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思維: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再現?山雨欲來風滿樓 系統風險正蠢蠢欲動!

2024/04/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壹、比特幣與黃金價格屢創新高!山雨欲來風滿樓 金融機構系統性危機再現?


根據報導,比特幣與黃金價格屢創新高!比特幣氣勢如虹,自去年 10 月初以來,比特幣快速上漲近 160%,今年迄今比特幣也已上漲 45%。黃金價格更是持續衝高,銀樓黃金牌告價,來到每錢9000元,創下史上新高紀錄,國際金價最高來到每盎司2259美元(See:鉅亨網,2024-03-06,比特幣一創6.9萬美元新高就暴跌 近32萬人爆倉!亞洲仍「瘋魔」散戶前仆後繼、民視新聞,2024-04-02,國際金價每盎司2259美元再創高 拋金潮湧現)。莫非真是山雨欲來風滿樓!金融危機再現?


其實,「股神」巴菲特的長年事業夥伴、波克夏公司副董事長蒙格(Charlie Munger)過世前就曾警告說,美國商業地產市場正在醞釀風暴,隨著房地產價格下跌,美國銀行業滿手「壞帳」。波克夏對投資銀行迄今保持按兵不動,部分原因就是:銀行的大量商業地產貸款組合中潛藏風險,「有許多面臨麻煩的辦公大樓、許多陷入麻煩的購物中心,還有大量陷入麻煩的其他房地產。存在大量的痛苦」(See:經濟日報,2023-05-01,巴菲特戰友蒙格示警:美商業地產釀風暴、銀行滿手壞帳)。


一、各國小型與地區銀行等金融業接連爆雷!蒙格金融風暴的預言恐怕成真?


據報導,美國、日本與瑞士的銀行接連傳出商辦踩雷的利空消息。橫跨全球三大洲的銀行在短短24小時內相繼示警,商業房地產損失重創業務,導致股價慘遭血洗,其中兩家銀行的領導人甚至因此黯然下台。銀行是房地產所有人與開發商的大型放款人,在商辦使用率和價格下降之際,銀行也處於風暴的最前線小型與地區銀行對商業房地產的曝險比大型銀行更大,也承受更多風險(See:工商時報,2023-02-03,金融危機再現?商辦踩雷風暴 殃及三大洲)。


去年迄至今年初以來,美國金融業更接連爆雷。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表示,其管轄範圍內存在財務、運營或管理問題的銀行數量增加了8家,總計達到52家,佔FDIC監管銀行總數的1.1%(See:Market Digest Editorial,2024-03-08,【金融危機】美國中小型銀行再現危機?「問題銀行」名單增加8家至52家)。


嗣後,紐約社區銀行(New York Community Bancorp,NYCB)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自爆上季虧損較原先披露高十倍、執行長走人,當天股價暴跌近二六%。彭博也以專題報導稱現在是「二○○八年以來,最大不動產危機」(See:商業周刊/曹博凱,2024-03-20,美商辦又爆雷!釀下個金融風暴?蒙格預言恐最快上半年成真!)。


稍早,美國布朗斯通研究所的創始人兼總裁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就在英文《大紀元時報》為文,,金融危機已經向我們走來,因為這是一個「通貨膨脹金融」(inflationary finance)的世紀,怎麼可能不以金融危機告終呢?唯一的問題是,金融危機將以何種方式展開?他告訴一般民眾,通貨膨脹不會消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明年和後年開始,情況可能會變得更糟,我們可能會重蹈20世紀70年代的覆轍,經歷三次不同的通貨膨脹浪潮。我們已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只會接踵而至。(See:大紀元,2024-03-10,Jeffrey A. Tucker,【名家專欄】金融危機開始了)。


日昨,經濟學者、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吳惠林也引上述塔克的分析指出,塔克還告訴我們,經驗老到的投資者已意識到這一點,這也是黃金和比特幣屢創新高的原因。並評論道,如唐太宗所言:「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但實際上人類卻未能從歷史得到正面教訓,反而都是「歷史的教訓就是從未從歷史中得到教訓」(See:大紀元,2024-03-30,吳惠林:金融危機山雨欲來)。


二、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風雲再起,「系統性風險」正在蠢蠢欲動!


據報導,美國商辦大樓價值崩跌,日前引發「矽谷銀行2.0」熱議,也使金融體系投資歐美金融債券風險升高,據指出,大型行庫為了避免投資踩雷,投資策略已排除非"G-SIBs銀行(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所發行的金融債券,亦即只會投資G-SIBs銀行的金融債券,而且會更審慎檢視不動產放款占資產結構比重(See:聯合報,2024-02-04,歐美金融系統性危機再起 大型行庫投資金融債排除非G-SIBs銀行)。


"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又稱為"不可分散風險""市場風險",是指影響所有資產、不能透過資產組合而消除的風險。這部分的風險是由影響整個市場的風險所引起的,例如:戰爭、政權更迭、自然災害、經濟週期、通貨膨脹、能源危機與宏觀政策調整(See:系統性風險-維基百科)。


相對的則是"非系統性風險(Unsystematic risk)",又稱"獨特性風險(Idiosyncratic risk 或 Idiosyncratic volatility)"或稱"特定風險(Specific risk)",則是指只會影響少數資產的風險(See:Specific risk-維基百科Wikipedia)。


根據上述報導,聯準會最新的金融穩定報告指出,房地產合計佔銀行資產規模比率48.6%,聯準會報告因此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之所以可能引發"系統性危機",是因為高利率環境下,商業房地產估值、需求的結構性轉變,將有可能傳導至大量貸款曝險在商業房地產的中小型銀行,造成金融不穩定的壓力。


貳、"黑天鵝"或"灰犀牛"正迎面而來,一旦忽視被撞,恐會遭受到重大衝擊!


"黑天鵝(Black swan)"是指發生率極低、容易被忽略的事件,比較是不可測的風險;相對的,"灰犀牛(Gray rhino)"則是指極可能發生、影響巨大,卻仍被忽視的風險,比較是可測的風險。


"黑天鵝理論(Black swan theory)"指極不可能發生,實際上卻又發生的事件。主要具有三大特性:1.發生機率極低、2.衝擊力道大、3.一旦發生,人們會作出某種解釋,讓此事件成為可解釋或可預測,滿足前二者即可稱為黑天鵝事件(theory of black swan events)(See:黑天鵝理論-維基百科)。


美國風險工程學教授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最早在其2001年出版的書籍《隨機騙局(Fooled by Randomness)》中討論了黑天鵝事件,而該書乃涉及金融事件。他在2007年出版的書籍《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 The Impact of the Highly Improbable)》中將這個隱喻擴展到金融市場以外的事件(See: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維基百科)。


"灰犀牛(Gray rhino)"則是源自2013年1月,在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美國經濟政策分析家米歇爾·渥克(Michele Wucker)所提出,她在2016年出版《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一書後,廣為流傳(See:米歇爾·渥克、灰犀牛-維基百科)。


米歇爾·渥克用"灰犀牛"來比喻,人們正將被一隻重達兩噸的犀牛迎面撞上,卻猶呆若木雞、不為所動。用來說明,人們經常會忽略一些顯而易見,且必然會發生的重大災難,最糟糕的是明明早有預期,掌權者們卻沒有做出任何反應。


"灰犀牛事件"就是用來比喻,明知道一定會發生卻還是容易忽略的風險,一旦忽視遭到灰犀牛撞擊,最終將會帶來重大的衝擊。例如,金融危機、氣候變遷、重大政策等等。


金融機構系統性風險正蠢蠢欲動,"黑天鵝"或"灰犀牛"正在迎面而來,一旦忽視遭撞,恐怕會遭受到重大衝擊!

法學博士、EMBA(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研究;歷任上市櫃企業法務主管、法律顧問、大學教師;喜好閱讀與學習;近年來,專注於"商業法律"與"策略管理"等企業運營議題探討。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企業運營管理等問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