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分散才夠? (一) — 風險的量度

2023/06/2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內如有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皆為創作者個人分享行為。
  • 有價證券、指數與衍生性商品之數據資料,僅供輔助說明之用,不代表創作者投資決策之推介及建議。
  • 閱讀同時,請審慎思考自身條件及自我決策,並應有為決策負責之事前認知。
  • 方格子希望您能從這些分享內容汲取投資養份,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判斷、行動,成就最適合您的投資理財模式。
在兩篇討論風險和分散投資的文章中(連結),我們知道分散投資的重要性。而且風險就如脂肪和膽固醇一樣,有好有壞,不是冒每種風險都可以得到回報的。分散投資,即是簡單地持有多於單支股票,就可以消除非系統性風險,所以冒這樣的風險不會獲得回報補償。
那麼我們該投資到多少支股票才算足夠分散?
早有學者就此做了不少研究,在討論他們的研究結果前,我們先簡單了解一般怎樣量度風險和分散投資的效果。
(1) 風險的量度
(如果你對標準差和相關性的概念已有認識,可直接跳到第三部分,也不妨一同溫故知新)
必須先指明一點,風險是很難統一量化的概念,經常以不同面貌出現,學者們亦為此創造了不同的指標用以量化。我們先了解一個最常用的指標—標準差 (standard deviation,下簡稱SD)。SD是以百分比作為單位,統計一組數值自平均值分散開來的程度,數值越大,代表偏離平均值的程度越大。
如果我們把風險定義為實際回報偏離預期(平均)回報的機率,白話一點,即是投資回報不符預期。那麼SD正好用作表示實際回報數值自預期(平均)回報的分散程度,同時可以用作表達該投資標的波動度。SD越高,代表回報偏離平均的機率越高,波動風險就越高。
我們不必在此重溫高中數學課教的如何計算出一組數值的SD。我們只需記得,如果一個投資物的平均回報是10%,SD是20%,那麼該投資物的回報將有約3分之2的機率會在加減一個SD之間,即是-30%至30%的回報; 95%的的機率在加減兩個SD之間,亦即-50%至50%的回報。
事實上,我們一般在MPF文件上看到的基金風險標記,便是以過去三年的每月回報計算所得的年化標準差
(2) 投資組合的風險
相比風險,回報的量度容易得多,如果組合內有多於一支股票,便是簡單以股票的比重加權平均就可以得出。假設我們持有兩支股票,比例各半,一支有10%的回報,另一支是20%,這個組合的回報便是15% (10% x 50% + 20% x 50%)。
那麼投資組合的風險也像計算回報一樣,簡單加權平均就行嗎?雖然風險也是以百分比作為單位,概念卻不如回報般簡單。因為我們還要考慮多一個因素—相關性(correlation)。
一項投資物的回報表面看來是10%,事實上在達到10%的回報前必然是有升有跌,SD只告訴我們回報數值分散的程度,並沒有讓我們知道回報每時每刻波動的方向。如果有兩支股票同樣地,回報和風險分別是10%和20%,但他們的到達10%回報前的升跌走向永遠是相反,那麼這兩支股票組成的投資組合的回險還會是20%SD嗎?
答案顯然不是,因為它們的升跌走向互相抵消,這樣的投資組合只會神奇地變成沒有波動。它們的走勢大概會長成以下這樣—
如果兩項走勢互相抵消的投資物組合起來,它們的整體走勢會變成一條沒有波動的直線。
相關性是分散投資的神奇數字,是量度兩項投資物走勢的同步程度。同樣地,我們不須重溫高中數學,只需知道相關性以+1至-1表達,+1代表絕對正相關,0代表沒有相關,-1代表絕對負相關。只要兩項投資物的相關性少於+1,組合起來便會使整體組合的SD少於它們的加權平均SD,達到降低波動的效果。
我們來看一個實例,以巴郡有投資的兩支股票—蘋果公司(AAPL)和美國銀行(BAC)組成一個投資組合。
它們在2013至2022年間的年回報和標準差如下:
雖然這兩支股票各自的風險程度相若,但把它們組成投資組合後,整體的SD不是平均的約28%,而是還要比各自投資時低的24%。這是由於AAPL和BAC之間有著0.34的相關性,代表這兩支股票組合起來有降低風險的效果。
分散投資,除了使我們免於單一事件的重大打擊,使我們不用加入某某股票的苦主聯盟,在數字上更有降低投資組合的波動的效果。雖然實際上沒有人會時常監察投資組合的SD,但如果你是一個時常查看股票app的人(雖然不鼓勵這樣做),應該也會比集中投資時感受到較平靜的起落,這對我們堅持長期投資很重要。
(3) 股票分散的數目
終於來到文章標題的答案,其中一個經典的說法是,約20-30支廣泛分散到不同行業的股票就可以消除大部分非系統性風險。
當了解風險最常見的衡量方法後,我們就可以知道分散投資的效果可以藉由降低投資組合的SD看出。
在某一版的<漫步華爾街>中,作者Malkiel教授說只要大概20支股票就可以消除大部分非系統性風險。
下圖可以看出只要股票數目逐漸增加,代表風險的標準差就會下降。當股票數目增加至約20支,代表風險的標準差就會下降至只有以橫線表示系統性風險的水平,而美國與國際股市的情況亦相似。
Extracted from the article “The 15-Stock Diversification Myth” from William J. Bernstein
雖然20-30支股票的組合看起來要花點心力管理,散戶卻非無法做到。那麼是否我們只要投資這個數目的股票,就能快樂地開展投資旅程?下回再續。
Tailormade Investor HK
Tailormade Investor HK
一個來自香港的90後,記錄如何以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tailor-made屬於自己的財務系統。寫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的好,中文的資源有很多,但是以香港人觀點出發的很少,這亦是叫作tailor-made的第二層意義。當然,以文會友,其他地區的文字同好也無任歡迎。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