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決定命運,心力克服萬難

更新於 2023/07/2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達磨大師破相論述記》:「這十法界三千諸法是您自己心性中的影像而已,如水中倒影,只是水影而已。所以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除心垢,故經云:只此不污染,是諸佛之所護念。恢復自性清淨心,是故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看到〈愛多深,恨就有多深〉的文章之後,便想到自己也經歷相似的「緣份」經驗。約一年前,支援的團體中,有一位新入職成員,從一開始因為入職的正常程序,會有簡單的交流。數月後共事於一系統,這位同事開始會藉公事上的問題,主動來交談。在最初的幾次視訊中,這位同事敘述許多從求學過程至今的人生歷程,因為這期間同事父母離異的關係,所以大部分的內容都比較悲傷、負面,我建議可以試著用靜坐的方式調整情緒。因為這位同事講話很快,又天南地北不停地敘述,大部分時間自己只能當個聽眾,偶爾才有機會問一些相關問題。

 

就在一次視訊中,這位同事突然說:「週遭的親朋好友都是教徒,很早婚,感到很有壓力」,言語中暗示要和自己交往,這時才覺得,這位同事是不是自己的陽世業主菩薩?本來很想請示,但是因為沒有對方的資料而作罷,直到最近用同事的職稱、公司地址和實際相處上的狀況,才得以請示。承蒙佛菩薩慈悲開示:「前三世,因利益衝突,拿刀殺同事致傷重往生,故遭此報。」需誦《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化解因果業由,解冤釋結,和需補善緣之福德資糧。收到開示後,便請同事的靈前來接受自己的懺悔,並告知會依照目前開示的前後順序來誦經,希望能早日將功德完成,與其解冤釋結。

 

原本以為佛菩薩會開示「因感情因素」的相關業力,看來業力呈現的果相,可能因當世的因緣不盡相同,但是畢竟還是屬於彼此相欠的業力。阿伯說:「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後的重逢,而重逢是悲歡或離合,取決於當初造下的善惡因緣。」過程中自己沒有文章中師姐的淡定,因修行不到位,定力不足,常常會有妄想、不清淨念頭,那時期又正好常被干擾,所以很容易起心動念、心浮氣躁。應該是平日常閱讀精舍文章的原因,常常在天人交戰之時,突然想到一些過去閱讀過的文章和現場開示內容,而將自己從妄念中拉回來。因此後來也用一些方法來對治妄念,或從妄念中拉回現實:

 

一、多閱讀精舍部落格文章、《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看清因果背後的真相。其實這世間種種現象都是暫時相聚的一合相,當時雖然尚未請示,但自認過去世沒有結太多善緣,所以今世相遇的應該多是來討報居多。

 

二、工作上減少和同事的直接互動,只談公事,應該做的業務還是盡力協助。

 

三、回憶自己和前妻從相識、結婚、到討報機制啟動的過程,提醒自己因果的可怕。曾經有過一段自認為很美滿的婚姻和家庭,但是如果遇到的是惡因緣,時間一到可能一切都走樣,如阿伯說:「倆人若是相欠債,就會有如磁鐵般致命的吸引力,欠越多,越放不下。等倆人相愛蜜月期過後,討報時機到時,討報的一方心態就改變了並開始討報,而被討報的人無法放下,是因為在受報」。

 

四、提醒自己如果為了一時的私慾而改變現狀,可能會帶給小孩很大的影響。

 

五、提醒自己和對方的年紀相差太懸殊,以及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距。

 

六、提醒自己如果對方沒有修行,可能都是來磨和操煩;如果有修行,即使遇到的是惡緣也可能轉為善緣。

 

七、直接不去理會妄念和幻想,繼續做當下該做的事;誦經就誦經,工作就工作。

 

雖然目前這筆業力尚未化解,但是這一年來常常用這些方法,就漸漸減少妄念和執心,不被世間表相所迷惑。可以看得出來,同事對待自己還是很「特別」,所以相欠業力仍需要早日圓滿,彼此才不會受業力干擾,共事時才能更自在。「萬境本閒,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外境隨著因緣不斷的變化,會有妄念幻想、胡思亂想,都是境上生心,心思不正造成,以致感召諸多干擾,被外境所縛,甚至一直惡性循環。

 

走在修行道上要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不動心很不容易,需要不斷的歷事練心、提升心性,每日有誦經,心識才會覺得清明一些。這條路每個人都要自己走才會到,路上一定會遇到多種路況,可能很多障礙,可能很平坦,也可能有很多誘惑,使人分心,而慢下來、停下來,種種狀況需要一一去排除、克服。相信只要方向對,堅持走下去,有一天一定會「道」。

 

(分享完畢)

 

人跟人之間的緣分真的很奇妙,看似不經意的工作交流,背後竟有著過去世的因果連結,是陽世業主菩薩來討報。無怪乎佛菩薩一再告誡、提醒,我們要與人廣結善緣、廣修善因,為的是預防未來某一天,之前不小心得罪的業主菩薩會現前討報。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諸佛菩薩有大智慧,深知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因此在事件尚未發生前,便防患於未然,事事與人圓滿。眾生卻顛倒,在利益衝突、人我是非面前,快樂是自己,委屈的永遠是別人,等到事件擴大,無法彌補,再來懊悔過去,煩惱現在,擔憂未來。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當人遇事繞不出來的時候,不妨重新回到佛菩薩的教誨,重新咀嚼「無念、無相、無住」,雖不至於會讓人頓然覺悟,但因境而生的妄念、妄想,相信都能暫時止息平復。人生,是一個不斷醒悟與成熟的過程,有些感悟,別人說破嘴沒有用,唯有親身經歷過了才會明白;有些道理,不經跌跤狠摔難以理解。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有苦過,但苦不到心坎裡,就不會想要好好修行,若有苦到心坎裡,苦過、痛過、磨過、哭過,才能痛下決心。」

 

「世間是苦海,沒修你會害,業障若找你,痛苦撥袂離(台語)。」

 

在因果面前,每個人都應保持正確的心態,面對因果,接受因果,化解因果,放下因果。過去心雖已不可得,但面對過去曾經犯下的錯誤,面對身邊是來討報的親人、伴侶、同事,我們不應有過多的想法或埋怨,老實遵照開示,化解因果怨仇,即便目前尚無法化解因果,也應態度良好,常跟對方的靈識懺悔道歉。人的意念無遠弗屆,真心誠意的懺悔道歉,對方的靈識都會接收到,對於兩人目前的困境,或多或少都有幫助。

 

在修行這條路上,有兩件事特別難,一個是開始,一個是堅持。無數人被自己的懶散、拖延所耽誤,始終無法邁出第一步,更無法堅持下去。逃避問題雖然會讓你暫時過得比較安逸,結果卻會讓你陷入更大的焦慮和痛苦之中。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關卡要克服,害怕或逃避不會讓問題減少,反而讓自己喪失了學習克服困難的勇氣。好比嬰兒學走步,總要經歷無數次的跌倒再爬起,腳下的步伐才能越走越穩妥。心念決定命運,心力克服萬難,唯有過了一個又一個關卡,你才會發現,人生的每一步都有新的可能。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raw-image

raw-image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在佛教、道教談到輪迴,「業力」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唯恐避之感覺就像是拍咪阿壞東西深怕纏身,殊不知人與人之間的牽引,是業力在讓我們執行今生遇見所有的人事物。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過:「什麼是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就是與我們有仇怨之對象。」佛家語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例如:專門找你麻煩的同事,總是給你難堪的主管,這些人會跟你惡臉相向,那一定也是有前因後果。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並非是突然的偶發事件。 人的一生中會歷經許多磨難和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過年前和友人見面,他是一個不斷經歷生命難關的人,​約我出來講他最近經歷的低潮。我們聊到前世,上次見面我就感覺到他不斷經驗著這些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再提一次。 「你原本是很初階的靈魂,但是打算在最短的時間內修行到最高目標,我們之前提過的『合一』。」 他的靈魂記得當初做的決定,此刻流下辛苦的淚水。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如果她讓我們不悅,我們可以看見她並非有意如此,而是不利的條件使她如此。 為了要保護及培養她內在的良好特質,我們需要知道如何保護及培養外在可以讓她有朝氣又可愛的因素,包括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既安詳又愉快,她也會既安詳又愉快。by《一行禪師說金剛經》
    Thumbnail
    在佛教、道教談到輪迴,「業力」這個名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唯恐避之感覺就像是拍咪阿壞東西深怕纏身,殊不知人與人之間的牽引,是業力在讓我們執行今生遇見所有的人事物。  
    Thumbnail
    攀緣心,在《楞嚴經》講到兩個內涵: 第一個,是業力的問題。 你一旦動攀緣心,一定會帶動生死業力。所以一個人攀緣心愈重,生死業力就愈重,他會循業發現。當你起攀緣心的時候,就會隨順你的業力--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跟過去的業力有關係,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Thumbnail
    慈悲的 龍德上師曾經開示過:「什麼是冤親債主?顧名思義就是與我們有仇怨之對象。」佛家語講:「無緣不聚,無債不來。」例如:專門找你麻煩的同事,總是給你難堪的主管,這些人會跟你惡臉相向,那一定也是有前因後果。 在佛法的因果律中:「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並非是突然的偶發事件。 人的一生中會歷經許多磨難和
    Thumbnail
      原文:若心不能住一所緣,於一所緣,為令如欲,勘能住故,修止等時,若數觀察,住心不生,故於爾時則須止修,於止觀時以此當說。   心不能住一所緣,當我們關注一件事的時候,非常專心,不為所動。反之,當我們心不能專注在善緣上,容易胡思亂想,亂想的時候就煩惱所在的根源。   從踏入社會工作開
    Thumbnail
    以前講大乘佛法給我聽的法師三十二歲「見性」(禪宗講明心見性),他跟我講的時候快六十了。他說:「你知道什麼是佛的境界嗎?佛的境界就是一切遍知。眾生的六道輪迴、一切的苦難、一切的罪業,祂只有一念心:『這些都是我的責任,我都要處理,都扛起來了。』」
    過年前和友人見面,他是一個不斷經歷生命難關的人,​約我出來講他最近經歷的低潮。我們聊到前世,上次見面我就感覺到他不斷經驗著這些的原因,我覺得可以再提一次。 「你原本是很初階的靈魂,但是打算在最短的時間內修行到最高目標,我們之前提過的『合一』。」 他的靈魂記得當初做的決定,此刻流下辛苦的淚水。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週日我陪伴家人到精舍聽師父開示,讓我心靈注入不少正能量。這次的主題是關於人與人為何會相遇,以及該如何面對緣分的開始和結束。我個人覺得這個主題不僅僅限制於宗教範疇,實際上也牽涉到個人的智慧與心態上的調整。 相遇的契機  曾經有一位智者告訴我,今生會和我們相遇的人都是因為靈魂的思念。 若以宗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