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成本較低的不對稱作戰策略與武器論,是眼見台灣無法與中國競爭軍力,因此,假設重型武器會被大量摧毀,此時要面對的狀況是:敵人逼近灘頭,甚至上陸。
採用重型武器的作戰策略與武器論,是認為封鎖比入侵更具體優先,因此,不會遇到重型武器被摧毀的情況,反而要對應封鎖,而不對稱作戰策略與武器無法應對封鎖,所以,台灣只要被封鎖兩週,就無法支撐下去。
哪一種概念是對的?這可能是比例問題,且與幕僚的人際關係有關。
防中國封鎖台灣 美媒:重型武器和非對稱作戰同樣重要 自由 20240319
《華爾街日報》18日指出,台灣和美國在討論台灣如何挫敗中國奪島企圖時,對重型武器的需求一直是雙方爭論的焦點。過去10多年,美方一直鼓勵台灣採取成本較低的非對稱作戰策略,但台灣國防官員和學者從烏克蘭戰爭中認知到,要抵抗中國入侵,台灣還需要大量的戰機和戰車。
據報導,美國官員過去10多年來一直鼓勵台灣充實小型、相對便宜的武器,如肩射飛彈、無人機和水雷。作戰目標是透過數千次小規模打擊,近距離阻止中國兩棲入侵部隊。這種非對稱戰爭是游擊隊和弱國在面對強大對手時最喜歡的策略,烏克蘭即在使用標槍飛彈等非對稱武器摧毀俄羅斯坦克,以及切斷補給車隊方面取得初步成功。
然而,最近烏克蘭感受到對美國最強大重型武器的需求,包括F-16戰機和M1艾布蘭(M1 Abrams)戰車,但目前僅拿到少量的這類武器。烏軍去年在突破俄軍隊建立的防線上遭遇困難,使得莫斯科有時間在今年春季發揮攻勢前增強實力。
如果中國在台灣周圍集結兵力進行封鎖,或共軍在台灣建立牢固的灘頭陣地,台灣擔心也會陷入跟烏克蘭一樣的困境。台灣國防官員和分析師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小型短程武器削弱敵人的效果可能會較差,台灣將需要重型武器。前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現任台灣智庫(Taiwan Thinktank)諮詢委員賴怡忠表示:「一些人提倡的非對稱做法,會把整個台灣變成絞肉機。」
對於即將在5月就職的新總統賴清德來說,找出正確的武器組合是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過去幾年,在美國的壓力下,台灣的軍購更加重視魚叉反艦飛彈、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HIMARS)和水雷等非對稱武器,並自行研發生產類似魚叉飛彈的雄風反艦飛彈。
與此同時,台灣也持續採購重型武器。華府智庫「卡托研究所」(Cato Institute)去年彙整的資料顯示,川普與拜登政府期間,台灣除了花費44億美元採購魚叉飛彈等各類非對稱武器外,也斥資117億美元購買66架F-16戰機、108輛M1戰車等傳統武器。
台灣軍方長期以來一直偏愛戰車和戰機等重型武器,為與北京的長期衝突做準備。如果賴清德同意,他可能會推動美國更快交付先前敲定的武器,包括M1戰車、榴彈砲和F-16戰機。備妥足夠的武器彈藥對台灣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在衝突期間運送物資會更加困難。雖然烏克蘭可以透過西部邊境的公路和鐵路接收物資,但運往台灣的物資必須通過中國巡邏的空中和海上航線。
美國官員和軍事學者長期以來一直認為,昂貴的重型武器很容易在攻擊的早期階段被規模大得多的共軍摧毀。美國智庫模擬中國全面侵台的情境顯示,大部分台灣空軍或海軍很快就會被中國的飛彈襲擊摧毀。
然而,非對稱武器很難應付共軍封鎖。使用船艦和飛機切斷台灣燃料和其他供應的封鎖策略,除了記載於共軍文獻外,最近1項針對52名美、台學者的調查也指出,封鎖策略比突然入侵的可能性更大。
賴怡忠直言,台灣若無強大的海軍艦艇和更新的戰機來突破封鎖,實際上等於將周邊水域割讓給中國,單兵肩射武器對突破在外海集結的共軍艦隊幾乎沒有用處,「我們不能坐等對方上岸」。
退役美國空軍軍官、現任國立政治大學研究員吉耐獅(Guermantes Lailari)也說:「非對稱武器固然必要,但不足以應對台灣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