉爸爸溝通,試圖打破語言隔閡。
《哈勇家》劇照
感覺導演將Andy這個角色,設定為來自紐西蘭的華裔有其特別的含意,這就要說到「南島語系」。許多研究都認為,台灣是「南島語系」的起源,而紐西蘭毛利人可以追朔到台灣原住民,相隔千萬里卻擁有類似的圖騰印記,呈現在紋身、紡織、陶土上。Andy這個角色就像是多元文化的共融體。
以愛則是展現了對老一輩的守舊思想的蔑視與叛逆,像是她對於爸媽討論女人懷孕話題的反感。電影最後以愛還把長髮剪短,像個「小男孩」,戴上阿莉的男友Andy送給她的多彩毛帽。雖然電影沒有明確解釋,但總覺得隱隱約約在暗示以愛的性取向。(只是個人猜測啦)
以諾不同於阿莉和以愛,他代表的則是對傳統泰雅族文化的堅持與敬畏。從電影一開始他和阿公一起上山打獵開始,阿公告訴他什麼是GAGA,還有他和阿公一起向觀光客展現泰雅族的祖靈儀式,以及他十分珍惜阿公幫他修理好的泰雅族傳統樂器口簧琴。在阿公的告別式上,以諾在阿公的靈堂前用口簧琴吹出跳動的節奏,其他人都不理解他在做什麼,這是他像阿公表達思念的方式。
《哈勇家》劇照
電影的開頭與結尾都由以諾來呈現,他對著一群買鞭炮的小朋友說:
「農曆的過年是他們平地人的新年啦!我們除了有泰雅的新年(播種祭),還有耶誕節是基督教的新年,一月一號則是日本人在過的新年啦!」
這句話就展現了台灣原住民面對外來文化的衝擊,以及台灣這塊多元混種的土地。
現在大家還看書嗎?不是電子書,也不是有聲書,而是觸摸到紙本書那種扎實觸感的閱讀。是枝裕和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曾說:「書店人員的推薦書會放在這裡的入口(書店),我喜歡這樣的推薦。上網買書就沒有這種感覺。網站總是會給你推一些『猜你喜歡』的書,這讓我覺得很煩。」我也是這麼認為的。實體書店和紙本書有其存在的價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