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簡要:《約書亞記》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這是過去幫某教會在讀經之外,幫助信徒能更明白聖經相關背景所寫,
力圖用字精簡,外加少許的信仰反省。
至於未來是否還會繼續更新,尚不得知……
所有相關內容的的標籤,都會加上「讀經簡要」。


《約書亞記》簡介

  新教習慣從約書亞記到以斯帖記,共12卷書稱為「歷史書」,但在猶太正典裡,卻把約書亞記、士師記、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 ,稱為「前先知書」,而有學者認為這些前先知書深受申命記的影響,故合稱為申命記學派

  過去我們總認為約書亞記是關於「征服」的歷史敘述,但在考古證據逐漸出爐後,這樣的聲量正不斷地銳減,取而代之的是「滲透」(人口分批移民)與「農民起義」的猜想與觀點。而當今天以巴衝突越演越烈時,能否以摩西五經與約書亞記的觀點,繼續支持以色列政府打壓巴勒坦人,也一直是釋經的難題。

  先知的寫作意圖是什麼?我們必須要回到猶太人的觀點來重新探究,否則我們很難理解與明白經文表達的意涵。首先,學界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無論是約書亞記或是士師記,關於「歷史可靠性」的強度並不高,反倒是越靠近被擄與回歸時期的資料,有較高的歷史可靠性。先知的寫作,不是為了要紀錄歷史;而是要提醒人們在現實生活的無力感中,不要忘記上帝確實臨在於以色列民族的生命經驗裡;雖然上帝留下的足跡並不十分明顯,但總不要失去盼望,要不斷地等候直到祂的拯救確實來臨。

  先知文學的另一特色,總是赤裸裸地描繪人性真實的樣貌與軟弱,而這樣脆弱的人性又如何在困難的環境中,做出正確地選擇呢?這也是申命記學派要深描的重點,那就是:順服的蒙福,叛逆的受咒詛(申30:15-20)。因此,順服是知道自己身處在艱難的環境中,卻依然信任上帝將必賜福;雖然上帝給予的祝福跟人們所期待的不完全相同,可他們依然堅持到底,最終,他們會親自經歷上帝所賞賜的豐盛。

約書亞記:第五章默想

  在5:13-15記載了約書亞遇見天使,甚有可能是遇見上帝的一幕。當約書亞不清楚這人是敵是友時,想不到這人的回答竟是:「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5:14)」這段話讓我們不得不深思一個問題,以色列人攻打迦南地,是出於他們自己的意思又或者是上帝的帶領?

  這問題不好回答,因為這不是在問說:要讀什麼學校、要找什麼工作、要跟誰結婚;這類的選擇是人生道路上的抉擇,一但在某個人生的叉路上選擇某一條路,就很難有轉換的機會。這問題其實是在提醒,在這場戰役的每個過程與細節中,是否有完全地順服上帝所做的每個決策?人類總是想要依賴自己的小聰明、抄捷徑,但在信仰的道路上卻完全沒有捷徑可以走。

  很多人以為順服就是沒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但這缺乏自身的主動參與。聖經提到的順服是積極性的,順服不但是積極地聽從神的話,更是願意渴望將神的話語實現出來。所以,上帝從來就沒有站在我們這一邊,而是邀請我們站在祂那一邊,而這需要信心的跨越,也是基督徒每天生活的挑戰。


亞干犯罪的省思

  約書亞記的第七章都在描寫,當團體裡面有一個人犯罪之後,會帶給整個團體有多大的負面影響,這在崇尚個人風氣的社會裡是很難想像的事;但聖經卻用了許多篇幅來描寫這件事,可見這是當時候人們非常重視的事。古時戰爭在戰場上搜刮戰利品上是常態,甚至是被默許的不成文規定;在戰場上的將領或多或少也知道,搜刮戰利品多少能提昇士氣並能舒緩緊蹦的情緒,但也只有打贏了才能拿去戰利品。

  然而,在耶利哥的戰役很明顯地被交待,不可奪取任何戰利品。為什麼在應許之地的第一場戰役,就要有那麼嚴格地規範?有人會用「聖戰」來解釋,因為耶利哥的城牆倒塌是上帝的作為,不是人的努力所成就的;所以,所有的戰利品都要歸給上帝。可這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每一場戰役上帝都沒有的介入,那以色列人有贏得勝算嗎?艾城的第一場戰役不就是因為上帝沒有同在,所以他們大失勇氣嗎?

  筆者認為,最合適的解釋是,上帝要祂的百姓在爭戰時,不要帶著私利在作戰,因此清楚、嚴格地紀律,與自我約束力是必要的。而個人自私與貪婪的動機,也確實會帶來團體的破壞力。雖然當今的世代強調個人的權益,但聖經卻更加看重每個個體如何與團體一同成長:

所以,在基督裏若有甚麼勸勉,愛心有甚麼安慰,聖靈有甚麼交通,心中有甚麼慈悲憐憫,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2:1-4)

被基遍人欺騙的以色列人

以色列人收下了他們的一些食物,但沒有求問上主。約書亞跟基遍人訂了友好條約,答應不殺他們。以色列的首領們也鄭重發誓,要遵守這條約。條約訂立後三天,以色列人才知道這些人原來是住在附近的。(9:14-16《和修》)

  人經常被自己的有限的經驗與知識蒙蔽,這跟一個人有多少聰明才智無關,這也不是時常保持警醒就能迴避的陷阱,謹慎與多疑有時是一體兩面,要如何捏當中的分寸,確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這當中最為關鍵的是,以色列人被基遍人的恭維與諂媚沖昏了頭,他們忘記從離開埃及到進入迦南的爭戰,都是上帝的手一路在保守與帶領,而他們卻把這一切的功勞當成他們自己的。最讓人遺憾的是,以色列人自己曾在埃及底下被奴役,而如今當有人跑來他們前面以僕人自居,他們就沾沾自喜,而忘記他們自己才是上帝的僕人(5:14)。

  換句話說,與其他民族簽約如此慎重的事,他們認為他們自己決定就行了,而不需要求問上主--那位帶領他們出埃及、進入迦南爭戰的「主」。當我們受洗後,我們真的有承認祂是我生命的「主」嗎?或者,祂只是在禮拜天的「主」而已呢?


逃城

  逃城(庇護城)是當時在舊約一個非常特別的機制,讓誤殺的人們能暫時有一個暫棲之所,這也讓人們看到,摩西律法不是只有「以命償命,以眼還眼」(申19:21)而已。雖然在摩西五經裡面,已經提到逃城的設立,但到了約書亞記才真正的清楚記載逃城設立在哪些城市。也有學者認為,直到約書亞記才真正地成就摩西五經所有的應許,故應該把約書亞記納入摩西五經裡面,合成「摩西六經」才對。

  在這裡我們稍微看見「庇護權」的概念,而這觀念與制度,後來在中世紀的西方國家不斷被建構與發展。在雨果的小說《鐘樓怪人》就有一幕,當愛斯梅拉達即將被絞死之時,卡西莫多隨即抓著鐘樓的繩索滑下,一手抱起愛斯梅拉達衝進巴黎聖母院,口中還一邊喊著sanctuary. 意思就是:庇護、庇護所。而軍隊卻不敢衝進聖母院裡面抓人。

  今天的西方國家,依然有庇護難民的法律制度的存在。我們不清楚舊約裡面,逃城的歷史有多久,效用有多大,可這精神一直影響到今天。在歐洲的某些難民當他們得不到政府的庇護時,他們也會選擇跑到教堂去庇護。在2018年10月,荷蘭海牙的伯特利教堂就有一場連續三個月的馬拉松崇拜,從各個地方來的550牧師不斷帶領聚會,為的是讓亞美尼亞難民家庭有機會留在荷蘭 。1 雖然教堂內可能沒有幾隻小貓在聚會,但因為當地法律有規定當教堂在進行崇拜時,警察不可以有公權力的行為,故這群牧師輪番上陣,直到新的法律被制定,而這一難民家庭也如期地留在荷蘭了。

  在今天訊息紛雜的時代,我們也看見許多人堅持己見,只相信他們所選擇的事實。而當有許多不同立場的人相處在一起時,反而激化更大的衝突。當耶穌在八福宣稱:「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上帝的兒子。(太5:9)」之時,你是否有其他選擇,又或者,你願意成為他人的逃城(庇護城)嗎?


身為基督新教自由派人士(ecumenicalism), 在信仰傳統與當代文化上的反思筆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