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形式
在星期二,與亮師的會議中,了解到自己對互動與引導形式的想像限制,「互動就是要用問答」、「引導總是要花很多時間」,這就是我在星期二之前的想法。因此今天看小品老師的日本行文字紀錄課程,特別注意了不同形式的互動與引導。
我主要觀察到了除了問答之外,比較常見的四種
當然,若我還是將互動與引導僅歸類在這四種形式中,那仍然是一種限制,所以我需要做的事情是,參考與模仿,再多觀察其他老師的不同互動與引導形式,在我上台的時間加以實踐、試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能與孩子在課堂中形成最有效的互動與引導的動態關係。
沒見過的亮師
今天下午的在綠光種子教室的看見與思考可說是無價之寶。
在綠光種子教室中,實孩、實人老師、練習生夥伴,第一次與台灣體制內孩子群體碰面,相當壯觀的一個場面。
所有人都到齊後,亮師站在群體中,開始對大家講話。
「伸手,打招呼!」
「坐下。」
「你們反應太慢了,再一次,起立、坐下。」
「我講話的時候看著我。」
搭配著絕對堅定的眼神,與強大的氣場。
若是從沒進過實人的我看見這個場面,恐怕會被嚇一跳。
但已與實孩相處數月,與實人老師開過數場會議與討論,看得出來亮師在用他累積二十年的方法,讓一群陌生的孩子,快速進入狀況,暫時成為一群能夠群體合作與能夠專注的孩子們,而效果也相當不錯。
這又讓我聯想到數週之前的一場震撼教育,「專業與熱情的差別」,我想這就是教育專業的展現,我設想如果是我,直覺反應一定是先展現我的親和力,試著融入這群陌生的孩子,然而從過去的經驗與可預測的結果可知,場面應該會相當混亂......。
扣到上一個章節,互動與引導的不同形式,這也是其一,而且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的一種方式,然而同樣的,這是亮師的風格,在亮師講完話後,我看見品師把一個講話較大聲的男孩拉到旁邊,溫柔卻也堅定地與他對話,我想這是亮師與品師配合的一種默契,兩位老師用各自擅長的方式與孩子互動,以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是我在未來的教育路上要持續摸索與實踐的,幸運的,在最後這個學季以及在一間美術教室擔任美術老師時,我有相當多的機會可以實踐與試錯,我了解自己是一個成長緩慢,需要花大量時間學習、實踐、遇到挫折、失望、沈澱、再振作的人,期許自己,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可以好好運用這些珍貴的機會,好好地進行一場成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