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點設定在1985年,但是戒嚴感很低。一方面有種淡化感,另一方面覺得,也許是種現實感。
很細緻的劇本和人物設定,循序漸進的高潮,而且帶點輕鬆的步調,但越到後面越縮緊氣氛和增加恐懼感。
反派的定位會決定主角和整部劇的艱辛 (所謂的好不好看,或者精采程度)。
《隧道》的反派非常厲害,是理智和惡意的代表,也是隱藏在人之中難以被發現的存在。他可以將自己裝扮得很好,但又有與人格格不入的自滿與戲謔,很真實地貼近人性。
韓劇在演化中,有著省思社會的過程,和警世的狀態比較不同,偏向療癒。
既重視群體的團結,也不斷強調對人個體上的尊重。在成為團體或民族的大我上,為未能達成的小我充滿失落和彌補。
正義是什麼?除了法律、社會上的正義,被害者的正義是什麼?
破案的意義,除了恢復社會秩序以外,代表了什麼?
在整個過程受到傷害,卻被淡化的遺族們,需要的又是什麼?
在大我之內的小我,能因為大我恢復平衡,而一起忘卻傷痛嗎?
這部劇的時光旅行是有除了推理設定以外的意義的,很喜歡這點。
在一個穿越30年的年輕熱血警察身上,可以看到當時年代的道德、堅持,以及所謂善的一面。對照到現今近代的懶散和頹喪,以及對工作不上心和沒有堅持,做出了很正面的比較。同時主角在痛苦的遭遇中,帶領以及療癒了現在甚至比他活過歲數還大的「孩子們」,是非常有趣而且細膩的設定。
主角年約28-30,來到了30年後的現代。
男配角,年約31-32
女配角,年約29-30
所以在現代,主角反而是「後輩」。他並沒有活超過多於男女配角的歲數,但在「時間」和「年代」上卻是老成而「傳統」的。
他所代表的傳統,是正向的那面。以「前輩」的價值觀在帶領著我們這群「解放自我」的晚輩們。
即使活過的年歲低於我們,依然有著可追尋的風範。
在韓國長幼有序的社會中,這樣的設定更具有獨特而且值得深思的部分。
由於東方的時間概念和西方不是一致性,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其實也不需要嚴格拘泥在物理學的角度上來看。
即使時光旅行是西方主導的創作模式,但時間除了學術,也包含了心理和認知的部分,可以拿來玩的範圍很廣。
研究筆記:
吃草莓的含意?
「你消失之後,我特別想吃草莓。」
「草莓?」
「嗯,覺得自己很不知廉恥,都不知道你的下落。」
看韓劇的時候發現,他們非常喜歡用動物、水果來引申各種情況與狀態。
研究比較:
《與絕望奮鬥:本村洋的3300個日子》 by 門田隆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