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程,相當配套措施的狀況下開放山林,很可能讓對高山懷抱憧憬、卻缺乏正確認知的民眾因「越級打怪」釀禍,增加社會成本,造成消防救災人員的困擾,所以行前的作業非常的重要,例如下載離線地圖、熟悉使用個人GPS定位的登山行動應用程式(App),不隨便網路結伴同行,自己的食物、保暖、過夜裝備自己揹,若不幸發生意外,將可大幅縮短消防搜救時間,並且延長增加自己待救機會,時間。
而每個人當下的身心狀況自己了解,切不可覺得可惜(假都請了,錢都花了。)硬是強忍爬完,往往就在這時發生意外,消防搜救人員也是人,往往報案2-3小時內就要出勤,不管白天黑夜,晴天雨天,不是說報了案,甚麼都是應該的,覺得直升機說飛就能飛,必須有10m*10m以上的下降空間,才有機會,直升機不能作業的因素相當多,只有自己確保自己才是正確之道,畢竟爬山本來就是高風險運動。
解鈴還須繫鈴人,政府有其不可逃避的責任,少了中央的核心原則,任何施政都會因多頭馬車所困,缺乏統一化的標準;即便地方管理單位有意妥善管理,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中央政府有責任透過修法、立法,訂定山域管理的核心指導原則,方能雁行不失序,施政有所依。
山林解禁確實是一大進步,但自由與開放的背後,藏著許多不為公眾關注的沉痾,山域在法律上的灰色地帶相當多,沒有哪個主機願意擔起責任。2019年10月,蘇貞昌推出一系列「向山致敬」、「向海致敬」政策,開放我國山林、海域,鼓勵進山。確實人民走進山林,但政策缺乏相關配套,讓山中亂象浮出水面,許多民眾因登山經驗不足,加上各地登山資訊不夠完善,山難案件爆炸式增加,只能說多大的腳力,爬多高的山,山永遠都在。
眼前的政府總是亂開支票,隨便開放後,又無配套,沒錢沒人力沒人控管的狀態下,當然案件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