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側記】鄉村學校的教育創新──南投桃源國小:與大學、社區共構生態小學堂

2023/10/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透過傳承,讓孩子理解家鄉生態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桃米村裡的桃源國小,因著地理條件,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然而,桃米能從一個沒沒無聞的小商村變成桃米生態村,是許多人歷經近二十年的努力成果。

民國94年,蔡鳳琴校長接任桃源國小,與幾位深耕於桃米,瞭解當地生態的居民談生態概念,希望能將地方多樣的物種與小學結合,提倡生態教育。參與當年義務草創的李榮芳老師分享:「這裡人口外流非常嚴重,希望透過傳承,讓在地的小朋友能瞭解生態,也能因此願意留在家鄉。」或許是身為桃源國小畢業校友的身分,牽引著他對社區的情感,熱心投入生態教育。起初,他們並沒有太多資源,僅透過多年來累積的知識教導小朋友,訓練孩子成為「小小解說員」,認識校園、社區裡的動植物。

 

資源加入與整合

民國102年,鄰近桃米的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簡稱暨大)成立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簡稱水沙連人社中心),引入更多資源,也開始推動更有系統的指導模式。

透過成立桃米生態村社造協進會,結合暨大人社中心、桃米社區發展協會、桃米休閒農業區推展協會及新故鄉文教基金會,構成「生態小學堂」,以實際體驗的方式推廣,在社區採驗、DIY等活動中,讓小朋友瞭解社區的運作模式,並且編整為環境教育的教學手冊,提供其他小學與未來傳承的發展依據。

 

打造「生態小學堂」

多年的努力與推進之下,「生態小學堂」吸收過去累積的經驗,更臻成熟,包含五大項目:棲地營造、教師進修、體驗活動、教案撰寫、教學手冊。同時,校訂的課程規劃方面,則將每學期分為三大主題,在每週四的第五、六節上課,一學期共24節課,與桃米休閒農業區的專業講師合作,配合暨大USR計畫執行。


校內有多樣課程帶著孩子認識周遭生態。圖片來源: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小臉書,112年4月2日

校內有多樣課程帶著孩子認識周遭生態。圖片來源: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小臉書,112年4月2日


豐富的資源生態,讓兩年的課程規劃都能有不同主題輪替。110學年度第1學期,十月份的主題為蝴蝶,十一月則進入魚蝦蟹,十二月為甲蟲;到了第2學期,三月是桃米最為重點的青蛙,四月搭配季節認識螢火蟲,五月則是鳥類。進入111學年度第1學期,十月為蜻蛉,十一月為觀光產業,十二月為水生植物;第2學期的三月是蜂,四月為校園植物,五月則是竹筍產業。

 

從規劃到執行

課程的進行,主要圍繞著「棲地營造」與「體驗活動」。從體驗活動中認識動植物生態,再回到棲地營造,教小朋友如何種植物,打造適宜的生態環境。體驗活動在將近二十年的累積下,已有深厚經驗,場域不僅只在桃源國小校園內,而是整個桃米村,包含中路坑溪、紙教堂等地,因為學生人數少,由老師們接送就能抵達。不論是在夜間導覽認識、觸碰青蛙;在中路坑溪認識魚、蝦、蟹;帶上單孔、雙孔望遠鏡認識鳥類;或是從麻竹筍採收、竹編課程中瞭解在地發跡與社區脈動的影響,都是課程進行的多元面貌。在棲地營造上,小朋友能力不及的部分,也曾由暨大老師協力,帶領30多位應光系學生服務學習,透過拔草、栽種花木,打造蝴蝶棲地。

圖片來源: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小臉書,112年3月30日

圖片來源: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小臉書,112年3月30日


在課程之外,「教師進修」透過邀請專家學者到校,為老師們提供進修課程,桃源國小的曾淵郁主任笑著分享:「老師們都學習得很開心。」從鳥類、人文產業到棲地保育,讓過去沒有生態知識背景的教師們,也能在潛移默化中瞭解生態課與教學緊密結合的重要性。「教案撰寫」與暨大學生合作,從規劃到實際運作都在持續執行當中。「教學手冊」則由水沙連人社中心協助編製,將分為教師用與學生用兩種版本,編整小學堂三、四年來的學習歷程與運作模式,不論照片、資料、文稿校對,都歷經多次來回修改,才終於送印。這些項目,都希望透過有系統的規劃與書面紀錄,讓整個生態小學堂的運作模式能留下完整的資料,提供未來延續發展。

「來這裡兩年,很感動。」

曾淵郁主任簡短的一句話,包含著深厚的情感。二十多年前,他在九二一地震後來到桃源國小研習,就深受這裡豐富生態吸引,直到近兩年終於有機會進入這裡,投身「生態小學堂」的課程規劃,從方方面面系統性地活化生態教育,這些努力和影響,都將持續發酵。





講者|曾淵郁主任(南投縣埔里鎮桃源國民小學)

撰稿|林玥彤


本文受暨大人社中心邀稿,協助參與111年11月9日舉辦的「南投教育未來式‧行動論壇暨工作坊」,負責撰寫「鄉村學校的教育創新」論壇側記。由於目的在報導桃源國小生態教育辦學成效,故以理性陳述為主要書寫調性。全文為暨大人社中心使用所有。
林玥彤
林玥彤
在生活中擺盪的人,還想再多看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