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291.小小孩的躲貓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昨天,我和班上的小小孩玩躲貓貓。

由於班上有幾個孩子會帶著安撫玩偶來上學,所以老師向他們借玩偶來玩。

第一隻狗狗哈士奇,被老師雙手伸向背後遮掩地倒退走。我邊跟孩子們講話,邊走到積木區一個有布掩蓋的地方,直接把哈士奇塞進去,再舉起手來讓孩子看老師手中的哈士奇不見了。

「怎麼會這樣呢?哈士奇躲到哪裡去了呀?」每個孩子都想出來找找看。


老師請了幾個孩子輪流去積木區尋找,前幾位一直找不到,而且有遠離目標的趨勢。於是老師召喚他們回來,再請來非常關注哈士奇的小主人加入尋找的行列,沒想到小主人也找不到。我只好出動班上的1號和2號哥哥,幸好兩位哥哥路線明確直接走到布塊旁,但1號哥哥雖鎖定方向,卻仍被布塊迷惑了,結果由2號哥哥眼明手快地翻出被掩蓋的哈士奇,並獲得大家熱烈的掌聲。

第一回合躲貓貓,顯示出部分小小孩的搜尋能力或經驗不足,且幾乎所有孩子都欠缺「翻查搜索」的行動。


第二次的躲貓貓,我負責吸引孩子的目光,由另一位老師暗中帶著有小牛牛的哭哭小孩去藏玩偶。這回,孩子們就無法預知搜尋方向,但老師故意讓小牛牛三分之一的身體露在整箱積木之上,再請全班孩子一起出動去找尋。

有趣的是,部分孩子先循著第一次躲貓貓的軌跡去找,搜尋未果之後,才在積木區四處查看。後來,哈士奇小主人第一個將眼光投注小牛牛所在的那箱積木上,看似有所發現,腳步卻沒有前進,直到其他兩三個小孩也聚集過去,他們才一起把小牛牛拉了出來。

第二回合躲貓貓,老師發動大家一起去找的時候,孩子們的探索力好像有所提升了,某種「我能不能先找到」的驅使力,讓躲貓貓變得有趣一些囉!


第三回合遊戲變成「真人躲貓貓」,我繼續「欺騙」孩子的目光,讓另一位老師引導班上最小的孩子去躲藏。老師指導他身體伏低躲在桌子下面,我見他躲好了便請其他孩子轉身去找,殊不知這小孩一聽到我的搜尋指令,自己雀躍地竄上來拍手,當下榮獲兩位老師的開懷大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築夢人-avatar-img
2023/09/13
現在的小小朋友大概不太熟悉躲貓貓這種傳統遊戲了。躲貓貓不但寓教於樂,也能活動身心,一舉兩得啊。
非賢君子-avatar-img
2023/09/14
要跟小孩玩躲貓貓就是要先自己假裝看不見不過也不能太久不然他們就會害怕哭鬧跟他們玩捉迷藏比起到處奔跑更消耗體力與腦力呢😅
avatar-img
小滿.有兔去旅居的沙龍
68會員
154內容數
這個專題,主要是記錄我個人對退休的各種思考和想法,就如同我的專題名稱,退休於我,是需要一段準備過程的。現在的我,不想再延續前半生的得過且過,為考試就學而讀得還可以的書,為賺錢生活而做著也尚可的工作,日子不能說沒滋沒味,不是完全乏善可陳,但是時候給自己一個新的轉變了。我為這個轉變,設置了幾多醞釀的時間,且看我如何準備吧!
2023/09/23
雖說露養,不過我家是東曬的陽台,夏天時會有一早五點多到中午的半日照。但有一部分陽台有遮蔭,用層架來放置多肉,日光只能斜照兩三個小時;可以避雨,然雨水若斜劈下來,層架上比較靠外側的多肉仍會被波及。
Thumbnail
2023/09/23
雖說露養,不過我家是東曬的陽台,夏天時會有一早五點多到中午的半日照。但有一部分陽台有遮蔭,用層架來放置多肉,日光只能斜照兩三個小時;可以避雨,然雨水若斜劈下來,層架上比較靠外側的多肉仍會被波及。
Thumbnail
2023/09/17
之前,我在「生活插畫練習簿」專題,介紹過我種植的五款多肉植物:白鳥帽子、極光兔、白鳳、小葉秀妍和蕾絲姑娘。 其中,極光兔今年是第一次挑戰露養,小葉秀妍只能享用斜照光並且要避雨,其他三款則是露養沒在怕。在度過多雨的今夏之後,現在的他們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3/09/17
之前,我在「生活插畫練習簿」專題,介紹過我種植的五款多肉植物:白鳥帽子、極光兔、白鳳、小葉秀妍和蕾絲姑娘。 其中,極光兔今年是第一次挑戰露養,小葉秀妍只能享用斜照光並且要避雨,其他三款則是露養沒在怕。在度過多雨的今夏之後,現在的他們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3/09/16
今天雖是週六不上班,但早上我跑去教室進行「乾坤大挪移」。 算上今天的搬移,我前後改了三次教室空間規劃。 為什麼會這樣改來改去呢? 這得歸咎我第一次帶2歲幼幼班,完全不瞭解2歲小孩這種生物,剛來上學的時候會是什麼模樣。以致於開學前的初步規劃過於想當然耳。
Thumbnail
2023/09/16
今天雖是週六不上班,但早上我跑去教室進行「乾坤大挪移」。 算上今天的搬移,我前後改了三次教室空間規劃。 為什麼會這樣改來改去呢? 這得歸咎我第一次帶2歲幼幼班,完全不瞭解2歲小孩這種生物,剛來上學的時候會是什麼模樣。以致於開學前的初步規劃過於想當然耳。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