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泥土對孩子的啟發

2024/02/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由於時代的轉變,現在的孩子大部分生活在都市裏,住在高樓大廈,視野所及都是人造的物品,除了上課之外,日常休閒活動都消耗在所謂三電「電視、電腦、電動遊戲」的虛擬影像世界中。可是近年來已有許多研究報告指出,與戶外真實世界的互動對孩子的發展非常重要,在一切都消毒過,似乎潔淨、冷漠且隔離的環境中,反而對孩子的情緒與認知發展產生障礙。

  換句話說,孩子的感官要在豐富且互動的環境裏,真實的觸摸,真正的聞到、看到、聽到真實的世界,也就是在田野裏,真正的土地上奔跑,流下汗水,可以玩泥巴,皮膚感覺到濕潤的顆粒與聞到自然散發出的味道。

  已有許多醫療單位發現,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孩子放到戶外,會有大幅度地改善,比服藥或其他藉助電子科技的矯治儀器來得有效。

 

  對於所有的孩子而言,來自於大自然的美感經驗,絕對不是能夠在教室裏教美術、音樂與詩歌能得達出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是創作的泉源,這些與泥土地接觸的經驗,能留在孩子們銳易感的心中,在將來發芽長大。席慕蓉曾經這麼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生活裏沒有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乾而脆的落葉,我就沒辦法教他美術」。有人曾經請教畢卡索:「如何欣賞藝術?」畢卡索回答:「為何不先試著去了解鳥兒的歌聲?去愛這朵花,去愛圍繞身邊的一切事物,試著了解它。」詩人惠特曼也這麼說:「培養最好人才的秘密,是讓孩子在大自然長大,接觸泥土,與大地同吃同睡。」

  除此之外孩子在成長中,會有一段對自然環境特特別敏感的銘印期,這也就是一個人「故鄉」情感的來源,這時期跟土地環境的接觸,就像個人生命的根紮在土地上,形成一生認同的故鄉,一生情感依戀之處,也會是個人生命意義與自然生命相連結的機會。

  成長期一直生活在都市水泥結構中,沒有真正踩在泥土地上,沒有抱過樹,聽過風聲海濤聲,沒有仰望浩瀚的星空,沒有體會宇宙的奧秘與萬物的神奇,或許就像陳之藩形容的失根的蘭花一般,生命的意義會是虛浮不實在的。

  這種無根,通常指一個人離開了兩種根源,首先是來自於大自然,另一個是失去了個人的家庭或國家民族。大自然裏有一種生命流動的韻律,看到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看到野生動物,繽紛的生命有生有病、有死,但是生命不會永遠消失。我們能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力量,尤其在文明世界,在物質人造冰冷的環境中,當我們疲憊困頓時,能重新接觸泥土,回歸到大自然,去感受生命開始時那種充滿朝氣、活力而且可以不斷循環,永不枯竭的力量。

raw-image



    1.5K會員
    2.0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