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著不去迴避自己的情緒,因為總有那一天的,如何好好對待自己的情緒,是一輩子的課題。
從小到大父母都在避免在我們孩子面前表現出脆弱的一面,甚至去壓抑自己悲傷的情緒,也許是他們所受的教育使然,或是華人社會的觀念,原本就在展露自己的情感上,比較欠缺,也不鼓勵,你幾乎不太可能看到自己的父母真正的哭泣,或是把內心的想法打開來,或把孩子當成朋友來對待,如果以這些方面來檢視,我認為自己算是非常幸運。
在高中畢業、上大學以後,自己到北部讀書,與家人的互動時間也不在像住在家裡時那麼多,我也重新思考自己與親人之間的關係,每次回到家裡,總感覺彼此之間的互動沒什麼變,但同時又有種無法形容的疏離感,起初我想可能是因為我和弟弟都外出上學了,這種空巢,只有兩個人在家裡的生活型態對於他們也是人生新的階段,也對他們造成一些影響,後來我才知道,改變最多的是其實是我,我開始不再用以前習慣的方式與他們互動,值得慶幸的是,結果是好的,漸漸的我開始與他們變成了朋友,真正意義上為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討論一些他們從前沒想過跟孩子談論的議題,貸款、財務壓力、理財、避免展現情緒的原因,對於死亡與親人逝世的想法和感觸等。
在獨處的時間變多之後,我也開始對探索自己的內心,發現我是情緒非常豐富的,覺得自己跟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好像不太一樣,情緒的波動總是讓我有深刻的感受,而這些心中的感受,有些可以用文字來描述,有些卻連自己也不了解,於是我開始接觸心理學、透過人格評量的系統來幫助自己,摸索自己無法形容的那些心情,更仔細的去了解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同,不管是優勢與缺失,用前人留下的理論作為基礎去建立培養出自己的人生觀與處世態度,
同時也開始對人以及每個人的故事感到好奇,特別是過去的經歷如何造就他們成為現在的自己,而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故事,以及可以給他人值得分享的結晶,這些用漫長的人生去得到的心得,是每個人都無法抄襲、取代的,偉人的名言佳句都是在面對生活中無數的磨難打擊後,終於在某一天了然於胸,我覺得真正能與自己生活經驗產生共鳴的,才會內化成為所謂的座右銘,在認識這些哲學的思想時,有時像醍醐灌頂一樣,感覺自己與這些偉人突然間有了什麼連結,也認識到不管社會怎麼變遷,有些存在人們心中共通的煩惱還是無法避免的。
沒有人能抗拒自己的情緒,即使是再理性的人,都不得不面對情緒,在還沒被情緒吞噬之前,只有與情緒好好共處,在不失控的原則下,試著讓情緒引導自己,並在人生重要關頭做出不會後悔的選擇,畢竟情緒是不會說謊的,情緒永遠都代表那些在意識之外,但存在潛意識當中的重要訊號,透過辨識自己的情緒,作為隨時自我檢視的依據,是我學習掌控人生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