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我的收藏家謬誤:累積、習慣改變與動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什麼是收藏家謬誤(The Collector's Fallacy)


  收藏家謬誤(Collector's Fallacy)是指人們過度專注於收集和積累知識,卻忽視對這些知識的應用和理解。

  這個謬誤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常見,認為只要收集大量的資訊和知識,就代表他們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但實際上,這些資訊可能只是表面的堆積,卻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和應用。

具體來說,收藏家謬誤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信息過載:人們收集了大量的資訊,但並沒有時間或精力去消化和理解這些資訊,最終變成了“資訊囤積”。
  2. 知識碎片化:收集到的知識零散而不連貫,缺乏系統性的理解和連結,導致難以真正掌握和應用。
  3. 缺乏批判性思考:過度依賴收集的資訊,而不對這些資訊進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可能導致誤導和錯誤的結論。
  4. 忽視應用:重視知識的數量,而非質量,忽視了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的能力。

為了避免收藏家謬誤,建議學習者在收集資訊的同時,注重對這些資訊的理解和應用,進行批判性思考,並嘗試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以提升真正的學習效果。

以上釋義來自ChatGPT並由JY審核、修飾


收藏家謬誤對學習的阻礙


以我自己作為例子,收藏家謬誤的現象體現在幾個方面:

  1. 買了新書卻沒有動力看完,放在書架上積灰
  2. 在YT上看到需要的教學資源,第一個反應不是要把他看完,而是收藏到稍後觀看
  3. 在IG、FB上,滑到含金量高的長文,也是傾向先收藏,而不是先看完

這樣的傾向困擾了我很久,隨著資訊被演算法投餵得越來越精準,找到我需要的資源變得越來越容易,很常因為害怕丟失資源,往往選擇第一時間收藏起來而不是當下將他吸收、學習。

漸漸地,這成為了一種吸收資訊的習慣。

隨著保持耐心的時間越來越短,也越來越沒有能力咀嚼完資訊再離開,往往咬了兩口,確認是需要的東西,就把他收起來放在口袋裡,再也拿不出來了。

而消化這些資源能夠帶給自己的益處,也就此消滅了。

如何破除收藏家謬誤


總體來說,我認為要破除這樣的習慣,有一些概略的步驟:

  1. 意識到正在執行收藏行為
  2. 記錄自己收藏的狀況(狀態、數量、方式)
  3. 設定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有意識的消化知識
  4. 重複迴圈以上的行為

讓我們一步一步來看:

  1. 意識到自己正在執行收藏行為

指的是在吸收資訊的當下,需要有意識的覺察,自己是不是開始進行自動化駕駛?

開始持續無腦地吸收下一個資訊,並將資訊收藏起來,馬上投入到下一個資訊

2.記錄自己收藏的狀況(狀態、數量、方式)

意識到自己正在進行收藏行為後,將當下的狀態記錄下來。

你很疲憊嗎?還是很急躁?是在某種負面情緒裡,或是在很平和的狀態?這個動作有助於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會更傾向執行收藏行為。能在自己沉浸於這種狀態時,能夠更警覺。

再來是數量,每隔一段時間記錄自己的收藏庫的數字變化(很羞愧的是,我的YouTube稍後播放清單已經來到了兩千多...),將自己的收藏行為量化,能夠更直觀的理解現況,未來在做自我調整的時候,也能夠看到自己的轉變。

最後是記錄自己收藏的方式,了解自己收藏的路徑是不是太容易執行,以至於每次做這個行為的成本非常的低。當養成某種習慣變成一個成本很低、快速得到回饋感,那這個習慣就會非常容易被養成(原子習慣也有提到類似的概念)

3.設定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有意識的消化知識

從每天一次少量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吸收一點被收藏的知識,再逐漸拉長這個週期,可能一週兩次、一次,或兩週數次。因為很多時候被收藏起來的知識,其實都是很片段的內容(短影音、單篇文章、短篇圖文),將他集合在一起,設定固定的頻率將他學習、吸收,並整合到自己的筆記中,甚至是用最小的規模去實作,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內化成自己的東西。

  1. 重複迴圈以上的行為

改變習慣與利用動能


我想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在意識到某種壞習慣被養成,訂定了計劃要一步步修正,卻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就難以持續。

我也是,過去已經有了很多次經驗,想要常態更新部落格、社群網站,試著持續的創作插畫、攝影甚至是Podcast,都始終難以改變自己懶惰的本性,即便知道這些行為背後能夠帶給自己的價值有多重大。

但我認為這還是很值得持續挑戰的事情,自己的習慣就像一顆滾動的巨石,動能很大,朝著自己設定好的方向持續滾動,但是當你找到辦法持續出力,就能夠慢慢影響巨石的軌道,最終讓這份動能,朝著我希望的方向走去。

所以,我想再來挑戰一次,破除我的收藏者謬誤,重新成為踏實的學習者!

我的目標與常態的計畫


現階段我的目標有一個核心的想法:

實際將"收藏"轉變為"學習"行為,並重新鍛鍊咀嚼知識的肌肉。

而要達成這件事情,結合前面的段落提到的方式,將會是我接下來要執行的計畫:

  1. 已經意識到收藏行為的存在,最常出現在使用IG看reels、FB看各界前輩的文章、YT找到觀念或技術的教學,所以要從這幾個部分下手
  2. 前面也有提到,我的YT稍後觀看的影片數量最近突破了兩千大關(天啊),IG與FB的收藏數也是持續上升中,通常都是使用程式內建的收藏功能,偶爾會使用外部的收藏軟體(如Google keep,Pocket之類的)。
  3. 先從每天消化開始,因為一開始就拉長頻率就很容易忘記該做的事情。蒐集要學習的資源並排進日常工作的行程裡。以YT為例,我會試著用主題性的方式每天挑選幾部影片,並空出一段時間專心學習這個主題。
  4. 最後是每次學習消化之後,就要作出一些可以累積的轉化,可能是寫筆記、實作或在社群上分享心得。件單來說就是持續輸出,這也是最難的部分。

持續更新!


寫到這裡都還沒有提到,我現在主要想要學習的內容領域是攝影、剪輯、動畫、美術、商管跟設計等等...

真的很多、很雜,所以收藏者謬誤才會讓我這麼痛苦,這樣跨領域的學習,若是沒有專案式的實作、系統化的整理很容易變成多頭馬車。我認為在這些領域之上,我更缺乏的反而是對於建構框架跟測試、實作的能力。

而這也是我想藉由這系列文章能夠鍛鍊的能力。

我會持續試著,將我所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術轉譯成更容易入口的樣子,我想會更有助於建構我的學習框架並梳理我的思路。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內容有興趣,歡迎追蹤我!

大家好!我是JhenYuan 我會在這裡分享我在各個領域的學習歷程 未來也會嘗試開發一些實用的插件與模板供大家使用!🔭 對Davinci resolve的教學與相關資源有興趣的話 歡迎關注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於生活中遺留的習慣、記憶和物品的反思和回憶。作者選擇以網路書寫的方式來重新梳理和分享這些記憶。從筆記的撕下到數位工具的使用,都展現了作者對於記憶整理的執著和努力。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句話「收藏從未停止,實踐從未開始。」根本直戳我的弱點,生活中有太多以為自己會做,但實際從未開始或是一曝十寒,因為可以先收藏起來反而失去立即實現的急迫性,生活中有千百個理由偷懶,沒時間根本就不是什麼藉口,就像是這兩天多了兩天的颱風假,卻好像也沒有有效的運用。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追趕時間,卻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掉入了一些看不見的時間陷阱。 以下這六個症頭,你中了幾個? 科技陷阱 每次做正事之前,總會先看看手機、電腦,查看訊息的通知。或者做決定前,先上網研究一番。這樣的習慣是不是也困擾著你呢? 工作至上 賺錢成了你生活的首要導向,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你是個愛「亂買」的人嗎?你想學些方法,好幫助自己養成理性購物的習慣嗎? 話說過去的我就是很容易衝動購物。只要聽到身邊的同事朋友或者電視網路上談論到新奇好康的東西,我都是「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導致家裡的東西超級多,荷包也總是清瘦。 不過,就在幾年前,在準備搬家的過程中(從亞洲搬到美國),我逐漸養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Thumbnail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指稱一種過度購買、囤放及收集物品的強迫性行為......
「做筆記最困難的是看見資訊的內部連結。」 我在鑽研卡片盒筆記法3年後,獲得如此感悟。 卡片盒筆記法於我而言,價值在可以用於學術研究的實務。 作為研究人員,我無法像網路上的知識傳道士一樣, 停留在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沾沾自喜的狀態。 研究人員的工作,是產生新的知
Thumbnail
不得不說人在整理東西的品項種類,真的會大大地影響整理的速度本身,之前聽別人說整理到一半就會沉浸在回憶裡(因為她們都在看前男友們寫給自己的情書&過去的合照),結果輪到自己整理書籍,隨便翻一翻就開始不可自拔,因為zone-00真的太香了,一抬頭就發現,欸,怎麼時光飛逝(囧 我就問,有沒有小夥伴也有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於生活中遺留的習慣、記憶和物品的反思和回憶。作者選擇以網路書寫的方式來重新梳理和分享這些記憶。從筆記的撕下到數位工具的使用,都展現了作者對於記憶整理的執著和努力。
Thumbnail
最近看到一句話「收藏從未停止,實踐從未開始。」根本直戳我的弱點,生活中有太多以為自己會做,但實際從未開始或是一曝十寒,因為可以先收藏起來反而失去立即實現的急迫性,生活中有千百個理由偷懶,沒時間根本就不是什麼藉口,就像是這兩天多了兩天的颱風假,卻好像也沒有有效的運用。
Thumbnail
我們每天都在追趕時間,卻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掉入了一些看不見的時間陷阱。 以下這六個症頭,你中了幾個? 科技陷阱 每次做正事之前,總會先看看手機、電腦,查看訊息的通知。或者做決定前,先上網研究一番。這樣的習慣是不是也困擾著你呢? 工作至上 賺錢成了你生活的首要導向,
Thumbnail
對於新事物的解讀,我們最省時省力的方式是,以既有的經驗框架去推測可能的結果,但能百分百正確預估嗎?常常會出乎我們意料,因為人與環境可能分秒間迅速地變動,但我們對環境中的人事物解讀卻是採取固定思維,這是人類的盲點與優勢——預測。
Thumbnail
你是個愛「亂買」的人嗎?你想學些方法,好幫助自己養成理性購物的習慣嗎? 話說過去的我就是很容易衝動購物。只要聽到身邊的同事朋友或者電視網路上談論到新奇好康的東西,我都是「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導致家裡的東西超級多,荷包也總是清瘦。 不過,就在幾年前,在準備搬家的過程中(從亞洲搬到美國),我逐漸養
每次我的臉書或Threads推薦給我很多抄書仔的內容, 我都會為自己難過,是不是自己的閱讀習慣, 讓演算法誤以為, 我想吃這些第三第四第五手的資訊排遺。 有一類的帳號,專門把書籍課程等已經有結構的資訊, 做簡化,弄成精華版, 誇誇而談那些自己沒有的經驗。 而
Thumbnail
囤積症(hoarding disorder),指稱一種過度購買、囤放及收集物品的強迫性行為......
「做筆記最困難的是看見資訊的內部連結。」 我在鑽研卡片盒筆記法3年後,獲得如此感悟。 卡片盒筆記法於我而言,價值在可以用於學術研究的實務。 作為研究人員,我無法像網路上的知識傳道士一樣, 停留在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沾沾自喜的狀態。 研究人員的工作,是產生新的知
Thumbnail
不得不說人在整理東西的品項種類,真的會大大地影響整理的速度本身,之前聽別人說整理到一半就會沉浸在回憶裡(因為她們都在看前男友們寫給自己的情書&過去的合照),結果輪到自己整理書籍,隨便翻一翻就開始不可自拔,因為zone-00真的太香了,一抬頭就發現,欸,怎麼時光飛逝(囧 我就問,有沒有小夥伴也有