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十輪經註釋 卷一

閱讀時間約 88 分鐘

地藏十輪經註釋 序品第一 


<< 01-01經文註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佉羅帝耶山(註)諸牟尼仙(註)所依住處,與大苾芻(註)眾俱,謂過數量大聲聞僧,復有菩薩摩訶薩眾,謂過數量大菩薩僧。
說月藏已,爾時南方大香雲來,雨大香雨;大花雲來,雨大花雨;大妙殊麗寶飾雲來,雨大殊麗妙寶飾雨; 大妙鮮潔衣服雲來,雨大鮮潔妙衣服雨;是諸雲雨充遍其山諸牟尼仙所依住處。】
(註)佉羅帝耶山:
七金山、十寶山之一,接近須彌,高四萬踰繕那。光味仙人亦居於此,學習驢脣仙所傳之玄象列宿法。
(註)牟尼仙:
修寂靜行之仙人通稱。
玄應音義二十一:「牟尼仙,舊言文尼,又作茂泥,皆訛也。此言寂靜,亦翻名仁。又言智者,此亦仙義。久在山林修心之屬,皆名仙人,義通內外,不唯外道。」
牟尼: 寂默、寂靜。本為印度對修心學道,了脫三業煩惱者之尊稱,今作為對佛陀之尊稱。
(註)苾蒭:
比丘、苾蒭、煏芻、備芻。 意譯乞士、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怖魔等。
為佛教教團五眾之一,七眾之一。 即出家入道,受具足戒之男子。
苾芻以無所營於生計,悉賴乞食而清淨活命,故稱乞士。
除六情之飢,斷貪欲染,而以善法薰修,故稱除士、除饉、薰士。
修養善道而破煩惱,故稱破煩惱。以盡形壽受持淨戒,故又稱淨持戒。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稱怖魔。
『梵云苾蒭 唐云乞士 亦名能破破 猶毀也破有多義 或破惡業或破煩惱此 無正譯故存梵語』。

 【從諸香花、寶飾、衣服,演出種種百千微妙大法音聲:謂歸敬三寶聲,受持學處(註)聲,忍辱柔和聲,精進勇猛聲;
降伏四魔聲(註),趣入智慧聲(註);
廣大名稱遍滿三界聲(註),勸修殊勝念、定、總持(註)聲;
空無相無願聲,厭離貪欲聲;】

(註)學處:意謂所學之處。一般指戒律。即比丘、比丘尼學習戒律時,所遵循之戒條,如五戒、八戒、十戒等,稱為學處。南傳佛教稱戒、定、慧三學為三學處。另據菩薩地持經卷一所載,菩薩有七學處,即:自利、利他、真實義、力、成熟眾生、自熟佛法、無上菩提。此外,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分顯密而說所學之體,又譯之為「學句」。

(註)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煩惱魔指貪瞋痴等習氣能惱害身心;五陰魔指色受想行識等五蘊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斷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壞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是。

(註)智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梵語 若那、闍那譯曰智。般若譯曰慧。 決斷曰智,簡擇曰慧。 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大乘義章九:「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

(註)三界:凡夫眾生居住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欲界、色界、無色界。古譯名娑婆世界。1.欲界:有婬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所住。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2.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婬食二欲有情住所。或身體、宮殿、物質的物,全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界由禪定之淺深麤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3.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謂之無色。此既為無物質之世界。則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報勝之義,謂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為四無色。又曰四空處.

(註)總持:梵語陀羅尼Dhāraṇi,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嘉祥法華疏二曰:「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論云: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今明一正觀隨義異名。」

 【色如聚沫聲(註),受如浮泡聲(註),想如陽焰聲(註),行如芭蕉聲(註),識如幻事聲(註)。】

(註) 色如聚沫:
雜阿含265:「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恆河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瑜伽卷84:「色如聚沫者,速增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
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說言不可揉捼。
又實非聚,似聚顯現,能發起一有情解故。」
《披尋記》:速增減者,喻聚無常。水界生者,喻緣攝受。思飲食味等者,喻喜為因。不可揉捼者,喻不隨己欲。
(註)受如浮泡: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瑜伽卷84:「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
言如地者,所謂諸根,彼生依故。言如雲者,謂諸境界。
言如雨者,所謂諸識。如雨擊者,所謂諸觸。如浮泡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
(註)想如陽焰:陽焰乃曠野中飛動之風塵,於日光下視之,如見水,如見野馬,如見男女相,非真實物相,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瑜伽卷84:「想同陽焰者,飈動性故,無量種相變易生故,令於所緣發顛倒故,令其境界極顯了故,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
(註) 行如芭蕉: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傭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
(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
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瑜伽卷84:「云何行類芭蕉?
如明眼人者,謂聖弟子。言利刃者,謂妙慧刀。言入林者,謂於五趣舉意攀緣,種種自性眾苦差別同樹法故。
為取端直芭蕉柱者,謂為作者、受者我見。截其根者,謂斷我見。披折葉者,委細簡擇唯有種種思等諸行差別法故。
彼於其中都無所獲者,謂彼經時無堅住故。何況堅實者,何況有餘常恆實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見。」
(註)識如幻事:
雜阿含265:「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
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瑜伽卷84: 「云何識如幻事?
言幻士者,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衢道者,住四識住。
造作四種幻化事者,謂象馬等,如象身等雖現可見,而無真實象身等事。
如是應知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識住,雖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見,然無真實我性可得。
又識於內隱其實性,外現異相,猶如幻像。」

【無常聲、苦聲、無我聲、空聲(註);
慚愧聲、遠離聲、護念聲;
慈悲喜捨聲(註),證得諸法聲,生天涅槃聲(註),趣向三乘聲;
轉大法輪聲,雨大法雨聲;
成熟有情聲,度三惡趣聲,修治圓滿六到彼岸聲;
善巧方便聲,趣入十地聲,遊戲神通(註)聲;遊戲清淨(註)無上大乘聲,不退轉地聲,無生法忍聲(註);灌頂受位(註)聲,趣入一切諸佛大海(註)聲。】

(註)無常、苦、無我、空:
即有漏果報之四相,謂之苦諦四行相。苦空無常無我者舊譯。新譯謂之非常苦空非我。
苦:短暫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無量諸苦;
空:緣起性空,緣起:世間諸法眾緣和合而生起;性空:眾緣和合諸法其性本空,沒有真實自體;
無常:諸行無常,是說世間諸法都是變化不停,生滅不斷,沒有常住不變的個體;
無我:諸法無我,是明五蘊假合的人身,沒有真實不變的我體可得。
俱舍論26:「苦聖諦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緣故非常,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
大乘義章3:「逼惱名苦,苦法遷流,說為無常。苦非我所,故名為空。苦非我體,名為無我。」
(註)慈悲喜捨:
四無量心,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之四禪。
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
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
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
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捨怨捨親也。
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 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俱舍論29:「無量有心:一慈,二悲,三喜,四捨。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
(註)生天: 生於天界之意。
大乘依涅槃經,則天有三種:一生天,三界之諸天也。二淨天,一切三乘之賢聖也。三第一義天,涅槃也。二乘之人念前二天,菩薩但念第一義天。
見別譯雜阿含經九,涅槃經十八,智度論二十二,大乘義章十二。
(註)遊戲神通:佛菩薩以神通攝化眾生,能出入無礙,自由自在。
佛菩薩游於神通,化人以自娛樂,曰遊戲。又戲者自在之義,無礙之義。
智度論七曰:「戲名自在,如師子在鹿中自在無畏,故名為戲。」
註維摩經五曰:「什曰:神通雖大,能者易之。於我無難,猶如戲也。肇曰:遊通化人,以之自娛。」
同慧遠疏曰:「於神通中歷涉為遊,出入無礙,如戲相似,故亦名戲。」
同嘉祥疏曰:「外道二乘,神通即有礙,不名遊戲。今菩薩無礙,云戲也。」(註)遊戲清淨:遊戲:自在。清淨:諸法無垢無執的本來圓滿面目。(註)無生法忍:
又稱無生忍。指對無生之法理的認知。即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亦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謂。即把心安住在不生不滅。
此處之「忍」,是「確認」、「確知」之意。與忍辱的意思不同。
─忍是一種智慧,與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處,可以將這忍字解釋為透徹的「認」知,即能夠將事物在內心中認得清清楚楚,能夠透徹地了解它,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別名。能夠證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智慧,即稱之為「無生法忍」。所以忍所通達的所緣境界,是無生,一切法不生不滅的真理。─(印順導師)
大般若經449:「如是不退轉菩薩摩訶薩,以自相空,觀一切法,已入菩薩正性離生,乃至不見少法可得。不可得故,無所造作。無所造作故,畢竟不生。畢竟不生故,名無生法忍。由得如是無生法忍故,名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此謂菩薩觀諸法空,入見道初地,始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名無生法忍。
智度論七十三:「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註)灌頂受位:
又名傳法灌頂,受職灌頂。受大阿闍梨職,上傳授密法於人之位之灌頂也。依此灌頂受大日如來之職,自身為傳法之阿闍梨也。故具曰傳法阿闍梨位灌頂。。
演密鈔四曰:「灌頂之言有二種別:一傳教灌頂,二結緣灌頂。(中略)二者傳教灌頂,從初發心求阿闍梨。為欲紹襲阿闍梨位故,師許可已。為造立漫荼羅具足儀軌而與灌頂,得灌頂已,堪紹師位,故名得傳教灌頂,名阿闍梨也。」
*結緣灌頂,唯為使結佛緣,引入一般之人於灌頂壇,使投花而授其本尊之印與真言,無秘法之授受*
又菩薩自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為受法王職之證明。〔舊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天台四教儀集註卷下〕
(註)諸佛大海:佛陀的境界廣大無邊,有如大海,故稱佛界為「佛海」。
探玄記三曰:「佛海者,能化之佛非一如海,謂徧一切處而轉法輪故。」
(能教化眾生之佛,數量無限,遍所有處傳法說法)
梁武帝〈金剛般若懺文〉:「引入慧流,同歸佛海。」

【爾時一切諸來大眾,咸見如是種種雲雨,亦聞如是諸法音聲。隨意所樂,各見其身,種種香花寶飾衣服之所莊嚴。又各自見兩手掌中持如意珠,從是一一如意珠中,雨種種寶;
復從一一如意珠中放諸光明,因光明故,一一有情皆見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一世尊無量眾會恭敬圍遶。復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若有病者,因此光明之所照觸,眾病除愈。】

 【諸應被殺及囚繫者,光明照故,皆得解脫。
諸身語意麤重穢濁,因光皆得輕軟清淨。
諸飢渴者亦皆飽滿。
諸被種種刑罰逼切,光明照故皆離憂苦。
諸少衣服、寶飾、珍財,光明照故,隨念皆足。
若諸有情樂欲殺生,乃至或有樂欲邪見,由此光明之所照觸,皆悉樂欲遠離殺生,乃至樂欲遠離邪見。
若諸有情為於種種求不得苦之所逼切,光明照故隨願皆得。】


【又因光明見諸佛土,一切有情所受眾苦無不休息,皆悉歡娛受諸妙樂。
又見如是諸佛土中,由此光明之所照觸,遠離一切昏雲塵霧、烈風暴雨、不善音聲、及諸臭穢、苦辛、惡味惡觸恐怖。
遠離一切邪業、邪語、邪意、邪歸。
不寒不熱,安靜坦然,地平如掌(註),諸妙樂具充滿其中。】

(註)地平如掌: 地平如掌石。並非地平如手掌。(譬喻)海底有石名掌,無一微塵之不平,經中以為國土平正之喻。
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曰:「地平如掌。」
法華文句七曰:「經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則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不平,當知類如法掌耳。」 

【爾時眾會其身欻然(註)地界增強,堅重難舉;既睹斯瑞咸悉驚疑,何因何緣而現此相?
於眾會中有天帝釋(註)名無垢生,去薄伽梵不遠而坐,即從座起,頂禮(註)世尊,合掌向佛以頌問曰:
具諦語諦見,諦善住牟尼。普為眾弘宣,諦究竟堅法。令諸有情類,滅苦及苦因。
何緣於此中,現諸雲雨等?令舉眾歡悅,咸生淨信心。皆發趣大乘,度疑生實見。
天人大眾身,地界增堅重,不能自勝舉,此相有何緣?
兩手皆珠現,雨眾寶放光,照十方除罪,息苦獲安樂。
導師復何因,令舉眾皆見,種種香鬘等,各各自嚴身?
天人普猶豫,不測何因緣,有誰將欲來,現此神通力?
為是佛菩薩?為梵魔釋天?唯願大導師,速為眾宣說。】

(註) 欻然:音『虛然 或 忽然』。突然忽然之意。同歘然。
(註)地界:人身四大中的地大。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
瑜伽二十七卷一頁云:云何地界?地界有二。一、內,二、外。 內地界者:謂此身中內別堅性堅硬所攝地地所攝、親附執受。外地界者:謂外堅性堅硬所攝地地所攝、非親附,非執受。
又內地界、其事云何?謂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肝膽心肺脾腎肚胃大腸小腸生藏熟藏及糞穢等,名內地界。
又外地界、其事云何?謂瓦木塊礫樹石山巖,如是等類,名外地界。

四大:乃指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而成之人身。即:
(1)地大,地以堅礙為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
(2)水大,水以潤濕為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屬之。
(3)火大,火以燥熱為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
(4)風大,風以動轉為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
(註)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又譯為「帝釋;釋提桓因(音譯);天王釋」。
(註)頂禮:頭頂著地禮拜於尊者之前,是一種最尊敬的禮節。 【爾時世尊告無垢生天帝釋曰:汝等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地藏。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
今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俱,為欲來此禮敬親近供養我故,觀大集會生隨喜(註)故,并諸眷屬作聲聞像將來至此,以神通力現是變化。】(註)隨喜:見人之善事,隨之歡喜之心也。
法華玄贊十曰:「隨者順從之名,喜者欣悅之稱,身心順從,深生欣悅。」
修懺要旨曰:「隨他修善,喜他得成。」
勝鬘經曰:「爾時世尊,於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
又謂隨己所喜,譬如布施,富施金帛,貧施水草,各隨所喜,皆為布施。

 


<< 01-02 經文註譯 >>

【是地藏菩薩摩訶薩,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註)功德(註)之所莊嚴,一切世間聲聞獨覺所不能測。此大菩薩是諸微妙(註)功德伏藏(註),是諸解脫珍寶出處。
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註)。如如意珠雨眾財寶,隨所希求皆令滿足,譬諸商人所採寶渚。
是能生長善根良田。是能盛貯解脫樂器。是出妙寶功德賢瓶(註)。
照行善者猶如朗日。照失道者猶如明炬。除煩惱熱如月清涼。】

(註)殊勝:事之超絕而世所希有者曰殊勝。
無性釋一卷:即是展轉差別無雜;故名殊勝。或復望彼聲聞等法,極懸遠故;又增上故;名為殊勝。以能引發大菩提故。
(註)功德:善行功業及善行果報。
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
大乘義章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
天台仁王經疏上曰:「施物名功,歸已曰德。」
勝鬘寶窟卷上:「惡盡曰功,善滿稱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註)微妙:(雜語)法體幽玄故曰微。絕思議故曰妙。蓋以法之本體幽深玄妙,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故名曰微妙。
維摩經菩薩品曰:「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長阿含經一曰:「如來大智微妙獨尊。」
法華經提婆品曰:「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
(註)伏藏:埋於地裡的寶藏,常用來譬喻人心中的寶藏。
(註)商人導首:商導:商隊之領隊或嚮導,
《別譯雜阿含經》作「行伴」(旅伴),南傳作「商隊」。
導首,梵語 nāyaka又作導師。即教化引導眾生入於佛道之聖者。特指釋尊,或為佛、菩薩之通稱。
釋氏要覽卷上引十住斷結經謂,令眾生類示其正道,故稱導師;又引華首經謂,能為人說無生死之道,故稱導師。
大宋僧史略卷中之注文:「導師之名而含二義,若法華經中商人白導師言,此即引路指迷也;若唱導之師,此即表白也。」
(註)賢瓶:指能生善福、如意滿足所願之瓶。賢,善之義。以瓶中能出心所欲求之物,故引喻能生善福。又作善瓶、德瓶、滿瓶、賢德瓶、功德瓶、如意瓶。

【如無足者所得車乘。如遠涉者所備資糧。如迷方者所逢示導。
如狂亂者所服妙藥。如疾病者所遇良醫。
如羸老者所憑几杖。如疲倦者所止床座。
度四流(註)者為作橋梁。趣彼岸者為作船筏。
是三善根(註)殊勝果報。是三善本(註)所引等流(註)。常行惠施如輪恒轉。持戒堅固如妙高山。精進難壞如金剛寶。】

(註)四流:四種瀑流,以瀑流比喻煩惱,即「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增壹阿含經卷23:「汝今當知,如來亦說有四流法。若一切眾生沒在此流者,終不得道。云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止觀一下曰:「橫截死海,超度有流。」
輔行一之四曰:「有謂三有,流謂四流。於此三處,因果不亡,故名為有。為此四法,漂溺不息,故名為流。見流,三界欲也。欲流,欲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痴。有流,上二界一切諸惑,除見及痴。無明流,三界痴也。」
(註)三善根:一不貪,二不瞋,三不痴。為生無量善法之根本,故名善根。
十住毘婆沙論一曰:「善根者,不貪不恚不痴,一切善法從此三生。」
智度論三十曰:「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法生增長。」 又即施,慈,慧之三者。反於貪瞋痴之三者。
新譯仁王經中曰:「治貪瞋痴三不善根,起施慈慧三種善根。」
(註)三善本:
阿毘曇五法行經:「善本何等。有三善本。無有貪善本。無有瞋恚善本。無有愚癡善本。是名爲善本。不善本爲何等。不善本有三。貪爲不善本。瞋恚爲不善本。愚癡爲不善本。是名爲不善本。」
(註)等流:由因流出果,由本流出末,因果本末相類似。
唯識述記二末曰:「等謂相似,流謂流類。」
唯識論九曰:「法界性善順惡違,具諸功德。此亦如是,故名等流。等者相似義,流者出義,從彼所出,與彼相似,故名等流。」
又等者等同,流者流類也。但言二者相似。 從善因生善果,從惡因生惡果,從無記因生無記果也。
例如從前念之不善心生後念之不善心或不善業也。果性似因性而流出,故云等流果。又等流為等同流類之義,因果之性同類,故云等流。

(註)能引為因,所引為果。

【安忍(註)不動猶如大地。靜慮(註)深密猶如祕藏。
等至(註)嚴麗如妙花鬘(註)。智慧深廣猶如大海。
無所染著譬太虛空,妙果近因如眾花葉(註)。
伏諸外道如師子王。降諸天魔如大龍象。
斬煩惱賊猶如神劍。厭諸諠雜如獨覺乘。
洗煩惱垢如清淨水。能除臭穢如疾飄風。
斷眾結縛如利刀劍。護諸怖畏如親如友。
防諸怨敵如塹如城。救諸危難猶如父母。
藏諸怯劣猶若叢林。】

(註)安忍:心安住於理而不動搖。 梵文:羼提。舊譯:忍辱;新譯:安忍。
三藏法數三十七曰:「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瑜伽九十二卷十六頁云: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謂忍耐迫害、苦難、虛榮、自大及種種誘惑,使心安住在真理。
(註)靜慮:
梵語:禪那又譯為馱那演那、第耶那、持訶那,意譯為思惟修、念修、禪定、靜慮。心定一境而審為思慮者。是為色界所屬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離欲界之煩惱,乃可得之。
瑜伽三十三卷十頁云:言靜慮者,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
攝論二卷二十五頁云: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註)等至 :遠離昏沈、掉舉後,能持心、心所,令其相續平等而轉的境界; 以其相續性並延及欲染,而區別於其他不稱為等至的等持。
謂能修此定,正受現前,大發光明,慶快殊勝,處染而不染,無有退轉,即已至身心平等之意。
意譯等至、正定現前。遠離邪想而領受正所緣之境的狀態。亦即入定時,以定之力使身、心領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離邪亂稱為「正」,無念無想而納法在心稱為「受」,猶如明鏡之無心現物。
觀經玄義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三昧相應,名為正受。」
蓋正受新譯「等至」,據大毘婆沙論卷一六二載,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異,以等持僅通於有心定,等至則廣通有心、無心定。
俱舍論卷二十八,以四禪、四無色定為等至。大乘義章卷十三,以滅盡定、無想定之無心定為等至。
(註)妙華鬘: 以花串成的環狀物稱花鬘 , 作爲頸上、身上的裝飾。
大毗婆沙論一百四卷十三頁云:如契經說。若聖弟子。三等持鬘具足成就。能斷一切惡不善法。修習善法速得圓滿。
問何故等持說名為鬘。答性端嚴故。可愛樂故。 如少壯者首冠花鬘形貌端嚴眾所愛樂。 如是聖者冠等持鬘。功德端嚴天人敬愛。
又如人首若冠花鬘。不為猛風飄亂其髮。 如是聖者冠等持鬘。諸勝功德掉不能亂。
又如人首冠以花鬘。隨所經行多獲勝利。 如是聖者冠等持鬘。於諸位中多獲功德。諸位謂入正性離生。得果離染永盡諸漏。
又如以縷結花作鬘。能令眾花久不散壞。 如是勝定持諸功德。雖經久時而不失壞。是故說此名等持鬘。
又如以縷貫結眾花。世間於中共生鬘想。 如是聖者以三等持攝諸功德。諸天人眾於此共生等持鬘想。
又如以縷貫結眾花繫在一處。世間於中起繫鬘想。 如是以定攝諸善心繫在一境。諸天人眾咸謂聖者繫等持鬘。是故等持以鬘為喻。
(註)妙果近因如眾花葉:如同大樹綻放著無量的繁茂花葉,地藏菩薩不可思議的無量慈悲功德,護念著一切眾生。
近:親。 因:緣。
大方廣十輪經上譯為:「方便無染如眾華聚」。
出世間善巧方便︰略稱出世間方便,即菩薩但為利他,不為自利所示現的種種善巧施為,以此方便無所得且無執著,名出世間善巧方便。
大智度論卷27:
修行已,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以大悲心愍念眾生:「不知是諸法實相,染著世間虛誑法,受種種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名故,不名修行。
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羅蜜故,知諸法空;大悲心故,憐愍眾生;於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雖知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捨眾生;雖不捨眾生,亦知諸法實空。若於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薩位。如聲聞人,於定慧二法等故,是時即得入正位。是法雖有行,更有餘名字,不名修行。

【如夏遠行所投大樹。與熱渴者作清冷水。
與飢乏者作諸甘果。 為露形者作諸衣服。
為熱乏者作大密雲。為貧匱者作如意寶。
為恐懼者作所歸依。為諸稼穡作甘澤雨。
為諸濁水作月愛珠(註)。 令諸有情善根不壞。現妙境界令眾欣悅。 勸發有情增上慚愧。
求福慧者令具莊嚴。】

(註)月愛珠:???
倶舍論頌疏抄:
信謂令心澄淨。理亦能令餘心所淨。從強説心。由此信珠在心。皆得澄淨。故入阿毘達解信云。是能除遣心濁穢法。
如水精珠置於池内。令濁穢水皆即澄淨。如是信珠在心池内。諸濁穢皆即除遣文。
麟云。泛明其珠。乃至多種。若言珠青珠等。皆水精珠。若珠中能出水者名月愛珠。若能出火者名燧珠。若能清淨濁水者名水精珠。 
成唯識論述記 :
如水精珠能清濁水述曰。喩如水精珠能清濁水。濁水喩心等。清珠喩信體。以投珠故濁水便清。以有信故其心遂淨。

【能除煩惱如吐下藥。能攝亂心如等持(註)境。
辯才無滯如水激輪。攝事繫心如觀妙色(註)。
安忍堅住如妙高山。總持(註)深廣猶如大海。
神足無礙譬若虛空。
滅除一切惑障習氣,猶如烈日銷釋輕氷。
常遊靜慮無色正道。
一切智智(註)妙寶洲渚(註),能無功用(註)轉大法輪。】

(註)等持:定之別名。梵語舊稱三昧,譯曰定,新稱三摩地,譯曰等持。
謂心住於一境平等維持也。是通於定散二心也。假使在於散心而心專注於一境即三摩地。故譯為定者不可也。
唯識述記七上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轉,故名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
俱舍論二十八曰:「等持者為定,名異體同。故契經說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為心一境性。」
(註)妙色:佛之報身報土,色相不可思議者。
名義集三曰:「經云:妙色湛然常安住,不為生老病死遷。」
(註)總持:梵語:陀羅尼,譯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總攝憶持而不忘。 
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
嘉祥法華疏二曰:「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論云: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今明一正觀隨義異名。」
(註)一切智智: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三智中之一切智,混聲聞緣覺之智,故為分別彼一切智,而名佛智為一切智智。
大日經疏一曰:「梵云薩婆若那,即是一切智,今謂一切智智,即是智中之智也。」又「一切智智,如實了知,名為一切智者。」
仁王經中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
(註)無功用:任運自然、不刻意造作、不加上意志的決定,謂之「無功用」。略稱無功。 為「有功用」之對稱。
攝大乘論釋卷十四云︰「作意名功用,緣三世起,謂我已作、正作、當作,離如此作意名無功用。」
又云︰「由修因及本願成熟,所作佛事皆自然成,無惓無難故言無功用。」
皆將離作意而自然得成佛事稱為無功用。

(註)洲渚:水中可以居住的地方,大的稱洲,小的稱渚。
(譬喻)譬涅槃也。
祖庭事苑三曰:「大般若云:善現白佛:云何菩薩為與世間作洲渚故,發趣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譬如巨海大小河中,高顯可居周迴水斷,說為洲渚。如是善現,色前後際斷,乃至諸佛正等菩提前後際斷,由此前後際斷一切法斷,此一切法前後際斷,即是寂滅,即是微妙,即是如實。」
雜集論八卷十五頁云:何故此滅復名洲渚;三界隔絕故。於生死大海,挺出高原;故譬洲渚。

<< 01-03經文註譯 >>

【善男子!是地藏菩薩摩訶薩,具如是等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與諸眷屬欲來至此,先現如是神通之相。
世尊說是地藏菩薩諸功德已。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與八十百千那庾多頻跋羅菩薩,以神通力現聲聞像,從南方來至佛前住,
與諸眷屬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遶三匝,在如來前合掌而立,以頌讚曰:】
【兩足尊導師,慈心常普覆。安忍如大地,遍除瞋忿心。
具殊勝相好,莊嚴諸佛國(註),能以諦慈悲,充滿一切土。
永絕諸愛網,如實善安住。捨諸清淨國,度染濁眾生。
本願攝穢土,成熟惡眾生。起堅固正勤,久修諸苦行。
久修諸苦行,聞生悚懼心。修諸施戒忍,及精進定慧。
曾供事無量,佛菩薩聲聞,及濟諸有情,飢渴病死者。
本為他有情,自捨多身命,本為正法故,捨多骨血皮。
棄捨自安樂,悲愍諸有情,專為諸有情,勤修斷惑網。
善護(註)於六根,恒遠離諸欲,觀有為無常,苦空無我性。
諸苦業增長,皆貪愛為因,故先於六根,永斷諸貪欲。
普於有情界,常安住大悲,雖得勝菩提,而不捨本願。
隨見諸有情,逼切在眾苦,隨起勤精進,勇猛而濟拔。
令勤修施戒,忍進定般若,如母於一子,慈心而養育。
本於有情類,常住普慈心,故速證菩提,度脫無量眾。
本修菩提行,無不為眾生,故今於有情,不捨於六度。】
(註)善護:瑜伽九十卷:一切煩惱、皆能斷故;名為善護。

【昔常於末世,求無上菩提,今還末世中,速成無上覺。
調伏諸惡見,天龍人藥叉,安住能斷惑,如金剛聖道。
授無量有情,得勝菩提記,成應供導首,最上良福田。
世尊無等侶,普覆諸群生,無量大名聞,充滿十方界。
是故諸菩薩,為成就己事,咸共來歸依,大牟尼足下。
聞所說妙法,皆生歡喜心,起增上正勤,修習菩提行。
由導師法力,皆速證菩提,故今者導師,大集未曾有。
十三兆藥叉,恒噉諸血肉,皆捨諸惡業,速趣大菩提。
有得勝總持(註),安忍及靜慮,有永盡諸漏,應供世間尊。
有修四無量,有住四攝法(註);有得四辯才(註),有安住順忍(註)。
有得健行定(註),有得妙慧眼(註),有住無生忍(註),皆由導師力。
世尊大威德,摧滅眾魔怨,降伏諸外道,九十五異類。
盡(註)地獄傍生,餓鬼非天趣,故貞實(註)有情,咸歸尊足下。】

(註)四攝法:即「四攝」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又譯為「四攝事」。即菩薩攝受眾生,令其生起親愛心而引入佛道,以至開悟之四種方法。 若依其原語直譯,則稱為「四種把握法」
(1)布施︰詳作布施攝。將財物分與他人曰布,輟己惠人曰施;由此布施攝引眾生,令歸正道,故名。
(2)愛語︰詳作愛語攝。令他愛樂之言語謂愛語,以愛語攝引有情使之開悟,故名。
(3)利行︰詳作利行攝。勸人修正行,或復自己三業所起之行善令一切霑利益,謂為利行。以此攝引眾生令發心,故名。
(4)同事︰詳作同事攝。謂普同眾生之事業、利益等,共苦樂、分禍福,以此引攝令眾生得道,故名。
《瑜伽論》(別譯《菩薩地持經》卷三)、《大莊嚴論》論四攝的相互關係,
謂布施攝是隨攝方便,先布施種種財物,饒益有情,令彼聽受所說法,奉行教法,故為隨攝方便行。愛語是能攝方便,以和言愛語述正教正理,以正法能攝受有情,故云。利行是令入方便,先授正法,由行利行,令彼有情出不善處而入善處,令過度生死入泥洹道,故云。同事是隨轉方便,相共修正事業,行正道,令隨時轉向正道,故云。
(註)四辯才:善於說法的四種才智,包含義辯(分別義理)、法辯(明白諸法)、辭辯(通達方言)、應辯(不畏懼說法)。又譯為「四辯」。
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
一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
二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
三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
四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無滯之言說即辯也。
智度論二十五曰:「四無礙智者: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
仁王經下曰:「得無礙解,法義詞辯,演說正法。」
法華玄贊二曰:「四辯者,即四無礙解。」
(註)順忍:五忍之一。
仁王經所說。
一伏忍,別教菩薩,於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賢間,未斷煩惱種子,而制伏之不使起之位也。
二信忍,於初地至三地間,既見法性而得正信之位也。
三順忍,於四地至六地間順菩提道而趣向無生果之位也。
四無生忍,於七地至九地間悟入諸法無生理之位也。
五寂滅忍,於第十地及妙覺間諸惑斷盡而涅槃寂滅之位也。
忍者忍可,或安忍之義,決定其理無移動之念也。
舊譯仁王經教化品曰:「佛言:大王,五忍是菩薩法,伏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順忍上中下,無生忍上中下,寂滅忍上下,名為諸佛菩薩修般若波羅蜜。」
同嘉祥疏曰:「伏忍上中下者,習忍下,性忍中,道種忍上,在三賢位。信忍上中下者,初地下。二地中,三地上。順忍上中下者,四地下,五地中,六地上。無生忍上中下者,七地下,八地中,九地上。寂滅忍上下者,十地下,佛地上。」
大乘義章十二曰:「慧心安之,名之為法,忍行不同,一門說五。」
(註)健行定:首楞嚴三昧。新云首楞伽摩。 即堅固攝持諸法之三昧。為百八三昧之一,乃諸佛及十地之菩薩所得之禪定。 
又作首楞嚴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嚴定。意譯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
首楞嚴:新云「首楞伽摩」。譯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堅固也。以比佛德堅固,諸魔不能壞。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
智度論四十七曰:「首楞嚴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別知諸三昧行相多少淺深,如大將知諸兵力多少。復次,菩薩得此三昧,諸煩惱魔及魔人無能壞者,譬如轉輪聖王,主兵寶將所住至處,無能壞伏。」
涅槃經二十七曰:「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以是故言首楞嚴定,名為佛性。」
玄應音義二十三曰:「首楞伽摩,此云健行定,亦言健相,舊云首楞嚴也。」
首楞嚴三昧經中曰:「菩薩得首楞嚴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諸山河日月星宿悉現如故,而不迫迮,示諸眾生。首楞嚴三昧不可思議勢力如是。」
(註)慧眼:通達無我、離斷常、捨分別妄見之智慧。 慧能觀照,故名眼。照諸法皆空真理之空慧名之。
無量壽經下曰:「慧眼見真,能度彼岸。」
智度論三十三曰:「為實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見眾生盡滅一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內滅,是名慧眼。」
大乘義章二十本曰:「言慧眼者,觀達名慧,慧能照矚,故名慧眼。」 又曰:「法眼了見一切法相,慧眼了見破相空理及見真空。」
法華玄義釋籤:(開麁慧眼成妙慧眼)
次約五眼者。初明開。次料簡。初文二。先總開。次別開。別開又二。先開。次結。初文中初肉眼又三。初正開。次學大乘下引證。三即是下結。次天眼中二。先引經明開。次結初文奪那律所見非眞。即指世尊不二相見爲眞天眼。那律但得彈斥之益不名爲開。正令梵王所得天眼即彼有相爲不二相故名爲開。次決慧眼中。開麁慧眼成妙慧眼故云願得如世尊等也。決法眼中云邊際智滿者。決別地前法眼來至等覺入重玄門不思議眼。故下第五卷釋圓位中云。觀達無始無明源底邊際智滿名爲等覺。
(註)盡:關閉。斷。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
「經説。預流得不墮法。非不永斷。能招惡趣身語意業。得盡惡趣。名不墮法。又説。我已盡那落迦。乃至廣説。
盡是斷義。如阿羅漢。自記別言。我生已盡。是故染汚能招惡趣身語業等。亦見所斷。皆與見道極相違故。爲遮此説。」
大方廣十輪經:
「關閉地獄鬼畜生。利益一切天人眾。是故真實諸眾生。而皆來集佛神力。」
(註)貞實:其心誠實而無諂曲,堪受法者。
法華經方便品曰:「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
瑜伽論記 卷二中說:「或復有草,名伊師迦。其性貞實,曾無衰落,譬我常恆。」
【今者息刀兵,疫病飢饉劫,度迷失正道,盲冥諸有情。
諸煩惱狂亂,皆安寂滅道,故我捨諸緣,來禮敬尊足。
無邊諸佛土,現在諸導師,咸廣讚世尊,聞者皆來此。
我聞遍知海,真實德無邊,度脫諸有情,心歡喜敬禮。
曾修無量福,今得禮尊足,願無量劫中,常修多供養。
我今學世尊,發如是誓願,當於此穢土,得無上菩提。】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以妙伽他(註)禮讚佛已,與諸眷屬復持無量天妙香花,種種寶飾而散佛上,變成寶蓋住虛空中。
為聽法故,即於佛前儼然而坐。
爾時所有諸來大眾,既見地藏菩薩摩訶薩已,皆獲希奇得未曾有。
各持種種上妙香花、寶飾衣服、幢幡蓋等,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而為供養。
皆作是言:我等今者快得善利(註),因佛神力親得瞻仰、禮敬、供養如是大士。】

(註)伽他:譯曰頌。伽陀。
法華玄贊二曰:「梵云伽陀,此翻為頌,頌者美也、歌也,頌中文句極美麗故,歌頌之故,訛略云偈。」
伽陀:又作伽他。譯曰句頌、孤起頌、不重頌。凡伽陀有二種:
一通,不論頌文與散文(長行),凡經文之文字數至三十二字者,謂之為首盧伽陀。
二別,必以四句而文義具備者,不問三言乃至八言等必要四句,是謂之結句伽陀。
伽陀有此通別二種,因而通之伽陀,單譯為句,別之伽陀,譯為頌。
次,結句伽陀之中又有二種:一單獨結句以演法義,又讚嘆佛德者,於十二部經中稱之為伽陀,譯為孤起頌,或不重頌。(註)快得善利:快速獲得很好的利益。另作「大得善利」,即獲得大且好的利益。増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爲快得善利。」

<< 01-04經文註譯 >>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好疑問,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一肩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
世尊!此善男子從何而來?所居佛國去此遠近?成就何等功德善根?而蒙世尊種種稱歎!
復能讚佛不可思議功德法海,我等昔來未曾聞見,唯願為說。
世尊告曰:止!善男子!如是大士功德善根,所有世間天人大眾皆不能測其量淺深。
若聞如來為汝廣說如是大士功德善根,所有世間天人大眾,皆生迷悶(註)或不信受。
時好疑問復重請言:唯願如來哀愍為說!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略說少分。】

(註)迷悶:瑜伽八十四卷:「所迷悶者:不能於中觀察功德,及過失故。」
楞嚴經卷二:「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於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可憐愍。」
圓瑛大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卷四:「迷悶者:執吝緣心,無智自解,具足本末不覺,由是喪失本妙明淨之覺心,此非失似失也。」

【如是大士,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殊勝功德:
已能安住首楞伽摩勝三摩地,善能悟入如來境界。
已得最勝無生法忍(註),於諸佛法已得自在。
已能堪忍所有智位(註)。已能超度(註)所有智海(註)。
已能安住師子奮迅幢三摩地(註)。
善能登上所有智山。已能摧伏外道邪論。
為欲成熟一切有情,所在佛國悉皆止住。
如是大士,隨所止住諸佛國土,隨所安住諸三摩地,發起無量殊勝功德,成就無量所化(註)有情。】

(註)無生法忍:徹底認知空、實相之真理而安住之。即對「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能夠確切地掌握之謂。此處之「忍」,是「確認」、「確知」之意。(註)智位:瑜伽卷九五 :「如前所說三周正轉,隨其次第智、見、現觀,名得方便。應知於入諦現觀時,如實了知是苦聖諦,乃至廣說是道聖諦,說名智位。」「於無學地,如實解了我已遍知,我已永斷,我已作證,我已修習,名現觀位。復有差別。謂諸無學盡、無生智所攝一切極解脫智,說名智位。即此無學極解脫智所引正見,說名見位。從預流果乃至究竟,當知所有一切學慧,名現觀位。」

(註)度:梵語「波羅蜜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曰度,有到達彼岸、終了、圓滿之義。(無極:謂其行法無際限也。)

(註)所有智海:一切智海、薩婆若海。形容佛之大覺悟大智慧,如海一樣的深廣。一切智:指了知內外所有法相之智。即指佛智而言。 音譯為薩婆若、薩云然。或譯所有種智,就是諸佛究竟圓滿果位的大智慧。瑜伽卷38:「於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地藏占察善惡業報經:「此善男子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雖復普遊所有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薰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彼從十一劫來,莊嚴此世界成熟眾生,是故在斯會中,身相端嚴威德殊勝,唯除如來無能過者,又於此世界所有化業,唯除遍吉觀世音等諸大菩薩皆不能及,以是菩薩本誓願力,速滿眾生所有所求,能滅眾生所有重罪,除諸障礙現得安隱」。

(註)師子奮迅三摩地:師子奮迅三昧如獅子振奮猛撲的迅捷,比喻能自在快速地入定、出定、切換定境的定力。師子奮迅時,開張諸根,身毛皆竪,現威怒哮吼之相。佛入此三昧。則奮大悲法界之身,開大悲之根門,現應機之威,使外道二乘之小獸懾伏,故名為師子奮迅三昧。探玄記十八曰:「從喻為名。謂如師子奮迅之時。諸根開張。身毛皆竪。現其威怒哮吼之相。令餘獸類失威竄伏。令師子兒增其雄猛。身得長大。今佛亦爾。一奮大悲法界之身。二開大悲之根門。三竪悲毛之先導。四現應機之威。吼法界之法門。令二乘諸獸藏竄聾盲。菩薩佛子增長百千諸三昧海及陀羅尼海。如是相似。故以為喻。」

(註)所化: 施教化者曰化主或能化,受教化者云所化。維摩經佛國品曰:「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發智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三摩地所行境界(註)。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無邊智(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能以無量上妙供具,恭敬供養諸佛世尊。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清淨智(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同見諸欲境界無量過患,心得清淨。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慚愧智(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增上慚愧,離諸惡法心無忘失。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諸乘(註)明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善巧天眼智通(註)、宿住智通(註)、死生智通(註),了達此世他世因果。】

(註)所行境界:瑜伽十三卷 :「云何所行?謂三摩地所行境界。由所得定,過此已上,不能知故。如初靜慮不能觀見第二靜慮,如是根度,數取趣度,亦不能知。」

瑜伽二六卷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亦名三摩地相,亦名三摩地所行境界,亦名三摩地口,亦名三摩地門,亦名作意處,亦名內分別體,亦名光影。如是等類,當知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諸名差別。」

『此止或觀的所緣影像有不同的名稱,也稱為影像。也稱為三摩地相。也稱為三摩地所活動的境界。也名為三摩地口,口是譬喻,用這樣的方法,現出來的有分別影像或無分別影像,如同瓶口可以倒出來很多東西一樣,如是由有分別影像或無分別影像的方法,可以生出三摩地的功德。也名三摩地門,門是進出處,從外門流注,到內門專注,由此方法進入三摩地。也名作意處,成就了七種作意,可以成就奢摩他,成就三摩地。也名內分別體,這是心的影像,不離這一念心來分別這些影像,心這樣想即現出這樣的相,或有分別,或無分別,都是心裡的影相。也名光影,是心光的影像,心有明了性時,會有光,由此光能夠明了所緣影像。如是等各種種類的名稱,應當知道名為所知事同分影像的各種名稱差別。 不論修觀或是修止,以這些種種不同的名相來解釋三摩地的影像,都可以稱為所知事同分影像。雖有不同名相的差別,可是內涵是一樣的。』
(註)無邊智:月燈三昧經:「云何名無邊智。所謂自然知於世間出世間法故。」
(註)清淨智:無漏智也。勝鬘寶窟上末曰:「清淨智證第一義。」瑜伽三十八卷:「一切煩惱并諸習氣,畢竟斷故;名清淨智。」
(註)慚愧:「恥於自己之惡」謂之「慚」,「羞於自己善之不足」謂之「愧」。

瑜伽四十四卷:「云何名為菩薩慚愧?當知慚愧、略有二種。一者、自性。二者、依處。

言自性者,謂諸菩薩、於罪現行,能正覺知我為非法;內生羞恥。是名為慚。即於其中,能正覺知於他敬畏,外生羞恥;是名為愧。菩薩羞恥、本性猛利,況復修習。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自性。」「言依處者略有四種。若諸菩薩、於所應作,不隨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一依處。若諸菩薩、於不應作,隨順建立;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二依處。若諸菩薩、於覆已惡,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三依處。若諸菩薩、於自所生惡作有依、隨逐不捨,而生羞恥;當知是名第四依處。如是應知名為菩薩慚愧依處。」(註)心無忘失:瑜伽九十一卷:「若由此智、能斷煩惱及煩惱斷;當知是名心無忘失。」由於有無我的智慧,有學聖者能夠斷除煩惱成就愛盡、取盡,無學聖者能將煩惱全部斷除,成就心無忘失的六恆住。心無忘失勝解:成就阿羅漢後,內心一切時一切處都不會忘失聖言,都能正念正知而住,名心無忘失勝解。
(註)諸乘明:達悟渡運眾生各法的智慧。乘:梵語 yāna。音譯衍那。有乘物、運載、運度等意。指能乘載眾生,運至彼岸者;亦即指佛陀之教法。乘有大乘、小乘、一乘、二乘、三乘、五乘等。明:意指破除愚癡之闇昧,而悟達真理之神聖智慧。(註)天眼智通:眼根所具有的特殊視覺能力。具稱天眼智證通,又稱為天眼智通或天眼通證。即以天眼照了欲色二界色處的神通力。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一︰「天眼智通緣欲、色界色處。」大智度論卷五︰「天眼通者,於眼得色界四大造清淨色,是名天眼。天眼所見,自地及下地六道中眾生諸物,若近若遠、若覆若細諸色,無不能照。」

(註)宿住智通:謂憶念宿住事之通力。又稱宿命通。五通之一或六通之一,具云宿住隨念智證通,又稱宿住隨念智通、宿住智通或宿命通證、識宿命通。集異門足論卷十五︰「云何宿住智證通﹖答︰能隨憶念過去無量諸宿住事,謂或一生,乃至廣說,是名宿住智證通。」此謂憶念過去一生乃至無量劫之自身名姓、壽命、苦樂及生死等事,謂為宿住智證通。

(註)死生智通:天眼通名為死生智證通,略稱死生智通。天眼及死生智共知有情之此死彼生。俱舍論二十七卷:「天眼緣色,天耳緣聲。若爾,何緣說死生智知有情類由現身中成身語意諸惡行等,非天眼通能知此事,有別勝智是通眷屬。依聖身起能如是知,是天眼通力所引,故與通合立死生智名。」(但是,天眼通唯緣色處,以無記為性;死生智則廣緣有情類之三業,唯以善為性。兩者雖有本、略之別,但因天眼通能引起死生智,故合立死生智之名。)

瑜伽師三十三:「光明色相想者,謂於如前所說種種諸光明相,極善取已,即於彼相作意思惟。又於種種諸有情類善不善等業用差別,善取其相,即於彼相作意思惟,是名光明色相想。
於此修習、多修習故,證得修果死生智通,由是清淨天眼通故,見諸有情,廣說乃至身壞已後,往生善趣天世間中。」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離所有愁憂昏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通明定(註),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具足神通善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普照諸世間定, 由此定力,令十方界離諸昏暗,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普見十方諸佛國土。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諸佛燈炬明(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捨邪歸依,歸正三寶。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金剛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所有小輪圍山、大輪圍山、蘇迷盧山及諸餘山、谿、澗壑、瓦礫、毒刺諸穢草木,皆悉不現。 令彼佛土所有一切眾邪蠱毒、諸惡蟲獸、災橫疫癘、昏暗塵垢、不淨臭穢,悉皆銷滅。令彼佛土地平如掌(註),種種嘉祥自然踊現,清淨殊勝眾相莊嚴。】

(註)神通明: 
華嚴經探玄記:智論第三問曰神通明有何等異。答曰直知過去宿命事是名通。知過去因縁行業是名明。
復次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業因縁際會不失是名明。
復次直知盡結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盡通。若知漏盡更不復生是名明。
(註)通明定: 又作通明觀禪、通明觀。修此禪定時,必通觀息、色、心三事而徹見無礙,故稱通明;又能得六通、三明,故稱通明。
為世間之根本淨禪。 禪定之一種。阿羅漢等聖者於修四禪定、四無色定、滅盡定等九次第定時,觀息、色、心三事之禪法。
(註)佛燈炬明:諸佛智慧如光明燈炬,慧光能照破無量無明昏闇,使眾生知曉道途之險難。
涅槃經二十一曰:「汝於佛性猶未明了,我有慧炬能為照明。」
增壹阿含17品:「莫數起著想,恒當自順法,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壞於大闇冥,天龍戴奉敬,敬奉師長尊。」
(註)地平如掌: 掌石。(譬喻)海底有石名掌,無一微塵之不平,經中以為國土平正之喻。
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曰:「地平如掌。」
法華文句七曰:「經直言如掌不言手掌,手掌不平則非所引,海底有石名掌,此石無有一微塵不平,當知類如法掌耳。」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智力難摧伏(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魔王及諸眷屬,皆悉驚怖,歸依三寶。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電光明定(註);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遠離後世恐怖,得法安慰。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上妙味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念皆得飲食充足。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勝精氣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無不皆得增上力勢,離諸病苦。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上妙諸資具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隨樂皆得床座、敷具、衣服、寶飾、諸資身具無所乏少,殊妙端嚴甚可愛樂(註)。】

(註)智力難摧伏: 大方廣十輪經:「智力降伏三昧」
新華嚴經論:「善男子。我得菩薩難摧伏智慧藏解脱門者。明第九法師行中善摧邪論。」

(註)電光明定:
大方廣十輪經譯:電光三昧。
大智度論卷第四十七:「云何名電光三昧?住是三昧照諸三昧如電光」。
電光三昧:又作電燈三昧。菩薩住此三昧,於無始以來所失之道,還復能得,如電光暫現,以導引行者得路。

(註)殊妙端嚴: 大方廣十輪經譯,身皆端正。
有兩義:
一.形容境物:
佛說轉女身經:佛神力故。所散瓔珞即於空中當佛頂上。化成七十五四柱寶臺。端嚴殊妙甚可愛樂。臺中悉有眾寶之座。各有如來而坐其上。
二.形容身相:
佛說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時外道言。童子當知。舍衛國中給孤獨長者有一童女。上色端嚴殊妙無比。人所瞻者無不愛樂。
佛說布施經: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
佛説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隨所現身。但爲成熟一切有情。若或有人貪染心者。愛著殊妙端嚴色相。菩薩即於其前。爲現端嚴女人之相。隨彼男子染愛之心。悉如其意。時彼女人以染著故。形容枯悴即趣命終。根門敗壞臭穢不淨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諍智(註)定。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身心勇健,遠離所有怨憎繫縛,和順歡娛愛樂具足,施、戒、安忍、勇猛精進、心無散亂成就智慧。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能引勝踊躍(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受無量勝妙歡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世路(註)光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得無礙智,能修種種清淨事業。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善住勝金剛定(註),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得諸根(註)具足無缺,常樂遠離,其心寂靜。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增上觀勝幢(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深呵厭自惡業過,咸善護持十善業道(註)生天要路。】

(註)無諍智:
諍,煩惱之異名。無諍智,即能令諸有情不生貪瞋癡等煩惱之智。利根之二乘及佛有此智。
俱舍論二十七曰:「自知己身福田中勝,恐他煩惱復緣己生故。思引發如是相智。由此方便,令他有情不緣己身生貪瞋等。此行能息諸有情類煩惱諍,故得無諍名。」
「諍」,即諍論,為煩惱之異名。諍有三種︰
(1)煩惱諍︰指百八煩惱。煩惱為諍論之根本,故云。
(2)蘊諍︰死。此亦為諍論之根本。
(3)鬥諍︰諸有情互相凌辱,言語相違。
透過修行,使此三種諍論止息不起,謂之無諍。
瑜伽卷九十七:和合方便,共為一事,名為無諍。

​​​​(註)踴躍:歡欣鼓舞貌。
梵文原義:興奮的,猛烈、向上、至最高頂,或進入成為...狀態。
玄奘大師.說無垢稱經:「時諸大眾睹佛神力,歡喜踴躍,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默然而住。」

(註)世路光:光:智慧。
世路:三界中有為法之別名。世者過現未之三世也,有為法為三世通行之路,故名世路,又可破壞者為世,無常之所依為路,是有為法之狀體也。
俱舍論一曰:「諸有為法,謂色等五蘊,亦世路。」
俱舍論一卷:此有為法,亦名世路。已行正行當行性故。或為無常所吞食故。

(註)金剛定:金剛三昧。菩薩於最後位斷最極微細煩惱之禪定名也。其智用堅利,譬如金剛。
青龍疏三曰:「金剛定者,謂諸菩薩至此位中。所依勝定,猶如金剛,悉能斷微細障。」
(註)諸根: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
無量壽經曰:「諸根智慧。」
慧遠疏曰:「信勤念等,名為諸根。若通論之,一切善法,悉名諸根,如涅槃說。」
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 
無量壽經上曰:「諸根悅豫。」慧遠疏曰:「眼等五根,同現喜相。」
(註)樂遠離:
瑜伽21: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蒹、迴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是名樂遠離。

(註)幢 :喻高大威勝,有摧惑之義。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童真淨智,變化自在,高出功用之表,所以名「幢」.相惑不動故,云「無勝」(無上).即此摧惑亦名幢義。
「觀幢」有解釋為:如在高幢。觀見一切。
(註)十善業道:佛家喻世間善行的總稱。它是以三種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四種語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及三種意業(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痴」)所組成的。又稱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或十白業道。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具足慈悲聲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皆悉發起慈心悲心、無怨害心、普平等心、更相利益安樂(註)之心。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引集諸福德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一切有情,離諸鬥諍、疾疫、飢饉,非時風雨、苦澀辛酸、諸惡色觸悉皆銷滅。
如是大士,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海電光(註)定;
由此定力,令彼佛土所有大地眾寶合成,所有過患皆悉遠離,種種寶樹、衣樹、器樹、諸瓔珞樹、花樹、果樹、諸音樂樹,無量樂具周遍莊嚴。】

(註)利益安樂:
佛地經論七卷: 令修善因,名為利益。令得樂果,名為安樂。 又令離惡,名為利益。令其攝善,名為安樂。又拔其苦,名為利益。施與其樂,名為安樂。此世他世、世出世等,應知亦爾。

(註)海電光定:大方廣十輪經:海電三昧。
海:有廣大無際之義。電光三昧:又作電燈三昧。 
電燈三昧:悲華經卷第八:「善男子。爾時寶藏如來即入三昧。其三昧名電燈。以三昧力故令刪提嵐界一切山樹草木土地變爲七寶。令諸大衆悉得自見。皆於佛前聽受妙法。隨所思惟。」


【以要言之,此善男子,於一一日每晨朝時,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入殑伽河沙等諸定。
從定起已,遍於十方諸佛國土,成熟一切所化有情,隨其所應利益安樂。
此善男子已於無量無數大劫,五濁惡時無佛世界成熟有情,復於當來過於是數。

或有世界刀兵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
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刀兵劫,令諸有情互相慈愍。
或有世界疫病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
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疫病劫,令諸有情皆得安樂。
或有世界飢饉劫起害諸有情,此善男子見是事已,
於晨朝時,以諸定力除飢饉劫,令諸有情皆得飽滿。
此善男子,以諸定力,作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利益安樂諸有情事。
此善男子,具足成就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常勤精進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曾於過去無量無數殑伽沙等佛世尊所,為欲成熟利益安樂諸有情故,
發起大悲、竪固(註)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
由此大悲、堅固難壞、勇猛精進、無盡誓願增上勢力,
於一日夜或一食頃,能度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有情類,
皆令解脫種種憂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願滿足。】

(註)竪固:堅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謂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色畢竟有孔畢竟有隙。譬如聚沫性不竪固。是名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佛説佛母出生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四:「復次憍尸迦。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者。諸善男子善女人。隨所住處有是經卷。若諸殿堂及諸房舍。竪固安隱不能破壞。是處即有大威力者。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常來其所聽受正法。」

<< 01-05 經 文註譯 >>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種種希求,憂苦逼切;
有能至心(註)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離諸憂苦。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註)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飢渴所逼;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飲食充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乏少種種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如法所求,衣服、寶飾、醫藥、床敷、及諸資具無不備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愛樂別離、怨憎合會;
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愛樂合會、怨憎別離。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註)至心:
無量壽經卷上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至心迴向,欲生我國」等句,其中之「至心」即是專心、一心之意。
金光明經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言至心。」同文句記曰:「至猶極也。」
占察善惡業報經卷上分至心為二:(一)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此第二至心又分為一心、勇猛心、深心等三種。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我所説至心者。略有二種。何等爲二。一者初始學習求願至心。二者攝意專精。成就勇猛相應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獲善相。
此第二至心。復有下中上三種差別。何等爲三。一者一心。所謂係想不亂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謂專求不懈不顧身命。三者深心。所謂與法相應究竟不退。若人修習此懺悔法。乃至不得下至心者。終不能獲清淨善相。」
(註)生天涅槃:
大智度論卷22:「問曰:三界中清淨天多,何以故但念欲天? 答曰:聲聞法中說念欲界天,摩訶衍中說念一切三界天。 行者未得道時,或心著人間五欲,以是故佛說念天。若能斷婬欲,則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斷婬欲,即生六欲天中,是中有妙細清淨五欲。
佛雖不欲令人更生受五欲,有眾生不任(能,住)入涅槃,為是眾生故說念天。
如國王子在高危處立,不可救護,欲自投地;王使人敷厚綿褥,墮則不死,差(不同)於墮地故。」
生天:得生天道。天有五種:世間天、生天、淨天、義天、第一義天。
大般涅槃經二十: 「善男子!當知如來亦復不定。如來非天。何以故?有四種天:一者、世間天,二者、生天,三者、淨天,四者、義天。
世間天者,如諸國王; 生天者,從四天王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天; 淨天者,從須陀洹至辟支佛; 義天者,十住菩薩摩訶薩等。以何義故,十住菩薩名為義天?以能善解諸法義故。云何為義?見一切法是空義故。」
涅槃經十八:『第一義天,謂諸佛菩薩,常不變易。以常住故,不生不死不老不病。』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憂苦,眾病所惱;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安樂眾病除愈。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互相乖違,興諸鬥諍;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捨毒害心,共相和穆,歡喜忍受,展轉悔愧,慈心相向。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閉在牢獄,杻械枷鎖檢繫其身,具受眾苦;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牢獄杻械枷鎖,自在歡喜。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應被囚執,鞭撻拷楚,臨當被害;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免離囚執,鞭撻加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身心疲倦,氣力羸惙(註);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身心暢適,氣力強盛。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隨有(註)損壞;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諸根具足無有損壞。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顛狂心亂,鬼魅所著;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心無狂亂,離諸擾惱。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欲、瞋恚、愚癡、忿恨、慳嫉、憍慢、惡見、睡眠(註)、放逸、疑等皆悉熾盛,惱亂身心,常不安樂;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貪欲等身心安樂。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註)羸惙: 衰弱。 羸:(音:雷)瘦弱、疲憊。 惙:衰弱、憂愁不安、疲乏。
(註)隨有:只要有、隨即。
瑜伽師地論卷36:「略說應知福因、智因總有三種。一者、於福於智,能得、能住、能增長欲;二者、於福於智,善能隨順無違背緣;三者、於福於智,先已串習......
若諸菩薩於此三種福智因中隨有所闕,當知不能生福、生智。
楞嚴經卷一:「阿難言。我嘗聞佛開示四眾。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
(註)睡眠:意識昏暗不明、覺照能力微弱。
意識惛熟,謂為睡。五識闇冥而不慟,謂為眠。心所之一。屬於煩惱。於五蓋中,名為睡眠蓋。於五欲中,謂為睡眠欲。
釋氏要覽曰:「臥之垂熟也,此是心所法中四不定一也。令人不自在,昧略為性,障染為業,發覺淨心經有二十種睡眠過患。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火所焚,為水所溺,為風所飄,或於山巖、崖岸、樹舍顛墜墮落,其心慞惶;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危難,安隱無損。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毒蛇毒蟲所螫,或被種種毒藥所中;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惱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惡鬼所持,成諸瘧病,或日日發,或隔日發,或三四日而一發者;或令狂亂,身心戰掉,迷悶失念,無所了知;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解脫無畏,身心安適。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為諸藥叉、羅剎、餓鬼、畢舍遮鬼(註)、布怛那鬼(註)、鳩畔荼鬼(註)、羯吒布怛那鬼(註)、
吸精氣鬼,及諸虎狼師子惡獸,蠱毒(註)厭禱(註)諸惡咒術,怨賊、軍陣,及餘種種諸怖畏事之所纏繞,
身心慞惶,懼失身命,惡死貪生,厭苦求樂。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皆得離諸怖畏,保全身命。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註)畢舍遮鬼:食血肉鬼羅剎之類。又作畢舍遮鬼、毘舍闍鬼、臂舍柘鬼。意譯作食血肉鬼、噉人精氣鬼、癲狂鬼。
(註)布怛那鬼:臭餓鬼、熱病鬼、災怪鬼。係餓鬼中福報最勝者,其身形極臭穢(或謂其形如鸚鵡),能作祟人畜。
(註)鳩畔荼鬼:甕形鬼、冬瓜鬼。又作弓槃荼、究槃荼、恭畔荼、拘槃荼、俱槃荼、吉槃荼、拘辨荼、鳩滿拏。厭魅鬼,噉人精氣之鬼。
慧苑音義上曰:「鳩槃荼,此云陰囊,亦曰形印,謂此之類陰囊。狀如冬瓜,行時擎置肩上,坐時即便據之,由斯弊狀,特異諸類,故從之為名。舊云冬瓜者,以其事猥而不顯故,使人謬解耳。」
(註)羯吒布怛那鬼:奇臭鬼、極醜鬼。又作迦吒富單那鬼、迦吒布單那鬼。古印度認為剎帝利種若有劣行時,則死後成為此種鬼形,住於下界,受餓鬼之苦。
(註)厭禱: 厭:厭魅,咒死屍使殺害怨敵者。 禱:請也,請於鬼神也。告事求福。
(註)蠱毒:行蠱。以蟲毒作法病害人,厭魅之類。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或為多聞(註)、或為淨信(註)、或為淨戒、或為靜慮、或為神通、或為般若、或為解脫、或為妙色、或為妙聲、或為妙香、或為妙味、或為妙觸、或為利養、或為名聞、或為功德、或為工巧、或為花果、或為樹林、或為床座、或為敷具、或為道路、或為財穀、或為醫藥、或為舍宅、或為僕使、或為彩色、或為甘雨、或為求水、或為稼穡、或為扇拂、或為涼風、或為求火、或為車乘、或為男女、或為方便、或為修福、或為溫暖、或為清涼、或為憶念、或為種種世、出世間諸利樂事。
於追求時為諸憂苦之所逼切;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所有皆離憂苦,意願滿足。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註)多聞:多聞法而受持也。
維摩經菩薩品曰:「多聞是道場,如聞是行故。」 圓覺經曰:「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
(註)淨信:清淨之信心也。 仁王經中曰:「一念淨信。」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以諸種子殖於荒田或熟田中,若勤營務或不營務。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此善男子功德妙定威神力故,令彼所有果實豐稔。
所以者何?此善男子曾過無量無數大劫,於過數量佛世尊所,發大精進堅固誓願。
由此願力,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常普任持所有大地,常普任持所有種子,常普令彼一切有情隨意受用。
此善男子威神力故,能令大地所有草木根鬚、芽莖、枝葉、花果皆悉生長,藥穀苗稼花果茂實成熟潤澤香潔軟美。】

【隨所在處,若諸有情貪瞋癡等皆猛利故,造作殺生、或不與取、或欲邪行、或虛誑語、或麤惡語、或離間語、或雜穢語、或貪、或瞋、或復邪見十惡業道。
有能至心稱名念誦、歸敬、供養地藏菩薩摩訶薩者。
所有煩惱悉皆銷滅,遠離十惡,成就十善,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功德妙定,威神之力勇猛精進,於一食頃,能於無量無數佛土,一一土中以一食頃,皆能度脫無量無數殑伽沙等所化有情,令離眾苦皆得安樂。
隨其所應,安置生天涅槃之道】

<< 01-06 經文註譯  >>
【此善男子成就如是,如我所說不可思議諸功德法,
堅固誓願勇猛精進,為欲成熟(註)諸有情故,於十方界,或時現作大梵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
或復現作大自在天身(註)、或作欲界他化自在天身、或作樂變化天身、或作睹史多天身、或作夜摩天身、或作帝釋天身、或作四大王天身(註);
或作佛身、或作菩薩身、或作獨覺身、或作聲聞身、或作轉輪王身;
或作剎帝利身、或作婆羅門身、或作茷舍身、或作戌達羅身(註);
或作丈夫身、或作婦女身、或作童男身、或作童女身;
或作健達縛身、或作阿素洛身、或作緊捺洛身、或作莫呼洛伽身、或作龍身、或作藥叉身(註);
或作羅剎身、或作鳩畔荼身、或作畢舍遮身、或作餓鬼身、或作布怛那身、或作羯吒布怛那身、或作粵闍訶洛鬼(註)身;
或作師子身、或作香象身、或作馬身、或作牛身、或作種種禽獸之身、
或作剡魔王身(註)、或作地獄卒身、或作地獄諸有情身;
現作如是等無量無數異類之身,為諸有情如應說法,隨其所應,安置三乘不退轉位。】
(註)成熟:成熟眾生,是言有情眾生,應得度者,則以種種方便,令其因緣成熟,獲得解脫,成就聖果。(註)天身:由作善業轉生到天界的天人。其生命體較凡人高,故稱天身。生人界則是人身。鬼界鬼身。
(註)大自在天:梵語「摩醯首羅天」,是色界十八天中的第十八天,居色界的最頂,或稱色究竟天或是阿迦尼吒天。
(註)欲界六天:
一.欲界六天: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二.色界十八天: 
1.初禪三天:指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初禪以上已不食人間煙火,因此沒有鼻、舌二識,但是尚有眼、耳、身、意四識所生起的喜、樂二受,以及尋伺思惟的能力。
2.二禪三天:指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以上只有意識,沒有眼、耳、身三識以及尋伺思惟,因此只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
3.三禪三天:指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三禪天只有意識活動,與樂受、捨受相應。
4.四禪九天:指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四禪天只有與捨受相應的意識活動。
三.無色界的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註)印度四種姓:古代印度四種社會階級:
(一)婆羅門(梵 brāhmana),譯作淨行、承習。又作梵志、梵種、梵志種、婆羅門種。乃指婆羅門教僧侶及學者之司祭階級,為四姓中之最上位。學習並傳授吠陀經典,掌理祈禱、祭祀,為神與人間之媒介。
(二)剎帝利(梵 ksatriya),譯作田主。又作剎利麗、剎利種。乃王族及士族之階級,故又稱王種。掌管政治及軍事,為四姓中之第二位,然於佛典中,則多以其為第一位。
(三)吠舍(梵 vaiśya),譯作居士、商賈、田家。又作毘舍、鞞舍、工師種、居士種。乃從事農、工、商等平民階級,為四姓中之第三位。
(四)首陀羅(梵 śūdra),譯作農。又作輸陀羅、戍達羅、戍陀羅、首陀、惡種、殺生種。乃指最下位之奴隸階級,終身以侍奉前述三種姓為其本務。
前三種姓有念誦吠陀及祭祀之權,死後得再投生於世,稱為再生族。反之,首陀羅既無權誦經、祭祀,亦不得投生轉世,故稱一生族。
(註)粵闍訶洛鬼:玄應音義二十一曰:「奧烏報反,此云吸人精氣鬼也。」梵Ojaāhāra。
(註)天龍八部:
法華經卷二〈譬喻品〉︰「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
「天」,指梵天、帝釋天、四天王等天神。果報殊勝,光明清淨。
「龍」,指八大龍王等水族之主。
「夜叉」,指能飛騰空中的鬼神。
「乾闥婆」,係帝釋天的音樂神,以香為食,又名香神。
「阿修羅」,意譯作非天、無端正、無酒。此神性好鬥,常與帝釋戰。
「迦樓羅」,即金翅鳥,身形鉅大,其兩翅相去三三六萬里,取龍為食。
「緊那羅」,似人而有角,故又名「人非人」,又稱天伎神、歌神。
「摩睺羅迦」,即大蟒神。
此八部眾皆係佛之眷屬,受佛威德所化,而護持佛法。在大乘經典中,彼等也往往是佛陀說法時的會眾。
(註)剡魔王:閻魔王,地獄之管轄者。又稱燄摩王、琰摩王、琰魔王、炎摩王、閻邏王、閻摩羅王、琰摩邏闍、閻摩邏社等;
意譯雙、雙世、雙王、平等王、遮止、靜息、可怖畏等。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上焰染反唐云探惡勝業或名可怖畏亦名深能靜息或云平等次後 地藏菩薩陀羅尼經中本為是古譯或有音旨不切用字乖僻今有自受持梵本因修音義依文再譯識梵文者請挍勘前後二譯方知疎密真言曰.
【善男子!如是大士成就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法,
是諸殊勝功德伏藏,是諸解脫珍寶出處,是諸菩薩明淨眼目,是趣涅槃商人導首,如是乃至能無功用轉大法輪。如前廣說。
善男子!假使有人於其彌勒,及妙吉祥,并觀自在,普賢之類而為上首,殑伽沙等諸大菩薩摩訶薩所,於百劫中,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願。
不如有人於一食頃,至心歸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願速得滿足。
所以者何?地藏菩薩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令諸有情所願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
如是大士,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久修堅固大願大悲,勇猛精進過諸菩薩,是故汝等應當供養。】 

【爾時十方諸來大眾,一切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天人、藥叉、健達縛等皆從座起,隨力所作,各持種種金銀等屑、眾寶花香,奉散地藏菩薩摩訶薩。
復持種種上妙衣服、末尼寶珠、真珠花鬘、真珠瓔珞、金銀寶縷、幢幡蓋等,奉上地藏菩薩摩訶薩。
復以無量上妙音樂、種種讚頌,恭敬供養地藏菩薩。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持此種種上妙供具,迴奉世尊而說頌曰:
天人龍神所供養,十方菩薩皆來奉,聞救世有大功德,唯願受我最勝供。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說是頌已,頂禮佛足,於是世尊復說頌曰:
起堅固慧清淨心,滅諸有情無量苦,施眾妙樂如寶手,能斷惑網如金剛。
起大悲慧具精進,善持妙供奉世尊,以海智救苦眾生,登諸趣有(註)無畏岸。】
(註)諸趣:六道。
(註)有:指生死之間。
即「存在」。在佛教典籍或各家的主張中,其意義與分類有多種說法。茲略述如下︰
(一)「無」或「空」的對稱︰意指存在。用於顯示諸法的存在。又有假有、實有、恆有、真有、妙有等之別。如俱舍家談諸法存在時,說三世實有、法體恆有。唯識家以依他起性為聚集相續之分位性,故說假有;圓成實性其體遍常而無生滅,諸法之實性存在,故稱實有,亦稱妙有、真有。
(二)指有支︰十二因緣之一。即指能招引當來因果之業。或將造業之階位稱為有,為迷之因。
(三)異熟果的總稱︰又指迷之果。即由善惡之因而感得迷界苦樂之果,生死相續,因果不滅,故稱為有。如稱三界為三因,稱生、本、死、中為四有,或二十五有、二十九有等皆是。
(四)指三界中之色界、無色界的自體︰即定心與依身。如稱色、無色二界的貪欲為有貪,三漏的有漏,或四暴流中的「有暴流」等即是。此「有」之義同於三有、四有等之有。蓋色、無色界的眾生執著於內在的定心,與欲界眾生對外在欲境起煩惱者有異,故稱有貪。

<< 01-07 經文註譯 >>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而白佛言:
大德世尊,我當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及苾芻尼、鄔波索迦(註)、鄔波斯迦(註)。
令其皆得增長(註)憶念(註),增長守護憶念(註);
增長壽命,增長身體,增長無病,增長色力;
增長名聞,增長資具,增長親友,增長弟子;
增長淨戒,增長多聞,增長惠捨(註),增長妙定(註),增長安忍(註),增長方便。】
(註)鄔波索迦:舊稱優婆塞,伊蒲塞。新稱鄔波索迦,優波娑迦,優婆娑柯,鄔波塞迦,鄔波素迦等。
譯曰清信士,近事男,善宿男等。親近奉事三寶之義。總稱受五戒之男子。四眾之一。
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波索迦,或言優波娑迦,近侍也,言優婆塞者,訛也。此云近善男,亦云近宿男,謂近三寶而住宿也,或言清信士善宿男者義譯也。」同二十三曰:「鄔波索迦,亦云優婆娑柯,受三歸住五戒者。優婆,此云受。娑柯,此云男。」
希麟音義五曰:「烏波塞迦,舊云優婆塞,新云鄔波索迦。鄔波,此云近。迦,此云事。索,即男聲也。即近事男也。謂親近承事三寶者故云。」
(註)鄔波斯迦:舊稱優波夷,優婆斯。新稱鄔婆斯迦,鄔波斯迦,優波賜迦,優婆私柯。譯曰清淨女,清信女,近善女,近事女。近事三寶之義。總稱受五戒之女子。四眾之一。
玄應音義二十一曰:「鄔波斯迦,或言優波賜迦,此云近善女,言優婆夷者,訛也。」同二十三曰:「優婆,此云受,私柯,此云女。」受者受五戒之義。
慧琳音義十三曰:「鄔波斯迦,唐言近善女,或言近事女。」
(註)增長:
雜集論七卷:增長者:謂令習氣增益。於阿賴耶識中,長養異熟(果報)種子故。
(註) 憶念:記憶不忘也。
華嚴大疏鈔三十四上曰:「攝法在心,故名憶念。」
瑜伽八十三卷:言憶念者,於所觀察一切法義,能不忘失;於久所作久所說中,能正隨念。
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天。
南傳作「六回憶處」(cha anussatiṭṭhānān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六個回憶的基地」(the six bases of recollection),「回憶」(anussati),另譯為「隨念;憶念」。
即念佛之聖德(念佛)、念法之離諸熱惱(念法)、念四雙八輩之聖僧(念僧、念眾)、念守戒之功德(念戒)、念布施之功德(念施)、念天眾之善德(念天)。
(註)守護憶念:
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常爲諸佛及諸菩薩并諸天龍阿素洛等守護憶念。速能圓滿一切功徳。
護念。
元照.阿彌陀經義疏︰「護謂覆護,不使魔嬈;念謂記念,不令退失。」
無量壽經上曰:「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嘉祥法華義疏九曰:「令外惡不侵為護,內善得生為念。」
(註)惠捨:
瑜伽二十五卷:云何惠捨?謂若佈施,其性無罪;為莊嚴心,為助伴心,為資瑜伽,為得上義,而修佈施。是名惠捨。
(註)妙定:
一切經音義(慧琳音義):三摩跋提,梵語也此云善定或云妙定或云三摩鉢底或云三摩鉢多皆梵語訛也。
(註)安忍:安心忍耐。乃六波羅蜜之一,十波羅蜜之一。即心能安住不動,堪忍身心內外之榮辱惱害,以成就道業。
三藏法數三十七曰:「安即不動,忍即忍耐。」
止觀七之四曰:「安忍者,能忍成道事。」

【增長覺分(註)聖諦(註)光明,增長趣入(註)大乘正道,增長法明(註);
增長成熟有情,增長大慈大悲,增長一切白法(註);
增長妙稱遍滿三界,增長法雨普潤三界;
增長一切大地精氣滋味,增長一切眾生精氣善作事業,增長正法精氣善行(註);
增長智慧光明,增長六到彼岸妙行(註);
增長五眼,增長灌頂(註),增長生天涅槃。】
(註)覺分:覺(解脫)的構成要素。另譯為「覺支、覺意、菩提分」。
俱舍論二十五曰:「經說覺分有三十七: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三十七法順趣菩提,是故皆名菩提分法。」。
(註)聖諦:聖者所見之諦理也。諦者言其理之真實不虛也。
俱舍論二十二曰:「何義經中說為聖諦?是聖者諦,故得聖名。於非聖者此豈成妄,於一切是諦性無顛倒故。然唯聖者實見非餘,是故經中但名聖諦,非非聖諦,顛倒見故。如有頌言:聖者說是樂,非聖說為苦,聖者說為苦,非聖說是樂。」
勝鬘寶窟下本曰:「聖諦者苦集滅道,審實不虛,故名為諦。又能生不顛倒實解,故名為諦。聖謂諸佛,就聖辨諦,故云聖諦。又此能生無漏聖解,目之為聖,故云聖諦。」
(註)法明:
大日經疏一曰:「法明者,以覺心本不生際其心淨住,生大慧光明,善照無量法性,見諸佛所行之道,故云法明道也。」
(註)白法:白淨之法。總稱一切之善法。
大集經五十一曰:「後五百年,鬥諍堅固,白法隱沒。」(註)三精氣:以地與眾生及法之精氣伏魔障者。大集經五十二月藏分諸魔得敬信品曰:「護持養育佛之正法,熾然三寶種,久住於世間,令地精氣、眾生精氣、法精氣,皆悉增長。」
(註)妙行: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羅尼經四曰:「不離善友,常說眾生妙行。」法華玄義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瑜伽二十二卷:有處世尊宣說尸羅名為妙行。如伽他說:身妙行能感可愛諸異熟,於現法當來。語妙行、亦爾。又云:問:何緣世尊宣說尸羅名為妙行?答:由此尸羅清淨善行,能趣妙樂,往妙天趣,向妙安隱;故名妙行。
法蘊足論二卷: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又世尊說有四種行。一、不安隱行,二、安隱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佛弟子眾、惟行後三;故名妙行。
(註)灌頂:即以水灌於頭頂,受灌者即獲晉陞一定地位之儀式。原為古代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之一種儀式,國師以四大海之水灌其頭頂,表示祝福。
華嚴經卷二十七「十地品」載,菩薩於十地中之第九地入第十法雲地時,諸佛以智水灌其頂,以為受法王職之證明,此稱受職灌頂,或稱授職灌頂。


【所謂有名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
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
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增長一切種子根鬚、芽莖、枝葉、花果、藥穀精氣滋味,
增長雨澤,增長有益地水火風,
增長喜樂,增長財寶,增長勝力(註),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此陀羅尼能令一切智慧猛利,破煩惱賊。即說咒曰:】
(註)增長勝力:大方廣十輪經譯為:「增長無量最勝果報」

【讖蒱(一) 讖蒱(二) 讖讖蒱(三) 阿迦舍讖蒱(四) 縛羯洛讖蒱(五) 菴跋洛讖蒱(六) 筏羅讖蒱(七) 伐折洛讖蒱(八) 阿路迦讖蒱(九) 萏摩讖蒱(十) 薩帝(丁簸切)摩讖蒱(十一) 薩帝(丁簸切)暱(泥吉切)訶羅讖蒱(十二) 毗婆(縛迦切)路迦插婆讖蒱(十三) 鄔波睒摩讖蒱(十四) 奈野娜讖蒱(十五) 缽刺惹三牟底(都異切)刺拏讖蒱(十六) 剎拏讖蒱(十七) 毗濕婆(縛迦切)梨夜讖蒱(十八) 舍薩多臘婆(縛迦切)讖蒱(十九) 毗掗(汪賀切)荼素(上聲)吒(知戒切)(二十) 莫醢隸(二十一) 萏謎(二十二) 睒謎(二十三) 斫羯洛細(二十四) 斫羯洛沬四隸(二十五) 廁(初幾切)隸(二十六) 諀﹝匹裏切﹞隸(二十七) 揭刺婆跋羅伐刺帝(二十八) [户+欠](許矣切)隸(二十九) 缽臘薛(三十) 缽刺遮囉飯怛泥(去聲)(三十一) 曷刺怛泥(去聲)(三十二) 播囉(三十三) 遮遮遮遮(三十四) [户+欠](同上)隸(三十五) 弭隸(三十六) 黳羯他(三十七) 託契(三十八) 託齲盧(三十九) 闥隸(四十) 闥隸(四十一) 弭隸(四十二) 磨綻﹝徒界切﹞(四十三) 癉綻﹝徒界切﹞(四十四) 矩隸(四十五) 弭隸(四十六) 盎矩之多毗(四十七) 遏[口+梨](四十八) 祁(上聲)[口+梨](四十九) 波囉祁(上聲)[口+梨](五十) 矩吒苫沫隸(五十一) 敦祇(葵計切)(五十二) 敦祇(五十三) 敦具隸(五十四) 滸盧(五十五) 滸盧(五十六) 滸盧(五十七) 矩盧窣都弭隸(五十八) 弭[口+李]第(五十九) 彌[口+李]綻(徒界切)(六十) 叛荼陀(六十一) 喝(訶葛切)羅(六十二) [户+欠](許矣切)梨(六十三) 滸盧(六十四) 滸魯盧(六十五)
善說(註)能淨諸有塵,善說能淨鬥諍劫,
善說能淨濁惡意,善說能淨濁大種(註);
善說能淨濁惡味,善說能淨濁惡氣,
善說能滿諸希望,善說能成諸稼穡;
善說能令一切佛,如來世尊所加護,
善說又能令一切,菩薩加護而隨喜。】
(註)大種:即地水火風四大,此四者周遍於一切法,故名為大,能造色法,故名為種,色香等一切物質,皆此四大所生,不能離四大而有,故稱為大種。
濁大種:四大混亂。
(註)善說:
唐朝「莎訶」(svāhā)有作 「善說」解釋。
地藏十輪經第五卷的 「護國不退輪心大陀羅尼明呪章句」,玄奘大師註解最後一句:莎訶(唐言善說)。
慧琳大師.一切經音義:普莎訶:蘇和反普咒聲也,莎訶,此云善說也。
善:有圓滿之義。

玄奘大師譯經所用梵本十輪經,在咒語"善說"這段,應當是當成經文,而非咒語;與大方廣十輪經、房山石經本、慧琳法師 「地藏菩薩陀羅尼」有所不同,故而不循"五不翻"的"秘密不翻"原則,義譯了經(咒)文。
其中的莎訶 svāhā,似乎譯為「善說」。
例如第一句:【善說能淨諸有塵】
房山石經:婆嚩囉惹 尾戍馱寧 娑嚩賀。 bhāvaraja - viśodhani - svāhā。
婆嚩 bhāva: 有,發生。 囉惹 raja: 塵,微塵 。 尾戍馱寧 viśodhana:淨, 修治, 清淨。 娑嚩賀 svāhā: 圓滿,(善說)。

慧琳大師 一切經音義卷18:
薩嚩(引)囉他(二合)尾戍(引)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七)
迦里庾(引)誐尾戍(引)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八)
魯灑麼(鼻)諾尾戍(引)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引五十九)
迦魯沙摩賀(引)納步(二合引)多(六十)尾戍(引)馱𩕳(六十一) (缺 娑嚩賀)
…(缺 善說能淨濁惡味.)
迦魯沙奧惹(殘邏反)尾戍(引六十二)馱𩕳 娑嚩(二合引)賀(六十三)
薩嚩引)囉他(二合)跛哩布(引)囉抳 娑嚩(二合引)賀(引六十四)
薩嚩薩寫(六十五)三(去引)播(引)娜寧 沙嚩(二合引)賀(引六十六)
薩嚩怛他(去引)誐多(六十七)地瑟耻(二合)帝 娑嚩(二合引)賀(引六十八)
薩嚩冐(引)地薩怛嚩(二合六十九)地瑟耻(二合)多(七十)阿(上)弩(鼻)慕(引)儞(泥以反)帝 娑嚩(二合引)賀(引七十一句)。

【世尊!是具足水火吉祥光明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我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親承受持此陀羅尼。能令增長一切白法,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大德世尊,此陀羅尼,普能濟度此四洲渚世尊弟子,一切苾芻、及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
令其皆得增長憶念,廣說乃至增長一切受用資具。
此陀羅尼能令世尊甘露聖教,熾然久住,利益安樂三界眾生。
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大記明咒總持章句,時佉羅帝耶山普皆震動,俱胝天樂不鼓自鳴,雨無量種天妙香花及珍寶等,一切眾會咸悉驚躍,皆獲希奇得未曾有。】

<< 01-08 經註譯文 >>
【時眾會中有大吉祥天女、具大吉祥天女、大池妙音天女、大堅固天女、具大水天女、放大光天女而為上首,總有一萬八千天女,四大種皆得自在。從座而起稽首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大德!甚奇世尊!我等雖於諸四大種得自在轉,而不能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如此大士,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註),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佛言:如是如是!天女!此善男子,已得微細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善了知是四大種初中後相,生滅違順。】
(註)般若波羅蜜多:
智度論十八曰:「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
一切如來定,稱大空三昧也。大日經一曰:「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異緣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故說為大空,圓滿薩婆若。」
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者。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多。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來定。」

【天女當知,如如意珠,具足眾德,能雨種種上妙珍寶,施諸眾生。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雨種種覺支珍寶,施諸眾生。
如寶洲渚,種種珍寶充滿其中;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成就種種覺支珍寶。
如天波利質多羅樹,眾妙香花之所嚴飾;此善男子亦復如是,種種微妙佛法珍寶而自莊嚴。
如師子王一切畜獸無能驚伏;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能驚伏。
譬如朗日能滅世間一切昏暗;此善男子亦復如是,能滅一切眾生惡見無明昏暗。
譬如明月於夜分中,能示一切失道眾生平坦正路,隨其欲往皆令得至;此善男子亦復如是,於無明夜,能示一切迷三乘道、馳騁生死曠野眾生三乘正路;隨其所應,方便安立,令得出離。】

【譬如大地,一切種子、樹、山、稼穡、地身眾生之所依止;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殊妙菩提分法之所依止。
譬如大寶妙高山王,善住堅固無缺無隙;
此善男子亦復如是,善住一切不共佛法,由不棄捨諸眾生故,名為無缺;
一切善根皆善施與(註)諸眾生故,名為無隙。
譬如虛空,一切眾生皆所受用;此善男子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皆所受用。
此善男子,成如是等無量無邊諸功德法。
時諸大眾,聞說地藏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量稱讚功德。皆獲希奇得未曾有,尊重恭敬皆大歡喜,至心諦觀地藏菩薩,目不暫捨。】
(註)一切善根 施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2:「菩薩摩訶薩。於阿僧祇劫。具足修習一切善根。皆悉能捨與一衆生心無憂悔。如一衆生。一切衆生亦復如是。是爲第十虚空界等大功徳具。具足成就廣大智慧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6:「佛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一切諸白淨法。具足善根。圓滿神通。究竟住於諸佛菩提。滿足一切諸菩薩行。於諸佛所。受一切智灌頂之記。而常化衆生。行菩薩道。作如是念。我不自見有一衆生。應可成熟。而不能現諸佛自在。而成熟相。以不見故。心得無畏。究竟到彼大無畏岸。不斷菩薩行。不捨菩薩願。隨所應化一切衆生。現佛境界。而化度之。」

【爾時世尊重顯此義而說頌曰:
地藏真大士,具杜多(註)功德,現聲聞色相,來稽首大師。
施諸眾生樂,救脫三有苦,雨無量種雨,為供養大師。
天帝無垢生,觀察四方已,合掌恭敬住,讚請於大師。
我見世尊眾,末尼寶光明,遍照諸佛國,無不皆明了。
六通照世間,今當來至此,勇猛名地藏,現出家威儀。
七聖財伏藏,無畏佛音聲,諸菩薩勝幢,眾生之導首。
解脫寶所依,福海具精進,悲意樂聰敏,救苦諸有情。
與怖者為城,如明月示道,生善根如地,破惑如金剛。
能施解脫寶,如水漂眾惑,煩惱熱為蓋,愈疾如良醫。
一日稱地藏,功德大名聞,勝俱胝劫中,稱餘智者德。
能解諸眾生,一切煩惱縛,至健行定等,諸定之彼岸。
十二緣清淨,諸智如虛空,破無邊佛土,諸有情暗聚。
隨諸土入定,四靜慮等流,普令諸有情,入定除惑熱。
眾生宿惡業,刀兵病飢饉,隨所在惱害,皆能令解脫。
眾生五趣身,諸苦所逼切,歸敬地藏者,有苦悉皆除。
眾生乘苦輪,展轉相違害,歸敬地藏者,皆住忍慈心。
十二緣所怖,追求苦所依(註),歸敬地藏者,皆安住無畏。
若樂修諸福,正念戒聞慧,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樂一一功德,工巧藥種子,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求諸穀藥田,男女衣僕使,歸敬地藏者,所求皆滿足。
眾德具相應,能任持大地,因茲諸穀藥,潤澤而細軟。
諸煩惱所覆,樂行十惡業,歸敬地藏者,煩惱惡皆除。
現作種種身,為眾生說法,具足施功德,悲愍諸眾生。
假使百劫中,讚說其功德,猶尚不能盡,故皆當供養。】

(註)杜多:
瑜伽倫記六下曰:「舊言頭陀訛也,今名杜多,此云修治,或翻抖揀,翻洗浣等。」
譯曰抖擻,抖揀,洮汰,浣洗等。謂抖擻衣服飲食住處三種貪著之行法也。抖擻煩惱,離諸滯著。
行事鈔頭陀行儀編曰:「善見云:頭陀者漢言抖擻,謂抖擻煩惱,離諸滯著。」同資持記曰:「抖擻舉棄於物令盡無餘,從喻為名。」
大乘義章十五曰:「頭陀胡語,此方正翻名為抖揀,此離著行,從喻名之。如衣抖揀能去塵垢,修習此行,能捨貪著,故曰抖揀。」(註)追求苦所依:金光明經一曰:「若自愛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眾苦惱。諸佛如來除自愛故,永絕追求。無追求故,名為涅槃。」
愛自身,是凡夫之欲情也,故自此生種種之苦。

白話地藏十輪經 卷一淺譯

3會員
1內容數
經典筆記整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法會進行中!邀請您共同助印《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5000冊邀請您共同助印《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5000冊活動。此地藏三經是地藏菩薩法門重要的三部經典。欣逢農曆七月佛門教孝月期間,觀音山舉辦「觀音山 地藏三經 15日普度前行法會」。讓大家在佛門教孝月前(民間習俗稱鬼門開)就能蒙受上師、三寶的佛力加持,平安一整月。
Thumbnail
avatar
觀音山吉祥洲
2023-08-13
如何獲得《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地藏三經迴向功德?如何獲得地藏三經迴向功德?《地藏菩薩本願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占察善惡業報經》合稱「地藏三經」,地藏菩薩法門重要經典。行者虔心見像讀誦,必受 地藏菩薩加持,得二十八種利益。邀請您把握殊勝因緣:一、參贊登記普桌。二、參加直播法會。三、共同助印「地藏三經」5000冊。三、免費索取「地藏三經」。
Thumbnail
avatar
觀音山吉祥洲
2023-08-09
觀音山 最新再版書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本期最新法寶流通】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是一部大經,很多人無緣接觸,所以很難了解及獲得經中所講的種種功德利益。此經的序言指出:「十輪經者,則此土末法之教也。」可見,是現在與我們最契機、易於建立功德的法門。 佛陀曾開示錢財屬於五家共有,但是對於受持《大乘大集地藏十輪
Thumbnail
avatar
觀音山吉祥洲
2023-08-01
長壽無病、財富盈滿—觀音山 8月10日~8月19日《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普度前行法會釋迦牟尼佛囑託虛空藏菩薩,假使有人能夠讀誦、思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虛空藏菩薩要負責守護他們,讓他們得到利益、得到安樂。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是一部大經,很多人無緣接觸,所以很難了解及獲得經中所講的種種功德利益。此經的序言指出:「十輪經者,則此土末法之教也。」可見,是現在與我們最契機、易於建
Thumbnail
avatar
觀音山吉祥洲
2023-07-15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功德|農曆七月必誦經典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有什麼功德? 滿願之王──所求諸願速得滿足,想要現世長壽無病、財富盈滿,您一定要受持讀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讀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可以獲得各種利益釋迦牟尼佛,囑託虛空藏菩薩,假使有人能夠讀誦、思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虛空藏菩薩要負責守護他們,讓他們得到利益
Thumbnail
avatar
好的好的
2023-07-13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功德|觀音山普度|免費登記祈福迴向卡|觀音山《地藏三經》普度前行法會想要現世長壽無病、財富盈滿,您一定要讀誦滿願之王ー所求諸願速得滿足《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這是一部很殊勝、很有功德,同時也很厚的一部經典,全經高達314頁,誦完一部需要約10小時。因此,一個人要誦完一部相當不容易,如果集眾人之力,共同圓滿千部,每一位參與誦經者都是同享功德。 釋迦牟尼佛囑託虛空藏菩
Thumbnail
avatar
如風自由
2023-07-02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滿願之王!所求諸願速得滿足 | 觀音山《地藏三經》普度前行法會《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簡介 想要現世長壽無病、財富盈滿,您一定要受持讀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釋迦牟尼佛囑託虛空藏菩薩,假使有人能夠讀誦、思惟《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虛空藏菩薩要負責守護他們,讓他們得到利益、得到安樂。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是一部大經,很多人無緣接觸,所以很難了解及獲得經中所講
Thumbnail
avatar
點亮心燈
2023-06-30
想要現世長壽無病、財富盈滿,您一定要受持讀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是一部大經,很多人無緣接觸,所以很難了解及獲得經中所講的種種功德利益。此經的序言指出:「十輪經者,則此土末法之教也。」可見,是現在與我們最契機、易於建立功德的法門。 讀誦《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可以獲得各種利益,第一個利益是「一切財位令無損乏」
Thumbnail
avatar
好事咖啡糖
2023-06-29
地藏經感應|念地藏經迴向腹痛痊癒,因果業報真實不虛因果業報真實不虛 末學深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某天晚上末學盥洗完,洗去一整天的塵垢之後,精神很好,整個人都神采奕奕。當自己正準備步出浴廁將頭髮吹乾時,末學突然感到肚子一陣抽痛,有點像是胃抽筋,痛到沒辦法站立,當下只能蹲縮在廁所,而且全身一直冒汗,從剛剛的神采奕奕已經變成全身濕
Thumbnail
avatar
好的好的
2023-05-26
我只是想活著 第145章 隱藏實力?「小妮子,別太囂張了!」高大老者大聲喝斥,他感應到正與其所放出的銀色劍群對轟著的千炎劍陣威力十分強悍,遠非一般連魂層修真者的招式所能比擬,於是在神智當中運轉法訣,將銀劍威能摧動到極致,口中同時喝道,「去!」
Thumbnail
avatar
憶宇
202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