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憶力
人之於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會思考,而對於人類而言,記憶是思考的基礎,是思考的載體,如果沒有記憶本身,那人類又如何思考,如何從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失去記憶=失去思考能力+情感交流的能力
好比遺忘曲線,根據遺忘規律,若沒有複習,學習後一個鐘頭,已學會的內容就會忘了56%;一天之後,66%已經遺忘;一個月之後更有將近80%不見了。這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由此可知,大腦遺忘的速度極快,學習一旦停止,即開始遺忘。
我們雖花了極大多數的時間學習,但是記得的部分卻是少之又少,透過間歇性的複習,將遺忘的速率降低,延長期記憶的時間,逐漸將學習過程中的短期記憶轉換成為長期記憶!否則遺忘的過程如同射出的箭,先快後慢,直至落地時完全停止。
二.網路
在現今資訊網路爆炸,短影音盛行的年代,資訊不斷延異的過程,你自認為的學習或許只是一廂情願,不斷藉由資訊連結再連結的方式,刺激你的多巴胺,如同黑洞般發散,資訊往往過於片段,碎片化。而思考是需要極高專注力的一項行為,網路現今只是橫向的擴展,無窮無盡地蔓延,或許你也曾經滑了2個小時,3個小時,甚至更久的短影音。然後感到莫名的空虛,而非吸收了大量的資訊獲益良多,如同健身長肌肉,一昧的補充蛋白質,沒有給予身體適當的刺激加良好的吸收,都是徒勞,只是不斷的磨損你的心智,專注力,思考本身。
三.第二大腦
人的大腦有思考和創新的能力,而書中說到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思考不論有無結論,都會將之放入大腦。而大腦需要處理的事非常的多,造成負擔非常大,所以如果能將思考的結論、看法,放入第二大腦儲存、分類管理,形成[大腦卸載],需要時再藉由大腦思考,進行連結以及創新,促使大腦效率提高,不再多做無效使用。 第一大腦需經常回訪第二大腦;並盯著看,想像與之資訊的對話;且保持誦讀,培養轉化成自己的能力、知識。
四.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強調的並非是資訊抄錄,不是叫你當資訊的搬運工,而是在吸收過程中能將經典語錄、學習的知識,以自己的方式重組、內化成自己能接受的樣態,以便將來需要使用時,能更好的建立連結;否則再好的經典不善加整合,也是徒勞。然而寫作整合是需要超高專注力的過程,是現代人極其缺乏的一種能力,畢竟資訊取得是如此容易,資訊的真偽,以及彼此間統整轉化就顯的沒這麼重要。
五.懂了=不需要紀錄
假設知識本身=A 我們認為的=B 寫出來=C 說出來=D C、D等於A時,本身才有意義,否則認識不到位,沒有發現紀錄之重要, 產生所謂知識的誤區,也就是我們認為的B。其實常常學習就是如此,或許專心聽課、聽取資訊後,再以自己慣用手段寫出來、說出來才是學習行為的一個正確循環,否則不管是一昧抄寫,還是有聽沒有懂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也就是說A是否=B就顯得沒這麼重要了。畢竟C、D才是重點,你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從此處愈差愈多。多紀錄,多反思,多提煉,才是你的東西。
六.遺產
清朝林則徐留有一家訓名聯曰: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也就是說個人的知識經歷、閱歷傳承才是留給子孫的重點,好過將財富留給子孫,影響子孫心智。 另外一個人物為清朝曾國藩,勤於紀錄,借助紀錄幫助思考,藉此提升自己,打造自我,成為反思以及行動的巨人。
七.結論
如果說你想要成為天才,想要與眾不同,那不斷記錄當下所見所聞,並反思做下總結,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現在資訊量過於龐大,沒辦法思考等於沒辦法吸收並創新,必須活絡自己的腦,那藉由第二大腦彙整,再造,以便第一大腦能輕鬆提取並以達知識間的連結,是不可或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