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的事情應該都做了、想去的地方也應該都去了。記得去年 11 月刷機票後,頓時閃過「若晚一點再飛,就可以參加汶萊當地的開齋節」的想法。這麼一來,我有機會能跟蘇丹和皇室家庭握到手、進到平常不開放的皇宮裡面享用開齋節餐點,大概是很酷的事吧。不過這假期等同於農曆春節,餐廳跟旅遊景點可能開得不多、會影響旅遊體驗,就打消這念頭了。
食物飲料都很不錯,南洋風味的茶室(kopitiam)、汶萊特色的食物、印度料理都很精彩,沒什麼雷;交通則是靠當地的計程車 Dart 為主,車資相當便宜,移動很輕鬆;住宿除了水上村的 AirBnb 和生態村的兩夜木屋之外,住普通的二星旅館單人房,品質都 OK;整體物價也比台灣便宜,當地人也普遍好客,治安也很好。
用英語跟當地人溝通幾乎沒問題,但遇到年紀較大的長輩有可能需要用馬來語交談。我記得在墓園時因為想拍一些 ayer asah-asahan 的照片,想用英語尋求攤販的同意。那時才發現英語行不通,我才用非常蹩腳的馬來語問能不能拍照;另外在搭水上計程車,跟船夫講價時也勉強用上了。
伊斯蘭教義與政治跟人民走得很近。好與不好,可以各自解讀。身為旅客,不批評皇室、不賭博、不閱覽色情刊物、不穿黃衣(黃色是皇家代表色),盡最大努力尊重當地人的生活習慣,我覺得這也不算太難。
汶萊的旅遊不算成熟、還在發展中,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也的確有些人對這的旅遊評價是不高的,但對只想感受當地風情、參觀清真寺與了解伊斯蘭文化、捕捉一些街景與回憶、和當地人交流、逃離庸碌生活的我來說,這體驗已經很好了。
我當時抱著「這輩子大概只會去這麼一次汶萊了吧」的心情,想把這裡玩得盡興,就規劃了八天七夜給自己。但是實際待了這麼久,我發現汶萊還是值得再訪第二次。
汶萊散發的那股平靜,就如同她的名字「Brunei Darussalam」,「在婆羅洲上的和平之家」所說的那樣發著柔光,靜靜包圍著她的子民。將要離境的我,似乎感受到了她分給我的一小束贈與。
我一邊心想著自己何其僥倖,一邊興然將它收進了行囊裡,也收進了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