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大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記憶力

人之於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會思考,而對於人類而言,記憶是思考的基礎,是思考的載體,如果沒有記憶本身,那人類又如何思考,如何從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失去記憶=失去思考能力+情感交流的能力

好比遺忘曲線,根據遺忘規律,若沒有複習,學習後一個鐘頭,已學會的內容就會忘了56%;一天之後,66%已經遺忘;一個月之後更有將近80%不見了。這就是著名的「遺忘曲線」。由此可知,大腦遺忘的速度極快,學習一旦停止,即開始遺忘。

我們雖花了極大多數的時間學習,但是記得的部分卻是少之又少,透過間歇性的複習,將遺忘的速率降低,延長期記憶的時間,逐漸將學習過程中的短期記憶轉換成為長期記憶!否則遺忘的過程如同射出的箭,先快後慢,直至落地時完全停止。

二.網路

在現今資訊網路爆炸,短影音盛行的年代,資訊不斷延異的過程,你自認為的學習或許只是一廂情願,不斷藉由資訊連結再連結的方式,刺激你的多巴胺,如同黑洞般發散,資訊往往過於片段,碎片化。而思考是需要極高專注力的一項行為,網路現今只是橫向的擴展,無窮無盡地蔓延,或許你也曾經滑了2個小時,3個小時,甚至更久的短影音。然後感到莫名的空虛,而非吸收了大量的資訊獲益良多,如同健身長肌肉,一昧的補充蛋白質,沒有給予身體適當的刺激加良好的吸收,都是徒勞,只是不斷的磨損你的心智,專注力,思考本身。

三.第二大腦

人的大腦有思考和創新的能力,而書中說到人有一個不好的習慣,那就是思考不論有無結論,都會將之放入大腦。而大腦需要處理的事非常的多,造成負擔非常大,所以如果能將思考的結論、看法,放入第二大腦儲存、分類管理,形成[大腦卸載],需要時再藉由大腦思考,進行連結以及創新,促使大腦效率提高,不再多做無效使用。 第一大腦需經常回訪第二大腦;並盯著看,想像與之資訊的對話;且保持誦讀,培養轉化成自己的能力、知識。

四.卡片盒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強調的並非是資訊抄錄,不是叫你當資訊的搬運工,而是在吸收過程中能將經典語錄、學習的知識,以自己的方式重組、內化成自己能接受的樣態,以便將來需要使用時,能更好的建立連結;否則再好的經典不善加整合,也是徒勞。然而寫作整合是需要超高專注力的過程,是現代人極其缺乏的一種能力,畢竟資訊取得是如此容易,資訊的真偽,以及彼此間統整轉化就顯的沒這麼重要。

五.懂了=不需要紀錄

假設知識本身=A 我們認為的=B 寫出來=C 說出來=D C、D等於A時,本身才有意義,否則認識不到位,沒有發現紀錄之重要, 產生所謂知識的誤區,也就是我們認為的B。其實常常學習就是如此,或許專心聽課、聽取資訊後,再以自己慣用手段寫出來、說出來才是學習行為的一個正確循環,否則不管是一昧抄寫,還是有聽沒有懂都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也就是說A是否=B就顯得沒這麼重要了。畢竟C、D才是重點,你與普通人的區別就從此處愈差愈多。多紀錄,多反思,多提煉,才是你的東西。

六.遺產

清朝林則徐留有一家訓名聯曰: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 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也就是說個人的知識經歷、閱歷傳承才是留給子孫的重點,好過將財富留給子孫,影響子孫心智。 另外一個人物為清朝曾國藩,勤於紀錄,借助紀錄幫助思考,藉此提升自己,打造自我,成為反思以及行動的巨人。

七.結論

如果說你想要成為天才,想要與眾不同,那不斷記錄當下所見所聞,並反思做下總結,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現在資訊量過於龐大,沒辦法思考等於沒辦法吸收並創新,必須活絡自己的腦,那藉由第二大腦彙整,再造,以便第一大腦能輕鬆提取並以達知識間的連結,是不可或缺的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小諭的沙龍
4會員
8內容數
羅小諭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7/03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2024/07/03
政府直到2019年解禁之前,對山域活動皆採消極、封閉的態度,山林開放後,伴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讓許多國人開始接觸山林。這讓長期以來一直被漠視及汙名的台灣登山活動,有了再次被重視的轉機。然而,短時間、大量登山者湧入山上,對山域環境造成影響之外,更對登山文化的變化產生了莫大的危機。 而沒有合適的教育課
2024/06/24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2024/06/24
(一)否定心理創傷 (二)煩惱全來自人際關係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四)活在當下 (五)結論
2024/05/22
在如今數位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相信多數人都深受完美主義的信念、想法,所困擾吧!
2024/05/22
在如今數位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相信多數人都深受完美主義的信念、想法,所困擾吧!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左右腦,左腦: 語言功能、數學、邏輯問題,詮釋家,捏造細節或自圓其說,注重邏輯和次序,如果某是不合哩,會自行編造一套蠻合理說詞;右腦: 空間認知,觸碰、視覺-動作協調任務,實事求是。 你過去的記憶力是不可靠的,你會對當下環境的認知有所選擇性,大腦會填入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而漏掉一些可能很重要的
Thumbnail
1. 什麼是記憶力 記憶力是人腦儲存、保留和回憶信息的能力。它是我們學習、思考和日常生活的基礎。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容量有限,通常只能保留幾秒到幾分鐘。長期記憶則可以儲存大量信息,並保留很長時間。良好的記憶力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和完成各種任務。 2
Thumbnail
1. 什麼是記憶力 記憶力是人腦儲存、保留和回憶信息的能力。它是我們學習、思考和日常生活的基礎。記憶可以分為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短期記憶容量有限,通常只能保留幾秒到幾分鐘。長期記憶則可以儲存大量信息,並保留很長時間。良好的記憶力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效地學習新知識、解決問題和完成各種任務。 2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頭腦運作原理一直是人類科學研究的重點。作者從頭腦記憶區分為兩種類型的角度來說明會記得與會忘記的技能。進一步闡述要如何從養成學習投入習慣以及利用金錢賦予價值的角度來有效學習。
Thumbnail
人之於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會思考,而對於人類而言,記憶是思考的基礎,是思考的載體,如果沒有記憶本身,那人類又如何思考,如何從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失去記憶=失去思考能力+情感交流的能力
Thumbnail
人之於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人類會思考,而對於人類而言,記憶是思考的基礎,是思考的載體,如果沒有記憶本身,那人類又如何思考,如何從中提取自己所需的知識。 失去記憶=失去思考能力+情感交流的能力
Thumbnail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那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大腦自己會去從原本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經驗中,去提取相關的訊息來填
Thumbnail
大腦無法記住零碎片段的訊息,通常必須把那些新的資訊跟腦中原本已記住,也就是已經存在的訊息連結,才能永遠記錄下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們的大腦很喜歡自己編故事,也就是我們潛意識中會不斷地把外界的訊息合理化,那些零零碎碎的訊息,大腦自己會去從原本已有的背景知識以及經驗中,去提取相關的訊息來填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Thumbnail
   本書根據心理學、神經生物學扭轉我們對遺忘的迷思,也破除了對遺忘的焦慮恐懼;理解「記憶」和「遺忘」的和諧運作如何讓我們擁有清醒的頭腦與健康。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Thumbnail
我們的大腦擅長的是思考與創造,而不是記憶,因此我們用第二大腦來儲存資訊,並且用系統化的方式整理這些資訊,有了第二大腦,就可以讓我們工作與創造的過程更加順利。作者提出CODE四個步驟來建立數位大腦,分別是獲取(Capture)、組織(Organize)、萃取(Distill)、表達(Express)。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