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通往地獄的門 - 讀吳曉樂《我們沒有秘密 》

私密發佈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人此生最重要的修行就是不要輕易地開啟關係,關係就是因緣,你分不清楚對方是來報恩還是來報仇的。

這是一本讓我意想不到的小說。剛讀完時想著「好巨大的悲劇呀」,仔細又消化了一陣子故事情節重新思量,似乎用「悲劇」這樣的詞彙來總結這本小說,都不足以承載故事中所有的痛苦、扭曲、驚愕、與絕望。


枕邊人彷彿陌生人

乍看以為是本懸疑推理小說。太太吳辛屏無故失蹤了,打手機傳訊息都沒有任何回應,律師范衍重到了太太工作的補習班想找尋一些線索,沒想到這線索越挖下去,就像打開禁忌的潘朵拉盒子一般,一發不可收拾。這些線索就像一塊塊的拼圖,讓范衍重拼湊一個他不認識的妻子形象-和那個低調、沉默、對任何事都淡然的女子完全不同的面貌。隨著情節的發展,雖急於想知道事件的真相,有時卻也不得不停下來,暫時抽離那個越發令人窒息、驚悚、卻又壓抑的故事氛圍。


我們人就是這樣,我們在上半輩子,就把我們下半輩子的故事給寫完寫死了。
不要再擁抱希望,希望是絕望的摯友,兩者總是如影隨形,邀請前者進入心房,後者也不請自來。

原本以第三人稱視角敘述的故事,突然插入一段第一人稱的日記,讓人摸不著頭緒,日記中的「我」和這故事的關係是什麼?這個「我」聽起來十分寂寞,渴望愛與陪伴,可是童年家庭的失能讓他越發封閉自己,在混亂的思緒中,亟欲建立能夠填補內心恐懼與孤獨的關係;在那個年紀,連自己也理不清的複雜情感,卻帶著他步步陷入絕望的黑洞中,注定一生深陷其中,無法動彈。


受害者應該是什麼樣子?

書名《我們沒有秘密》,恰恰和故事情節相反,書中角色各個背負著許多秘密活著,戴著一張張連自己也不認得的面具,扮演那個精緻的、得體的自己。社會上對性暴力受害者往往有著既定的印象,而作者在本書中很巧妙地打破了這樣的思維,當故事推進到某個部分時,對這位受害者的遭遇深感痛心,他是如此脆弱、無助;然而情節再往後推移,竟然開始對他的行為感到害怕。作者吳曉樂對於這樣的現象,是這麼回應的:

我們可以對受害者要求這麼多嗎?我要怎麼去期待,她受到了這麼多的委屈、傷害之後,還要保持清醒、體面,正正當當地解決問題?

社會上從來不缺少檢討性暴力受害者的聲音,在這本小說中,作者一再傳達這個現象,那些「完美受害者」的標籤,將使得受害者求助的聲音更加微弱與絕望。


「不管怎樣,得有一個人站出來,站到他身邊。」

raw-image

Photo by Stormseeker on Unsplash

為什麼說連悲劇這樣的詞都不足以形容這個故事呢?因為想要拯救落水者的人,最終也會遭到巨浪反噬。保守的鄉下小鎮,街頭巷尾對性暴力受害者議論紛紛,女性在父權結構下的聲音經常被忽視、扭曲,「不管怎樣,得有一個人站出來,站到他身邊。」站到他身邊的人曾經以為自己能成為受害者的光,然而到頭來他們卻一起陷入了更深的黑暗中。不確定作者在寫作時是否希望小說具有警世作用,這樣的設定難免讓人想著若是自掃門前雪,能不能避免自己捲入他人的麻煩與痛苦中?又或者其實反映了在那個年紀與環境,再如何勇敢與正義,也只能迫於殘酷現實,孤注一擲做一個冒險決定的無奈呢?


讀完此書的最後一段話,久久無法平復心情,心裡沉甸甸的。這不是個快樂的閱讀經驗,甚至在某些深陷故事情境中的片刻,沒來由的感到背脊發涼、毛骨悚然,真心建議如果心靈處於受傷或無法接收過於沉重負擔的階段,暫時別讀這本書。但是,這確實是一本相當精彩、鋪陳綿密的小說,每每以為猜到故事走向了,作者便猝不及防攤開另一件更加驚人的事情,緊緊抓住讀者的目光,迫不及待的想要繼續抽絲剝繭,直到看見一切秘密的核心,甚至到了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句話,才算是完整了整個故事的拼圖。

無論最後妳選擇了什麼,過程中妳又聽到了什麼,妳都要記得,並永遠地刻在心上,妳沒有錯,妳真的真的沒有錯。

好想問問書中角色們,做的一切曾經後悔嗎?如果一切能重來,他們會改變自己的選擇嗎?可惜人生不能重來,後悔也無濟於事。這一切都太難了。




喜歡以上的心得分享嗎?歡迎透過以下連結購書,同時也能支持我繼續創作:

樂天kobo讀冊TAAZE金石堂讀墨Readmoo


2會員
53內容數
我的書櫃堆了太多買來沒看的書,看書的速度永遠跟不上買書的速度,實行書櫃斷捨離之際也想用寫作的方式,重新挖掘這些塵封在書櫃深處的文字價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