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害者

含有「加害者」共 14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探討演藝人員性騷擾事件後復出議題,批評加害者避重就輕、只為自身利益復出,未真誠道歉和賠償受害者,呼籲社會應正視此現象,勿縱容犯罪行為。作者認為沉默並不能讓惡行消失,加害者應為其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
9月7日,林同學跑來告狀,說李同學常常動到他的桌子,害他無法專心上課,據觀察,李同學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
Thumbnail
《我們與惡的距離》不僅僅是一部影視作品,更是一面映照當代社會病灶的鏡子。當導演林君陽運用細膩卻充滿張力的敘事手法,用鏡頭語言呈現出社會議題,讓觀眾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讀出那難以捉摸的「惡」與「善」。
Thumbnail
5/5我們與惡的距離
src
現在似乎都很喜歡檢討受害者...此風不可長啊!
以前滑臉書總有無數酸民檢討被害者,「一定是你穿太美,才被猥褻」、「如果你們不走暗巷,他們怎麼有機會?」以前作為旁觀者只感受到憤怒,但惡意發生在自己身上,甚至牽連無辜後,除了萬念俱灰的心冷,也會不禁懷疑,是不是自己也成事件幫兇,不然為何悠悠之口總有人唱和?被害者總逃不開放大檢視,而加害者總能不知所蹤?
Thumbnail
➤人生劇本 有的存在會在那邊洗腦人類說什麼「人生就是個劇本看大家拿到什麼角色」,其實說穿了祂就是壓根不想解決任何事情,祂只想讓你平靜面對不公不義,剛還看到有人說什麼黃子X是偉大靈魂來揭露事情,我沒高血壓看得都快要有高血壓了。 如果真的有那麼偉大,那他怎麼不是潛入那集團然後掌握證據一次揭露的英雄
黃子佼事件中未成年受害者的創傷,不只是身體的侵犯,更是深遠的心理創傷,包含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解離症狀、憂鬱症、焦慮症等。社會輿論的二次傷害,更讓受害者雪上加霜。本文深入探討受害者可能面臨的心理、生理與社會層面影響,呼籲社會重視並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保護。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