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國中割喉案-和鬆了一排的螺絲

2024/01/0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對土城區的一群國中生來說,2023年的聖誕節並不是一個溫馨的節日。

去(2023)12月25日中午12時許,新北市土城區某國中一名郭姓同學替「乾妹」向同校的楊姓同學理論,爭執過程中持彈簧刀割喉,送醫後楊姓同學於26日晚間宣告不治。國中發生這樣的慘案,引發社會各界一片譁然。

這樣的慘案會發生,究竟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眾所周知,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正是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乃至於安全管理,層層防線都失衡、失能,最終才導致了這樣的慘案。


代間傳遞理論:行為來自家庭

在事件發生後,學校的管理與輔導方式受到了許多的批判與檢討。學校固然在事件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且必定負有很大的責任。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就算是國中生,一天也有約16個小時不在校內。相較於學校,家庭的角色與功能卻更不容忽視:甚至在事件發揮了比學校更大的影響力。

原生家庭是人類社會化的過程中第一個、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途徑,青少年的人格、道德觀、價值觀大多都仍受原生家庭影響。依照代間傳遞理論,青少年的行為與決策大多都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積累的經驗,若原生家庭在言教、身教上未能發揮正常功能,即容易造成青少年行為的偏差。

據聯合報報導,加害的該名國中生原生家庭中本就是社政體系保護對象、曾有家暴紀錄。根據研究,曾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在未來的婚姻中更容易出現暴力行為(Lackey & William, 1995),且經歷家暴與攻擊性格存在相關性(邱怡瑜,2002)。另外,加害者也遭媒體起底經常於宮廟混跡、結識幫派份子。此時家庭教育若未能及時介入與制止、甚至是放縱,將導致社群造成的偏差影響深化。


混跡宮廟、結識幫派,造成安全漏洞

家庭功能的失常導致加害者的偏差行為無法被有效制止,但這些偏差行為是從哪裡來的?顯然,與其所處的社群環境有關。據報導,該名加害者時常於宮廟徘徊甚至號稱其結識幫派份子,並在校內早已有霸凌紀錄。這邊必須先澄清,宮廟與信仰本身並不是問題,反而是重要的傳統文化;真正的問題在於,臺灣太多宮廟與黑道掛勾。

宮廟陣頭因體力需求常會招攬青少年加入,然而其參與者經常為社會與經濟弱勢,長時間的練習與相處又容易產生「兄弟情誼」,因此許多幫派均選擇透過宮廟陣頭團體向青少年滲透。

雖然,加害者僅單方面「號稱」其結識幫派份子,實際上與幫派團體之間的連結並未被證實,但仍不能忽視幫派侵入校園帶來的負面影響。不論是整體的校園風氣、青少年偏差行為的養成、乃至於逞凶鬥狠的習慣,幫派組織對校園與青少年的滲透都絕對是校園安全網的一大漏洞。


學區風氣長未導正,讓偏差行為成為文化

僅有失能的家庭和偏差的社群,可能還不足以讓這名國三生成為割喉事件的加害者。另一項事件的關鍵因素,就在於當地學區的風氣。根據風傳媒報導,一名於該學區任職的國小老師點出,該學區的學習風氣已存在長期性的問題(柯家媛,2023)。另有一名該校任職的教師指出,該校長期霸凌、聚眾滋事等問題相當嚴重,三十年來可說完全沒有任何改善(陳又瑞,2023)。

同儕間的認同是青少年(艾瑞克森的青春期)釐清角色混亂、自我認同、甚至奠定人生定位與價值的重要影響因素,其扮演的角色甚至比家庭更為重要,因此在校園中營造良好的風氣具有十足的重要性。若在此階段青少年暴露的環境、社群不斷的提供低道德價值的刺激,青少年行為產生偏差的機率也會跟著提高。

當霸凌、滋事、暴力等偏差行為在校園中已經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風氣,甚至已經具有文化性、成為主流價值,則要學生不要走偏將成為一種不切實際的期望。針對這樣的現象,過去校方在校園管理、品德教育、乃至於學生輔導等層面上的消極不作為與放縱態度,具有很強烈的歸責性。


高關懷學生的審核與輔導,再再凸顯學校的管理問題

校方在事件中的責任除了在校園風氣與學生輔導之外,對於「高關懷學生」轉學的機制也有待檢討。據報導,此次事件中的兩名加害者同年二月在同區另一所國中就曾發生集體蛋洗同學、錄影羞辱的霸凌事件,最終才決定轉學(林瑩真,2023)。結果,在短短的十個月內,竟又再次造成校園慘案。

面對這樣極度需要輔導與關懷的學生,在這樣倉促轉學的過程中,學校針對學生價值觀與行為的輔導與矯正明顯不足,這也凸顯了高關懷生轉學機制的不足。這其中包含在新學校及第一線教師對生過去偏差行為認知了解的程度、學校針對學生後續輔導機制、在入班前是否設立觀察緩衝期、及入班後的後續追蹤等等。

在辦理轉學的過程中,如果後續的輔導與把關並未被完善,除了等同將其他在校學生暴露於風險中,更是一種對加害行為最直接而赤裸的放縱。


鬆了一排的螺絲,撐開安全網的破洞

其實只要任何一個環節:不管是學校對輔導的積極性、對校園環境風氣的營造整頓、對學生出入場所的留意、或是家長對於異常狀況的覺察與管教,只要任何一個環節沒有失能、沒有被漠視,這起事件都有機會被預防。

這起事件最大的歸咎因素,就在於多方管教上皆欠缺積極性與意識性,導致學生的偏差行為與價值觀長期被默許,最終在情緒的驅使下犯下大錯、造成一條人命的逝去。

沒有人天生就會殺人,但在每一個搶救的機會始終沒有人願意拉迷途的少年回到道德與理智的道路,或許就是整起事件最大的悲哀吧!

Austin Kuo
Austin Kuo
一個平凡的家教老師、一些對時事的觀察、一點零碎的生活片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