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界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些年發現,許多學生因為自我中心、界線模糊(他人感受,因為界線隨好惡變動)和自我膨脹(自我感受,這時很強調界線),導致了許多人際衝突。這些行為會讓師生、同學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甚至導致親師衝突。

當教學活動需牽手時,孩子不想跟「不喜歡的人」牽,家長也強調這是孩子的身體自主權,師長不能強迫孩子去和不喜歡的人做身體接觸。對,當然是身體自主權,但,所有需身體接觸的活動,牽手、握手、示範引導,孩子學習的是憑好惡決定,還是環境覺察、人我覺察,那一種更能保護自己?

處理畢旅分房是令老師最討厭的事,老師介入是不尊重學生;小孩自由選擇,最後便是「聖(剩)嬰效應」。家長說:老師我孩子為什麼要跟他不喜歡的人同房,你是不是針對他?我們自己加錢升等房間自己住不行嗎?當然不行,其實你可以考慮不參加,自己帶出去玩。

有些家長過於寵愛孩子,舉著「尊重」、「適性」、「快樂童年」的標語,不斷強調你好棒,總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尊重成了放縱,率性/適性其實是任性,一走入校園便各種衝突不斷,親子都總覺得別人在針對、在霸凌他,家長動不動就要為孩子出頭,以保護為名,肆意攻擊他人。

有時候,家長又會會過度關心、干涉孩子的生活,形成窒息式的「愛」,讓孩子喘不過氣來,等受不了,有能力時,輕則頂嘴、逃避,重則自傷傷人。不管如何,孩子彷彿受咀咒般,走向荊棘。

親師生都應有更深層的覺察,學習判斷自己的真實感受,珍愛自我,建立自尊與自重。也要有人我覺察、環境覺察,能感受、發現他人的善意或惡意,環境的安全或危險,處境的愉悅或困頓,從點滴中學習與成長。

防人之心不可無,不代表無時無刻都先假設別人和環境的惡意,隨時要考驗他人、攻擊「侵犯者」,將自己的界線不斷放大,弄得人嫌狗棄,再來說自己被關係霸凌。我都很實在跟學生、家長說:到了高年級,老師不可能強迫別人喜歡你,你也不強迫自己喜歡每個人。但是,尊重是必須的,每個人的基本權益是平等的,如何在和人相處時,「和人相處/合作愉快」(不是討好別人)是自己得努力的功課。

怎麼帶孩子有意識的覺察人我間安全距離、親密距離;多觀察、思考環境和人我關係的變化;試著理解他人的感受與邊界;慢慢找出我好,你也好的界線,是未來兩年努力的方向。

問問自己和孩子:「我」有多大?反思曾經讓我覺得「不舒服」的事件,練習快速判斷與合理反應。事實判斷/環境覺察是挑釁?關心?責任?或者其他企圖?一堂很重要的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anro的沙龍
2會員
28內容數
lanr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31
崎嶇的身體, 囚禁破碎的靈魂, 震天的嘶吼, 擺脫不了的十字架, 和四肢的血釘。 「嚴重情緒行為門診,報到成功。」 「兒童精神科門診,報到成功。」 門診室外不斷的呢喃囈語。 「果凍,果凍,20元。」 「果汁,冬瓜茶,15元。」 是教育學習的成果。 低頭、佝僂、縮肩 眼
2024/07/31
崎嶇的身體, 囚禁破碎的靈魂, 震天的嘶吼, 擺脫不了的十字架, 和四肢的血釘。 「嚴重情緒行為門診,報到成功。」 「兒童精神科門診,報到成功。」 門診室外不斷的呢喃囈語。 「果凍,果凍,20元。」 「果汁,冬瓜茶,15元。」 是教育學習的成果。 低頭、佝僂、縮肩 眼
2024/07/31
昨天看完《袒露的心》, 這幾天的閱讀歷程可說「一讀三嘆」, 哀嘆、感嘆、讚嘆! 一部自傳, 像懸疑小說一樣, 抽絲剝繭, 不,是剔肉削骨, 真相只有一個, 但,不知道的永遠蒙在鼓裡。 最近看的自傳後作力都不小, 《袒露的心》比《絕望者之歌》衝擊更大, 當然文學性更是不可比的。
2024/07/31
昨天看完《袒露的心》, 這幾天的閱讀歷程可說「一讀三嘆」, 哀嘆、感嘆、讚嘆! 一部自傳, 像懸疑小說一樣, 抽絲剝繭, 不,是剔肉削骨, 真相只有一個, 但,不知道的永遠蒙在鼓裡。 最近看的自傳後作力都不小, 《袒露的心》比《絕望者之歌》衝擊更大, 當然文學性更是不可比的。
2024/07/05
#選擇與放棄 #先求有再求好 #忠於本心 昨天和準老師及一帆聊選擇與放棄, 準老師要在那兒任教? 一帆想去那裡開始當社畜? 深深感受到價值觀的世代差異, 我們這代成長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 加上更匱乏上一代的影響, 總是先求有再求好, 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迂迴前進。 兩個兒子同儕
2024/07/05
#選擇與放棄 #先求有再求好 #忠於本心 昨天和準老師及一帆聊選擇與放棄, 準老師要在那兒任教? 一帆想去那裡開始當社畜? 深深感受到價值觀的世代差異, 我們這代成長於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 加上更匱乏上一代的影響, 總是先求有再求好, 抱著騎驢找馬的心態迂迴前進。 兩個兒子同儕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