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精要問答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頂禮大恩上師與一切證悟者!

我,仁巴絨波,在大恩根本上師 最勝持明者 白雅仁波切 蔣揚索朗旺波尊者座下,由於上師無量的慈悲給予直指心性,因而我認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將根據自己的修行體會,用問答的方式將佛法的精要整理成文,願此文能利益後來有志於今生獲得開悟者。

 

問:什麼是佛?

答:佛的本意是覺悟。覺悟什麼?覺悟自己的本來面目,認識自己真正的模樣。

 

問:什麼是佛性?

答:佛性就是覺性,簡單說覺性就是「能夠覺察的能力」,這是一切眾生都具有的本能,所以說一切眾生本具佛性。

 

問:什麼是佛法?

答:佛法即是幫助眾生覺悟的方法,也就是幫助眾生認識自己真正模樣的方法。

 

問:佛教是宗教嗎?

答:佛教並非宗教,一般所謂的宗教皆帶有神秘色彩,信仰者都相信自己是被未知力量所掌控的,自身的禍福都是由未知力量來決定的。但佛法並非如此教導,佛法認為禍福是由自己決定,因此佛法是以智慧為真正的依歸,屬於智信而非迷信,所以佛法更像是科學。

 

問:佛教與現代科學的差異在哪?

答:佛教探討現象的本質,而現代科學研究的是現象的表面規律。

 

問:佛法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答:佛法的核心思想是「諸法緣起性空」。「諸法」,是指我們所能夠感受到的一切現象,這些現象包括影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想法等等,現象在佛法中又稱之為「對境」;「緣」是指條件,「緣起」就是只要條件俱足,現象就會立即生起、出現;「性空」,是指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不存在的。

 

問:什麼叫無常?

答:「無常」,是指沒有恆常不變。「諸法無常」,是說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都是不斷在改變的,並非固定恆常的。不論是外在的世界,還是我們內心的世界,都是如此;唯一的差異是有些變化快速,有些則變化緩慢,但同樣都是在變化。

 

問:什麼是空性?

答:「空性」即是性空的意思。無常即是空性,不斷改變意味著沒有固定恆常的本質,說明本質是不存在的;本質不存在就是空性。

 

問:什麼叫因果?

答:「因果」是指諸法的變化規律,也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的變化規律。佛陀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即是因果律則。

 

問:什麼是善?又什麼是惡?

答:以究竟的觀點來說,善行與惡行是相對的,並非是絕對的;能夠幫助眾生覺悟的行為就是善行,阻礙眾生開悟的行為就是惡行。舉一個簡單的佛經公案來說,文殊菩薩因為宣說般若空性教法,讓原本能夠證悟阿羅漢的修行者生起大邪見而墮入地獄,這個是善行;而迦葉尊者幫助修行者證悟阿羅漢則是惡行,為什麼呢?因為阿羅漢的證悟並非是真正的證悟,也不是得到究竟的解脫。證悟阿羅漢者在肉體死亡之後會執著於涅槃狀態而無法獲得真正的解脫,據說這個時間要長達八萬劫之久,而且必須依靠佛陀出世之後才能將他們喚醒,重新走向真正解脫的修行道路;而聽聞般若空性生起邪見因此墮入地獄的修行者,雖然暫時是墮入地獄,但他們很快會從地獄道轉生至人道,而且因為曾經聽聞過般若空性教義的關係,所以在投生至人道之後,他們便會修持般若空性的教法,於該世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從得到究竟解脫速度快慢的觀點來看,文殊菩薩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善行,而迦葉尊者的行為則是惡行。這個公案同時也告訴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善行永遠都是善行,而惡行永遠都是惡行,真正的善惡標準必須是以能否獲得究竟解脫來衡量。

 

問:無常與空性有什麼關係嗎?

答:無常是從現象來描述諸法,諸法在我們的感受中是不斷在變化的;空性是從本質來說明諸法。諸法雖然能夠被我們感受到,然而它們的本質是不存在的,所以無常與空性,這兩者是同一個意思。

 

問:無常與因果有什麼關係嗎?

答:雖然諸法無常,也就是我們的感受是不斷在變化的,但是它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並非是隨機胡亂變化的,而這個規律就是因果律則,換言之,無常的規律就是因果。

 

問:因果與空性有什麼關係嗎?

答:雖然一切現象的本質是空的、是空性的,但是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得到,而這些現象的變化規律是因果律則,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因果的顯現,即使從本質上來說因果也是空性的。此外,這也是證悟空性者比起一般修行者會更加小心遵循因果的原因,證悟的境界越是高深,對於因果的遵循越是謹慎小心,越是相信「因果不虛」。

問:什麼是心?

答:心就是我們能夠了知、能夠覺察、能夠感受的能力,佛法中又稱之為「能取」。

 

問:什麼叫對境?

答:被我們的心所感受到的現象,包括影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想法等等,又稱之為「所取」。

 

問:心與對境有什麼關係嗎?

答:我們的心只要去執取特定的對境就一定會產生相應的感受,而這些眾多的感受無非屬於喜歡、厭惡、沒感覺,也就是貪、嗔、癡三毒。

 

問:什麼叫無明?

答:「無明」,就是沒有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

 

問:無明是從何而來?

答:當我們「能夠覺察的能力」沒有認清它自己時,就是無明,也就是不清楚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問:什麼叫輪迴?什麼叫涅槃?

答:當我們處在無明的狀態,就是輪迴;當我們認出自己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就是涅槃。剛開悟的修行者,會在輪迴與涅槃的狀態之中來來回回,但隨著越來越熟悉自心本性,處於涅槃的狀態中也會越來越久,直到再也不忘失自心本性時,就是達到真正的涅槃,此時方知打從一開始就沒有輪迴與涅槃這回事。所以不管是輪迴也好,還是涅槃也罷,都只是心的一種現象而已,也因此諸佛菩薩既不住於輪迴,也不住於涅槃,比起阿羅漢而言,這種證悟才是真正的自在與解脫。

 

問:什麼叫執著?

答:當我們的心將感受到的現象當成是實際存在的、是具有固定不變的本質的、是真實的,就是執著。

 

問:什麼叫我執?

答:執著自我是真實存在的。將心,也就是能夠覺察的能力,當成是「我」;而被覺察的現象當成是「他」,就是我執。

 

問:我執是從何而來?

答:與無明的成因一樣,當我們能夠覺察的能力沒有認清它自己的本來面目時,就會出現「自我是真實存在」的感受,若以先後順序而言,是先出現無明,之後我執才產生。

 

問:如何破除無明與我執?

答:只要能夠反觀、反照、反聞自心,無明與我執當下破除,但並非反觀之後就會永遠破除,必須不斷去練習,才能夠達到究竟。

 

問:什麼是戒、定、慧三無漏學?

答:以一般的觀點來說,「戒」就是規矩,遵守規矩能使修行者的生活有規律,不容易散亂;經常處於不散亂之中,也就是保持覺知,這稱之為「定」,所以定是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於執取念頭、情緒,自然能夠產生解脫的真正智慧,這個就是「慧」。若是以究竟觀點來說,當覺性沒有離開覺性自身時,稱之為戒;當覺性沒有離開覺性自身時,稱之為定;當覺性沒有離開覺性自身時,稱之為慧。

 

問:顯宗與密宗有差別嗎?差別在哪裡?

答:在究竟的見地上,顯宗與密宗並無絲毫差別,但是在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密宗依靠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持,可以很快地認識到我們的心,除了念頭、情緒之外,還有覺性的存在,容易進入「無念而覺醒」的狀態。一旦能夠熟悉無念而覺醒的狀態,就很容易學會反觀自心而見性開悟。

 

問:禪宗、大圓滿、大手印,三者之間修持有差別嗎?

答:在修持上,禪宗兼具大手印與大圓滿二者的修持技巧。禪宗默照禪的修持與大手印專一瑜伽的修持是一模一樣的,目的是要讓自己的心達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而禪宗話頭禪的修持則與大圓滿覓心法的修持十分相近,屬於反觀自心的修持方法,能夠幫助修行者認識自心本來面目。若以嚴格的角度來說,禪宗與大手印比較接近,先是達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之後反觀自心而開悟;在此之前,上師並不會過多談到本來面目的真實狀態,主要是透過引導,幫助弟子如何自行去認出自己的本來面目,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弟子先入為主、認假為真,從而產生修行上的障礙;而大圓滿則是依靠具證上師對弟子直接指出心性的真實狀態,然後弟子依此認識到的真實見地進入修道。不過實際上,也並非如此嚴格劃分,因為具證的上師能夠清楚知道弟子處於何種狀態,所以也會見到禪宗或大手印的上師為弟子直指心性。

 

問:反觀自心的重要性?

答:反觀自心是開悟前的最後一個步驟,只要學會反觀自心,當下一反觀,就能明心見性而開悟,此是五道之中的見道;開悟之後才算是能夠開始真正修持佛法,也就正式進入五道之中的修道,因此學會反觀自心是所有佛法修行者的在開悟之前的努力目標。所以想要開悟的方法只有二個:第一、依靠具證上師給予直指心性,第二、依靠反觀自心這一個方法,除此之外,其他方法通通不能。

 

問:要如何學會反觀自心?

答:想要學會反觀自心,以內在心理狀態的變化而言,不外乎要先能夠處在無念而覺醒的狀態之中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此才會有機會去反觀、去認識到覺性;無念而覺醒的狀態則來自於將內心一切的念頭平息的修持,而平息念頭的修持方法在佛法之中有很多種,比如可以透過止禪、念佛、參話頭等等的修持來平息念頭進入無念而覺醒的狀態,然而其中最快速、最有力量的方法則是藉由密宗生起圓滿二次地的修持,只要修行者能夠按部就班的去修持生起圓滿二次第,很快就能夠體驗到無念而覺醒的狀態,如果能夠持續精進修持下去,修行者處於無念而覺醒的狀態自然會開始延長,之後當時間延長到達某一個程度時,只要去看「是誰在體驗這一切」,當下就學會反觀自心,甚至明心見性而開悟。

 

問:《心經》與《金剛經》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嗎?

答:《心經》主要說明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其本質都是空的,所以根據《心經》來修持的話,我們是從空觀(大空三摩地)入手;而《金剛經》則是說明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並非恆常存在,都是虛幻不實的,所以根據《金剛經》來修持的話,我們是從假觀(如幻三摩地)入手。

 

問:《金剛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

答:這一段經文中,多次使用「心」這個字,但每個「心」字所指的意義並非相同,必須先釐清了每個心字的真正含意,才能知道整段經文的意思。根據大圓滿教法的習慣,我們可以將心分成覺性與念頭兩部分,這樣能更好理解這段經文。一般所謂的凡夫心,其實是由覺性與念頭所組成的,經過佛法修持之後,修行者所有的念頭會逐漸平息,最後只剩下覺性,然後當修行者用覺性去覺察它自身時,就會發現原來覺性的本質是空的。有了以上的背景知識之後,我們再來學習這段經文就變得十分容易,首先是菩薩生「清淨心」,這個清淨是指沒有執著任何念頭,生清淨心就是讓覺性自由展現而已,所以這裡的「心」是指覺性。要如何讓覺性自由展現呢?佛陀說:「不應住色生心」,就是不要讓覺性去分別色相而產生念頭,所以這裡的「心」是指念頭;同樣的,「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的「心」也是指念頭;最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心」則是指覺性,當我們的覺性不執著於任何對境時,它就能夠自在展現,這就是所謂的「無所住心」。在禪宗來說,這就是默照禪的修持;在大手印來說,這就是專一瑜伽;在大圓滿來說,這就是不散亂的無修。

 

問:《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什麼意思?

答:這段經文與上段經文是一樣的。第一、第二個「心」是指念頭,第三、第四個「心」是指覺性。「若心有住,即為非住」這是說如果內心有了任何的執著,就是錯誤的安住,也就不是真正的無所住心。

 

問:《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什麼意思?

答:「相」,是指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包括影像、聲音、氣味、味道、觸覺、想法,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如來」,則是指真正的佛,即法身佛,也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自心本性。整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不實的,如果修行者能實際體驗到這些現象是虛幻的、本質是不存在的,那麼修行者就是見到真正的佛,也就是自心本性。

 

問:《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鳩摩羅十版本的翻譯,只有四句,並不完整,真正的版本共有八句,以菩提流之所翻譯的版本來看會更清楚。菩提流之所翻譯的版本是:「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彼如來妙體,即法身諸佛,法體不可見,彼識不能知」。前面四句是說如果有人以「相」來認識如來,不管是藉由色相、還是聲相等等諸相的方法來認識如來,這些都是錯誤的,所見到的並不是真正的如來,真正的如來是沒有「相」的;換言之,真正的如來並不是一種感受或是一種現象。後四句是說,真正如來的本體是指法身佛,也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自心本性,因為自心本性並不是六根的對境,所以不能依靠六根來認識或是了知;換句話說,自心本來面目只能依靠覺性來覺察,當覺性認識到覺性自身的本體為空時,就是認識到真正的法身佛。

 

問:《華嚴經》覺林菩薩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什麼意思?

答:「應觀法界性」須改為「應觀法界相」才是。這首偈語是說:如果有人想要知道三世一切諸佛所證悟的究竟是什麼境界,應當去觀察自己所能覺知到的一切現象,都是由自己的心中生起,同時也在自心中消失。換句話說,我們所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心的顯現,一切的顯現都屬於心;更進一步說,這一切顯現都在心中出現,然後被心所感知到,心同時具備了顯現的能力與覺知的能力,這也就是「明」的能力;再換句話說,顯現的能力就是產生念頭,覺知的能力就是覺性,這兩者之間並非是不同的東西,念頭是覺性的展現,而覺性則是念頭的本質,因為覺性的本質是空的,所以念頭的本質也是空的,也因此才會稱心的本性是明空無二的。

 

問:《妙法蓮華經》云:「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是什麼意思?

答:這是說真正能夠證悟成佛的方法就只有一種,也就是認識自心本來面目、認識自心本性,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方法了;如果佛陀說還有其他方法的話,這都只是一種方便的說法而已。這是因為眾生根器不足,所以必須藉由其他方法來學會真正成佛的方法,比如依靠出離心的修持,我們認識到輪迴中並不具有真正的快樂,因此放棄向外追求快樂,轉而向內追求快樂;再依靠慈悲心的修持,我們認識到只追求自己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反而是一種束縛、一種執著,只要是執著就會帶來痛苦,因此藉由修持慈悲心,讓心開放,不再執著於自己的感受,如此一來,才能夠讓遮蔽自心本來面目的感受逐漸消失,從而見到自心的本來面目。只有在認識自心的本性之後,才能夠知道真正成佛的方法就只有認識自心本性這一個方法,佛陀所教導的其他方法,包括密法,都只是輔助的方法而已。

 

問:《六祖壇經》云:「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是什麼意思?

答:這都是指自心本來面目的真實狀態。自心本性,簡稱心性,認識心性時,是沒有念頭的;認識心性時,是沒有形相的;認識心性時,是沒有能夠執取的對境的。換句話說,凡是有念頭、有形相、有感受、有對境的狀態,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性;如果以為看見諸佛的相好莊嚴就是見到真正的如來,甚至以為自己已經證悟成就了,這些都是錯誤的見解。

 

問:要如何修持才能快速開悟?

答:最快速的開悟方法是依靠具證上師為弟子直指心性,但是這必須具足兩個條件:首先你必須依止一位真正具有實際證悟經驗的上師,再來你必須全心全意服從這位上師的指示來修持。雖然看似簡單,然而要具足這兩個條件是很困難的,先不說具證的上師哪裡找,就說全心全意地服從上師這個條件就沒有幾個修行人能夠做得到,既然如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第二快的開悟方法是學會反觀自心,這個方法在顯宗、在密宗的教法中比比皆是,顯宗最常見反觀自心的方法就是禪宗的話頭禪與淨土宗的念佛,這些都是學會反觀自心的方法,而密宗的生起圓滿二次第也是學會反觀自心的方法。在眾多的方法之中,生起圓滿二次第是最簡單、最快速能夠學會反觀自心的方法,依靠修持生起圓滿二次第,修行者能很快清淨內心的妄念而達到無念,在無念中依然保持覺醒,就能夠認識到覺性的存在,從而學會反觀自心。反觀自心在大圓滿中稱之為覓心法,這個方法也是禪宗二祖、三祖、四祖開悟的方法,所以在開悟的方法上,密宗與顯宗的方法都是一樣的,既然都是一樣的,哪裡還會有誰的證悟比誰更高的差異呢?

 

問:什麼是修行進步最重要的關鍵?

答:修行要能夠進步,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方法就是:「對證悟者要生起虔敬心,對未證悟者則要生起慈悲心。」事實上,不論是對證悟者生起的虔敬心,還是對未證悟者生起的慈悲心,在修行者的感受中都是一樣的,那是一種無私的大愛,處在這種大愛的氛圍之中,修行者的妄念會瞬間平息,立即出現較長時間的無念而覺醒的狀態,因此很容易就認出自心本性而開悟。

這是一本關於佛法的著作,特別是關於認識心性教法的著作,包括從禪宗、淨土宗、密宗等等諸多教派觀點切入來學習心性的修持,閱讀此書你將能了解認識心性是如此簡單,連許多上師都未必知道的秘密都在本書之中揭露無遺,是冀望獲得即身成就之佛法修行者必讀之書,十分殊勝可貴,望有緣讀者珍之重之,也願有緣讀者能因此認識自己本來的面目!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