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林縣西螺鎮廣福里興農西路的三級古蹟『振文書院』,原為祭祀文昌帝君的『文昌祠』,最早是由地方仕紳廖澄河等人在清嘉慶2年(1797年)所捐獻興建。清嘉慶18年(1813年)西螺當地詩社王有成等人,有感於地方需要明禮教化,廖澄河也積極協助,隔年遂成立了振文書院,成立之時振文詩社也獻匾『千秋書祖』。
振文書院自成立以來,是地方仕紳風雅酬唱聚會之所,同時也是地方學子就學的地方,有西螺首學之地位。清末煙毒氾濫,振文書院也創立屬於鸞堂信仰的義孚社,以協助戒離煙害。在日劇時代,書院的教育功能慢慢喪失,原有的社會教化能量便轉進鸞堂系統,設懿德堂(現南天修文院懿德分院),在二戰改建為奉祀五恩主(文昌帝君、孚佑帝君、關聖帝君、朱衣帝君、綠衣帝君)、孔子與倉頡的文祠廟。
振文書院創建以來,每隔十來年就會修建一次,其材料或沿用或新作,新舊混陳。該書院無山門與後殿,為單進之格局,在臺灣現存或可考之書院中較為特殊。建築共分五部,分別為山門、拜殿、正殿、左右廂房,民國78年整修之後,改以三開間,歇山屋頂的閩南式山門取代。左右之廂房與附屬建築多為日治時期與更後期之營建產物,簡單的磚造建築物以過水通廊與正殿相接,反而具有烘托主體建築的效果。
振文書院目前由『振文書院管理委員會』負責書院之維護與清掃,平日有不少學子前來自修,許多善男信女亦來此上香禮拜,為雲林縣碩果僅存之三級古蹟書院。
同樣是位於雲林縣西螺鎮的『崇遠堂』,雖非古蹟,但因其結合傳統建築技術及日治時期引自西方之裝飾技藝,建築及格局精美皆具稀少性,且是台灣保存少數客家家廟之一,故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崇遠堂』實際上為張廖家廟,為詔安客張廖家族渡臺開墾西螺、二崙、崙背等地區之初,以凝聚宗親團結、懷念祖先德澤而所建宗祠,是詔安客家人在臺灣的重要精神與信仰中心,與台北大龍峒陳家、台中林家,並列為全台三大家廟之一。每年春秋大祭時,都會集結大批張廖子孫們於此地紀念先祖。
『張廖家廟崇遠堂』整體平面呈現圓形的格局,配合建築形制呈現外圓內方之樣貌,加上完整水路的配合,整個構成相當完整。宗祠採二殿二廂房格局,空間平面可大致依中軸分成三川殿、天井、過水廊及正殿。附屬建築部份則為左右對稱的過廊及左右廂房。
上面所介紹的兩處雲林景點皆為免費入場,是對於歷史古蹟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在前往雲林觀光時,不容錯過的參訪地點。歷史古蹟保存不易,多為歷經不少次的人力修整,才得以有今天的相貌。振文書院和崇遠堂皆環境清幽,保存完整,是可讓人發思古之幽情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